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爱德华·阿尔比《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作者简介 爱德华·阿尔比 (1928— )美国剧作家。生于华盛顿。出生两星期后为富家收养,养祖父拥有多家剧院。阿尔比在童年时期就时常接触剧坛名流。他年纪很小就开始显露出文学创作的兴趣,12岁开始写诗,接着写剧本。他在三一大学就读一年,期间演过麦克斯韦尔·安德森的戏,因此,熟悉了剧坛名流以外的另一面。1947年,他离开三一大学,迁到纽约格林威治村,干过多种工作,同时为广播电台写稿。1958年写成《动物园的故事》,曾送到纽约多家剧团,未被接受,后来由朋友送到欧洲,1959年9月在柏林首演,接着在德国许多城市上演,1960年在外百老汇普罗文斯剧场上演,此剧使他名声鹊起,但也招来不少批评。1962年,《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使他大获成功,获纽约剧评奖,并被评为该演出季的最佳戏剧,后来又成功地改编成电影,被公认为阿尔比最杰出的剧作。他的其他较为重要的作品有:《贝西·史密斯之死》(1960)、《沙箱》(1960)、《美国之梦》(1961)、《小艾丽斯》(1965)、《微妙的权衡》(1966),此剧获普列策奖。阿尔比是荒诞派剧作家,他的多数剧作都采用了荒诞派的手法。他在创作上成长的年代也正是荒诞派戏剧崭露头角和流行的年代。他的《动物园的故事》、《沙箱》和《美国之梦》从主题、动机到手法,都体现了荒诞派的特点。阿尔比最擅长写牢骚满腹的人物,表现人的孤独痛苦,语言辛辣尖刻,人物对骂时语言如倾盆大雨,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他喜欢用象征、暗喻、夸大的手法描写美国社会生活,表示了他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某些背弃和否定。

  内容概要 乔治和玛莎是一对夫妇,住在一个叫新迦太基的大学村里。乔治是历史系教授,46岁,玛莎是校长的女儿,52岁。他们已经结婚23年,但是仍然互相不能容忍,经常互相谩骂,以语言中伤对方为快。一个周末的夜晚,两人刚从校长的晚会上回来。校长为了联络教员,经常举行这样的晚会,乔治却不喜欢。回家时,他们已经半醉,却还不停地喝酒,玛莎让乔治侍候她,还叫他 “仆人”。她又哼起刚才在晚会上人们唱的那首童谣,“谁害怕大灰狼?”人们把“大灰狼”改成“弗吉尼亚·伍尔夫”。(英语“伍尔夫”和“狼”谐音) 玛莎又在骂乔治了,说他没有用,什么事也不干。乔治说,夜已深,只有他们两人,衣着可以随便点,但玛莎提醒他说,客人就要来了。原来,玛莎的父亲告诉她,要好好关照新来的一对教员夫妇,所以他们将会在晚会后造访,说着,门铃响了,乔治要玛莎在客人面前不要提“孩子”的事。客人起先也觉得深夜造访不大妥当,尤其是入屋伊始就发现男女主人在唇枪舌剑地谩骂,感到很尴尬。男客尼克说他不想介入主人夫妇的争吵,但乔治说没事,这是戏谑,客人也可以参加他们的游戏,例如“羞辱主人”、“捉弄客人”、“和女主人做爱”不一而足。乔治指着墙上一幅抽象派的油画问尼克知不知道是谁画的。尼克不知道,乔治就告诉他,是一个有小胡子的希腊人画的,有一天,玛莎打了这个画家。玛莎带女客人汉尼到楼上洗手间,玛莎去换衣服。两个男人在客厅里边喝边谈,先谈到彼此的妻子,接着又谈到两人所在的系,乔治这才知道尼克不是在数学系而是在生物系。两人都阐述了很不相同的观点。乔治又谈到他们的对骂游戏,并坚持尼克和他一起玩。尼克说到自己的计划,说他准备在此地定居,在这间大学里发展,乔治反问他,“你以为你在这个峨摩拉——新迦太基会快活吗?”说着,玛莎和汉尼回来了,玛莎换了一身很性感的衣服,开始称赞尼克的体魄,还做出很多挑逗性的举动去引诱尼克。她的目的是要羞辱乔治。接着,玛莎开始讲她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她的父亲为了使大家体魄健壮,让人人都去学拳击。有一天,玛莎也戴上了拳击套,不期然把乔治击倒在地。“那真有趣,但也很可怕”,她对这对年轻的夫妇说。戏谑在进行,乔治拿出一支假手枪,假装向玛莎开枪,尼克和汉尼吓了一跳。接着,他们又扯到生物学,乔治反对科学家用试管造人,认为要保护人类的光荣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料性。而尼克却认为试管可以创造出“文明的人类”。谈话中,汉尼说她刚刚知道乔治和玛莎有个孩子,乔治对此很不高兴。