快好知 kuaihz

《西游记·斗圣灭诸邪》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斗圣灭诸邪》赏析

  话说那国王见孙行者有呼龙使圣之法,即将关文用了宝印,便要递与唐僧,放行西路。那三个道士,慌得拜倒在金銮殿上启奏,那皇帝即下龙位,御手忙搀道:“国师今日行此大礼,何也?”道士说:“陛下,我等至此匡扶社稷,保国安民,苦历二十年来,今日这和尚弄法力,抓了丢去,败了我们声名,陛下以一场之雨,就恕杀人之罪,可不轻了我等也?望陛下且留住他的关文,让我兄弟与他再赌一赌,看是何如。”那国王着实昏乱,东说向东,西说向西,真个收了关文道:“国师,你怎么与他赌?”虎力大仙道:“我与他赌坐禅。”国王道:“国师差矣,那和尚乃禅教出身,必然先会禅机,才敢奉旨求经,你怎与他赌此?”大仙道:“我这坐禅,比常不同,有一异名,教做云梯显圣。”国王道:“何为云梯显圣?”大仙道:“要一百张桌子,五十张作一禅台,一张一张迭将起去,不许手攀而上,亦不用梯凳而登,各驾一朵云头,上台坐下,约定几个时辰不动。”

  国王见此有些难处,就便传旨问道:“那和尚,我国师要与你赌云梯显圣坐禅,那个会么?”行者闻言,沉吟不答。八戒道:“哥哥,怎么不言语?”行者道:“兄弟,实不瞒你说,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头剁脑,剖腹剜心,异样腾那,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那里有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猃,莫想坐得住。”三藏忽的开言道:“我会坐禅。”行者欢喜道:“却好却好!可坐得多少时?”三藏道:“我幼年遇方上禅僧讲道,那性命根本上,定性存神,在死生关里,也坐二三个年头。”行者道:“师父若坐二三年,我们就不取经罢。多也不上二三个时辰,就下来了。”三藏道:“徒弟呀,却是不能上去。”行者道:“你上前答应,我送你上去。”那长老果然合掌当胸道:“贫僧会坐禅。”国王教传旨立禅台。国家有倒山之力,不消半个时辰,就设起两座台,在金銮殿左右。

  那虎力大仙下殿,立于阶心,将身一纵,踏一朵席云,径上西边台上坐下。行者拔一根毫毛,变做假象,陪着八戒、沙僧立于下面,他却作五色祥云,把唐僧撮起空中,径至东边台上坐下。他又敛祥光,变作一个蟭蟟虫,飞在八戒耳朵边道:“兄弟,仔细看着师父,再莫与老孙替身说话。”那呆子笑道:“理会得,理会得!”却说那鹿力大仙在绣墩上坐看多时,他两个在高台上,不分胜负,这道士就助他师兄一功:将脑后短发,拔了一根,捻着一团,弹将上去,径至唐僧头上,变作一个大臭虫,咬住长老。那长老先前觉痒,然后觉疼。原来坐禅的不许动手,动手算输,一时间疼痛难禁,他缩着头,就着衣襟擦痒。八戒道:“不好了!师父羊儿风发了。”沙僧道:“不是,是头风发了。”行者听见道:“我师父乃志诚君子,他说会坐禅,断然会坐,说不会,只是不会。君子家,岂有谬乎?你两个休言,等我上去看看。”好行者,嘤的一声,飞在唐僧头上,只见有豆粒大小一个臭虫叮他师父,慌忙用手捻下,替师父挠挠摸摸。那长老不疼不痒,端坐上面。行者暗想道:“和尚头光,虱子也安不得一个,如何有此臭虫?……想是那道士弄的玄虚,害我师父。——哈哈!枉自也不见输赢,等老孙去弄他一弄!”这行者飞将去,金殿兽头上落下,摇身一变,变作一条七寸长的蜈蚣,径来道士鼻凹里叮了一下。那道士坐不稳,一个筋斗翻将下去,几乎丧了性命,幸亏大小官员人多救起。国王大惊,即着当驾太师领他往文华殿里梳洗去了。行者仍驾祥云,将师父驮下阶前,已是长老得胜。