在乔治去取冰的时候,玛莎向客人揭乔治的老底,说她原来嫁给一个中学的园丁,遭到父亲干预,后来遇到乔治,就嫁了给他。她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乔治却不争气,总是失败。尽管乔治一再警告,玛莎还是一个劲儿讲下去。乔治气得砸碎了一个酒瓶,他又唱起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醉醺醺的汉尼跟着唱,但是她想呕吐,玛莎和尼克把她送到楼上休息。一会儿,尼克回来了,他说汉尼“没事了”,而玛莎在煮咖啡。刚才尼克目睹乔治受辱,乔治现在很想让尼克也尝尝受辱的滋味,就设法使他难受,于是两人便攻击起对方的妻子来了,突然,又由恶意攻击变为讲述。乔治因此知道尼克和汉尼原来是青梅竹马,汉尼害怕产痛,不肯生孩子,有呕吐病。他还知道了尼克和汉尼结婚也因为汉尼的父亲有钱,他是个牧师,“花了上帝的钱,攒下了自己的钱”。乔治给尼克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男孩失手枪杀了自己的母亲,后来,揣着个“实习驾驶”执照驾车,为了避开一头犀牛,撞到一棵大树上,把车上的父亲也撞死了,这男孩被送进了疯人院。尼克有野心“接管大学的事务”,实行的办法之一就是开始一一和有影响的人物的妻子睡觉,其中也包括玛莎。说完,两人都为这件事的严重性大吃一惊。乔治老实告诉他,这样做就象走进了沙漩涡,很快会陷下去,但乔治不听。玛莎回来后,继续羞辱乔治,这回她告诉尼克,乔治写过一本书讲一个杀母又杀父的男孩的故事,遭到玛莎父亲的坚决反对,不能出版。“羞辱主人”的游戏使乔治受够了,现在他提议玩“捉弄客人”的游戏,等汉尼回来时,乔治重复刚才尼克给他讲的有关他和汉尼的秘密,当汉尼明白了尼克把什么都告诉了乔治,她的呕吐病又犯了,于是再次回到楼上,尼克表示他对乔治的“故事”非常厌恶,声言要和他见个高低,说着上楼照顾汉尼去了。剩下乔治和玛莎的时候,乔治说他对玛莎羞辱他的方法非常轻蔑,而玛莎却说乔治是个受虐狂,“你能受得了,你就为这个娶我的”,乔治觉得这天晚上玛莎太过份了,声言还击。尼克回来说,汉尼躺在浴室地板的瓷砖上休息。趁着乔治去拿冰块的时候,玛莎继续和尼克调情,乔治回来,却假装没事,他唱着“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拿过一本历史书读起来,不理他们俩。乔治的不在意激怒了玛莎,这出于她的意料之外。于是她说,“我要带他上楼了……我要让你后悔……”乔治继续读他的 《西方的衰落》,当他读到“一种过份僵化的道德本身就不适应”时,他把书本一扔,碰到了门铃,铃声惊醒了正在做梦的汉尼,她下楼问谁来了。这一问使乔治向玛莎报复有了主意。玛莎回到客厅时,不见乔治,这时门铃作响,乔治拿着一束金鱼草进来,他强迫三人坐下玩“养孩子”的游戏,强迫玛莎讲孩子怎样出生,怎样长大。玛莎只好从命,开头,这故事使汉尼感动得喊道:“我也想要孩子!”乔治又催促玛莎讲下去,玛莎不干,他就接过话茬,说玛莎不仅有个比她小六岁的丈夫,一个不管她死活的父亲,还有一个不听她指挥的儿子。这时,两人又争吵起来,争吵中,乔治突然宣布,刚才有人送来电报,他们的儿子死了,还让汉尼证明门铃响过。玛莎受不住了,嚷道:“你不能让他死!”她要看电报,但乔治忍住笑说他已把电报吃下去了。尼克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客人告辞,乔治又唱“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玛莎说,“我怕”。

  作品鉴赏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出很长的三幕剧,剧情发生在深夜,没有什么情节,全部人物是年龄不同的两对夫妇。它之所以在美国受欢迎并且获奖,在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困扰,当然,也离不开荒诞派喜欢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和孤独,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苦闷,尽管此剧不算荒诞剧,在形式上,它以急风骤雨式的谩骂,发人深省和震惊观众的效果创出了前所未有的风格。虽然剧情里没有死亡,也没有什么悲伤情节,但实际上这也是一出悲剧,一出典型的现代美国悲剧,就象契诃夫的《三姐妹》是一出悲剧一样。在 《三姐妹》里,全部剧情是人物无休止的高谈阔论而全然不见行动,他们的生命就在这无休止的高谈阔论中消磨掉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则更甚,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谩骂,互相羞辱。一对结了婚23年的夫妻,高级知识分子,不能说彼此不了解,却是这样地不能容忍。他们既不能面对现实,便想象出一个孩子来“弥补缺陷”,玛莎甚至到了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地步。排解苦闷的手段就是喝酒,发泄情绪的手段是谩骂,想得到快感就伤害别人。这样的生活过了23年,还要这样过下去,难道这不是一场悲剧? 此剧的标题有几层意思,其一是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幽默感,一开始就表明玛莎夫妇及这一群人的身份,因为他们最熟悉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自杀之前神经错乱,无法忍受现实而自杀,因此此处暗示他们不能忍受现实,要到幻想中去寻求逃避,也暗示他们之间互相不能忍受。这句歌词在剧中反复出现,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戏的主角是乔治,他的身世无疑有点神秘,但那个杀母杀父的孩子的故事就是他的经历。他跟玛莎逆来顺受地生活了这些年,这一晚她对他的凌辱达到了高潮,这促使他认识到靠一个幻想出来的孩子来作精神支柱是不行的,必须重新开始。起先,“杀死孩子”是出于对玛莎的报复,也使自己免受别人嘲笑,因为“孩子”从未为外人知道。但后来乔治意识到“杀死孩子”才能帮助玛莎回到现实中来,因此,戏的结尾暗示着他们重新开始的希望。一般说来,戏剧的每一幕是不设小标题的,而此剧却有。第一幕题为“戏谑”,暗示玛莎夫妇的生活方式,以后全剧都是游戏,作者通过“戏谑”来逐步揭示主题: 人生是一场场痛苦的游戏。第二幕是“巫婆的欢宴”,这个词原指每年四月三十日夜,巫婆及各种精灵聚集在德国中南部的博洛肯山顶上狂欢,因此又称为巫婆的假日,是日他们狂欢狂舞。在文学上则暗示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都可能出现的环境。在第二幕,地们酩酊而舞,后来,52岁的玛莎当着丈夫的面勾引28岁的尼克上楼,丈夫却若无其事地夜读,这种荒唐只有这个词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第三幕“驱魔”指帮助玛莎驱逐幻想,面对现实。乔治念着拉丁文咒语,把“孩子”“杀掉”,为的是帮助她丢掉幻想回到现实中来。玛莎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直到“孩子被杀”之前,她一直是专横的。她朴实,精力充沛,她把自己称为“地母”,肆意用脏话咒骂,公开挑逗。在她身上反映着60年代女权运动的时代色彩。乔治成不了历史系的掌权人,这使她失望,而她又不能生育了,她无法面对这两个可怕的现实,便幻想自己是个母亲,把幻想掺和到现实生活中以至连自己也真假莫辨了。她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际上是害怕现实。剧终时,这个爱折磨人的专横女人非常需要同情和怜悯。尼克是作为乔治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乔治研究历史,代表过去。尼克研究染色体和基因,代表将来。他有野心,晚会后造访玛莎原是为了讨好校长的女儿,不料却陷入他们的“游戏”,备受戏弄,但他终于明白玛莎的“孩子”并不存在,也明白了主人夫妇的困扰,因而也受到了震惊。对汉尼的刻画,作者落墨不多,她置身“游戏”之外,像个孩子,但剧将终时,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害怕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到喊出了“我也要孩子”,表现了一种觉醒。此外,“新迦太基”、“峨摩拉”均源于《圣经》,后者是一个城市,因其居民罪孳深重,上帝降烈怒将该城毁灭。作者用它指他们所在的大学村,自有深意存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弗吉尼亚  弗吉尼亚词条  爱德华  爱德华词条  阿尔比  阿尔比词条  伍尔夫  伍尔夫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