  那国王只教放行。鹿力大仙又奏道:“陛下,我师兄原有暗风疾,因到了高处,冒了天风,旧疾举发,故令和尚得胜。且留下他,等我与他赌隔板猜枚。”国王道:“怎么叫做隔板猜枚?”鹿力道:“贫道有隔板知物之法,看那和尚可能彀。他若猜得过我,让他出去;猜不着,凭陛下问拟罪名,雪我昆仲之恨,不污了二十年保国之恩也。”真个那国王十分昏乱,依此谗言。即传旨,将一朱红漆的柜子,命内官抬到宫殿,教娘娘放上件宝贝。须臾抬出,放在白玉阶前,教僧道:“你两家各赌法力,猜那柜中是何宝贝。”三藏道:“徒弟,柜中之物,如何得知?”行者敛祥光,还变作蟭蟟虫,钉在唐僧头上道:“师父放心,等我去看看来。”好大圣,轻轻飞到柜上,爬在那柜脚之下,见有一条板缝儿。他钻将进去,见一个红漆丹盘,内放一套宫衣,乃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用手拿起来,抖乱了,咬破舌尖上,一口血哨喷将去,叫声:“变”!即变作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临行又撒上一泡臊溺,却还从板缝里钻出来,飞在唐僧耳朵上道:“师父,你只猜是破烂流丢一口钟。”三藏道:“他教猜宝贝哩,流丢是件甚宝贝?”行者道:“莫管他,只猜着便是。”

  唐僧进前一步正要猜,那鹿力大仙道:“我先猜,那柜里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唐僧道:“不是,不是,柜里是件破烂流丢一口钟。”国王道:“这和尚无礼!敢笑我国中无宝,猜什么流丢一口钟!”教:“拿了!”那两班校尉,就要动手,慌得唐僧合掌高呼:“陛下,且赦贫僧一时,待打开柜看。端的是宝,贫僧领罪;如不是宝,却不屈了贫僧也?”国王教打开看。当驾官即开了,捧出丹盘来看,果然是件破烂流丢一口钟。国王大怒道:“是谁放上此物?”龙座后面,闪上三宫皇后道:“我主,是梓童亲手放的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却不知怎么变成此物。”国王道:“御妻请退,寡人知之。——宫中所用之物,无非是缎绢绫罗,那有此什么流丢?”教:“抬上柜来,等朕亲藏一宝贝,再试如何。”

  那皇帝即转后宫,把御花园里仙桃树上结得一个大桃子——有碗来大小——摘下,放在柜内,又抬下叫猜。唐僧道:“徒弟啊,又来猜了。”行者道:“放心,等我再去看看。”又嘤的一声,飞将去,还从板缝儿钻进去,见是一个桃子,正合他意,即现了原身,坐在柜里,将桃子一顿口啃得干干净净,连两边腮凹儿都啃净了,将核儿安在里面。仍变蟭蟟虫,飞将出去,钉在唐僧耳朵上道:“师父,只猜是个桃核子。”长老道:“徒弟啊,休要弄我。先前不是口快,几乎拿去典刑。这番须猜宝贝方好,桃核子是甚宝贝?”行者道:“休怕,只管赢他便了。”

  三藏正要开言,听得那羊力大仙道:“贫道先猜,是一颗仙桃。”三藏猜道:“不是桃,是个光桃核子。”那国王喝道:“是朕放的仙桃,如何是核?三国师猜着了。”三藏道:“陛下,打开来看就是。”当驾官又抬上去打开,捧出丹盘,果然是一个核子,皮肉俱无。国王见了,心惊道:“国师,休与他赌斗了,让他去罢。寡人亲手藏的仙桃,如今只是一核子,是甚人吃了?想是有鬼神暗助他也。”八戒听说,与沙僧微微冷笑道:“还不知他是会吃桃子的积年哩!”

  ——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

  【赏析】

  这则小说紧接上文,叙述虎力大仙在祈雨的赌赛中无法战胜孙悟空,车迟国王欲放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然而,三个道人不甘心失败,提出要继续赌赛。

  这次他们提出的赌赛项目是坐禅。坐禅,本是佛家的基本功,只要是出家人,无不以此为荣。然而,这个看似对唐僧师徒有利的比赛,其实恰恰是孙悟空的弱项。俗话说:“猴子屁股——坐不住。”孙悟空出身猴属,行走如飞,唯一缺乏的就是耐心。赌赛打斗,他不怕,上天入地,他也行,就是心定不下来,坐禅对他来说,真是一件苦事。不过,这事也难不倒孙悟空。因为他还有师父,唐僧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他对坐禅可擅长哩!就这样,在赌赛中一直躲在身后的唐僧被推上了火线。但这些道人很坏,他们不单纯是比坐禅,而是要比在高空坐禅。为此他们起了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叫“云梯显圣”,也就是说,要一百张桌子,五十张作一禅台,一张一张叠上去,并且不许用手攀援而上,亦不用梯凳而登,各驾一朵云头,上台坐下,约定几个时辰不动。这对三个道人来说,自然没有问题,然而对唐僧来说,却是一件难事。但是有孙悟空,他就不怕了。这区区小事,有何难呢?“行者拔一根毫毛,变做假象,陪着八戒、沙僧立于下面,他却作五色祥云,把唐僧撮起空中,径至东边台上坐下。”孙悟空会变,变化无穷。而这一点,三个道人都忘记了。他们只知道孙悟空会呼风唤雨,对此虎力大仙亲自领教过了。但他们不知道孙悟空还有一大本领,就是会变,而且变化无穷!赌赛犹如战争,要想赢取对方,不仅要知己,更重要的是要知彼。只有真正地知己也知彼了,方能取得胜利。虎力大仙等三个道人,自以为很聪明,但恰恰在知己知彼的问题上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尽管他们的本事也不弱,然而最终他们却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在再回到赌赛的现场:

  鹿力大仙在绣墩上坐看多时,他两个在高台上,不分胜负,这道士就助他师兄一功:将脑后短发,拔了一根,捻着一团,弹将上去,径至唐僧头上,变作一个大臭虫,咬住长老。那长老先前觉痒,然后觉疼。原来坐禅的不许动手,动手算输,一时间疼痛难禁,他缩着头,就着衣襟擦痒。八戒道:“不好了!师父羊儿风发了。”沙僧道:“不是,是头风发了。”行者听见道:“我师父乃志诚君子,他说会坐禅,断然会坐,说不会,只是不会。君子家,岂有谬乎?你两个休言,等我上去看看。”好行者,嘤的一声,飞在唐僧头上,只见有豆粒大小一个臭虫叮他师父,慌忙用手捻下,替师父挠挠摸摸。那长老不疼不痒,端坐上面。行者暗想道:“和尚头光,虱子也安不得一个,如何有此臭虫?想是那道士弄的玄虚,害我师父。——哈哈!枉自也不见输赢,等老孙去弄他一弄!”这行者飞将去,金殿兽头上落下,摇身一变,变作一条七寸长的蜈蚣,径来道士鼻凹里叮了一下。那道士坐不稳,一个筋斗翻将下去,几乎丧了性命,幸亏大小官员人多救起。国王大惊,即着当驾太师领他往文华殿里梳洗去了。行者仍驾祥云,将师父驮下阶前,已是长老得胜。那国王只教放行。

  这哪里是唐僧在坐禅,主宰者就是孙悟空。他依凭变化之功和智慧,在第一个回合中取得了全胜。

  鹿力大仙见虎力大仙的坐禅之功难胜唐僧师徒,又改赌赛再比。这次他们要比的是“隔板猜枚”。何谓“隔板猜枚”?就是在国主的大殿上放一只大柜子,里面叫人放上物品,然后互相猜物,猜对者为胜。这次也是唐僧出面。这小玩艺儿,对孙悟空来说,实在是简单不过的事了。他可以上天入地,难道一只小小的柜子会难住他吗?再者,变化腾挪本是孙悟空的强项,这个鹿力大仙有点太不自量力了,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了。实际上,赌赛的过程也正是如此。当皇后娘娘放进一袭名唤“山河社稷妖、乾坤地理裙”衣物时,孙悟空叫师父猜做“破烂流丢一口钟”,而他暗中作法,已将原先放进的“山河社稷妖、乾坤地理裙”变作“破烂流丢一口钟”,而道人依旧猜做“山河社稷妖、乾坤地理裙”,这怎能不败?鹿力大仙不甘心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猜,如此者三,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面对着一次次的被打败,三道人心有不甘。他们终于想出了置人于死地的招数,即与孙悟空赌赛砍头剖腹、下滚油锅洗澡。这无疑是一死招绝招。因为人的头被砍下后,再不能安上去,肚皮剖开后也不容易再缝合。如果再加上下滚油锅洗澡,那真是叫“以命相博”了。原小说的标题作“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邪恶的外道这次真的是过于“弄强”了。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如此“弄强”的结果,只能是自毁自身。因为人皆知道,倘若一根弦绷得太紧,它就离被折断的日子不远了。因此人在社会中生活,固然应倡导“该出手时就出手”,时时处处保持一种主动进攻的状态。然而,有时他还需要退缩,“该缩手时就缩手”。聪明的退缩并不意味着就是失败,它意味着力量的积蓄和以后东山再起时的潜伏。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可三道人哪里懂得这一道理?

  孙悟空当然不会害怕,当年他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早就炼成了一副铜头铁筋,水火难侵,刀枪不入。他对着猪八戒自嘲说:“我啊——砍下头来能说话,剁了臂膊打得人。扎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就似人家包匾食,一捻一个就囫囵。油锅洗澡更容易,只当温汤涤垢尘。”他和三道人赌赛的结果当然是大获全胜。虎力大仙在他面前露出真相,变成了一只无头的黄毛虎;鹿力大仙也变成了一只白毛角鹿。至于羊力大仙,则下场更惨,在油锅中化为一堆羚羊的白骨。小说刻画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令人十分深刻:

  那当驾官果安下油锅,架起干柴,燃着烈火,将油烧滚,教和尚先下去。行者合掌道:“不知文洗,武洗?”国王道:“文洗如何?武洗如何?”行者道:“文洗不脱衣服,似这般叉着手,下去打个滚,就起来,不许污坏了衣服,若有一点油腻算输。武洗要取一张衣架,一条手巾,脱了衣服,跳将下去,任意翻筋斗,竖蜻蜓,当耍子洗也。”国王对羊力说:“你要与他文洗,武洗?”羊力道:“文洗恐他衣服是药炼过的,隔油。武洗罢。”行者又上前道:“恕大胆,屡次占先了。”你看他脱了布直裰,褪了虎皮裙,将身一纵,跳在锅内,翻波斗浪,就似负水一般顽耍。

  小说中的这些具体描写堪可比现代著名小说家鲁迅先生创作的历史小说中的场面。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唐僧师徒四人在车迟国的“斗圣”包括祈雨、赌赛和驱邪显圣等多次战斗,都显示出了作者的大手笔。这一单元给人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它是孙悟空英雄形象在取经途中的再一次集中闪耀。我们从孙悟空的身上,可以看到深受陆、王心学影响的晚明思想进步潮流的深刻烙印。

  陆、王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有句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在这里,他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强调“心”与“理”应该完全合一,并且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一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认为,唯因“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以人视世上万物及其一切规律(即“理”)都包罗在我心中,皆是“吾心所为”,只要人们“发明本心”即可获得知识,这是“存心,养心,求放心”的个人修养。而明初的王阳明则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上述“心学”思想,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还说“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也即“心”而存在的,我们生活的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他又把“心”视作为“良知”、“灵明”和“天理”,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具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心”,也即“良知”,那么宇宙间也就没有了草木瓦石,甚至也不会存在天地和万物。这种人的“心”或是“良知”,乃人与生俱来的,先天就有的,可以“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他提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急成帝,皆从此生,真是与物无对”,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这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思想和知识才能也都是先于天地而存在于“吾心”之中,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要获得此“道”,每个人都需要从个人的心上去体认,而不必从心之外的天地万物去追求(张兵按:这里有关陆、王心学的阐述,主要参照于《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中的相关条目,此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7年4月出版。特此说明,以示不敢掠美)。

  诚然,陆、王的心学也存在着许多不合情理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有不少唯心主义的思想。然而,它在和程、朱理学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斗争中,把那种脱离人的空幻的所谓“天理”又拉回到人世间,相对说来,在社会上有着比较广泛和深厚的基础。当然,陆、王心学过分强调“万物皆备于吾”的思想,不恰当地抬高了个人心灵的地位,无疑又有着浓烈的片面性。因为陆、王心学是在和程、朱理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人们早已厌倦于程、朱理学的缺陷时,就很容易接受这种比较新鲜的思想,再加上许多信奉者的大力鼓吹,一时倒也吸引了不少人,甚至在明代的社会上相当流行,而绵延甚久。《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就说:王阳明心学的“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尤其是今天的浙江、江西和安徽及湖北一带,信奉者甚多。据现存的历史典籍记载,有文字记录的有名有姓的王氏弟子就有三百零七人(张兵按:此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钱德洪《阳明年谱》、万斯同《儒林宗传》、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及《阳明书牍》等,详见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其中尤以钱德洪、王畿、王艮、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等影响最大。稍后,虽经罗钦顺、湛若水、黄绾、李材等人的修正,阳明心学依然植根于广袤的中华土壤。到了晚明时期,又经大思想家李卓吾等人的弘扬光大,一时“风行天下”。直至清初的颜李学派、浙东学派崛起,陆、王心学才逐渐向“实学”发展。而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王心学无疑对明代中叶,尤其是晚明和清初的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最早刊行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百回本《西游记》的诞生,正是陆、王心学发展鼎盛的时期,它受到陆、王心学这股社会思潮的影响,则是十分自然的事,对此我们一点也不应感到奇怪。相反,此时面世的百回本《西游记》,如果不受到陆、王心学的影响,倒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事了。孙悟空和道人的“斗圣”,不仅可说明当时儒、道斗争的一个侧面,而且也是小说深受陆、王心学的影响的一个例证,值得注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游记  西游记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内容  内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