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游记·如来镇心猿》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如来镇心猿》赏析

  如来即唤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离了雷音,径至灵霄门外。忽听得喊声振耳,乃三十六员雷将围困着大圣哩。佛祖传法旨:“教雷将停息干戈,放开营所,叫那大圣出来,等我问他有何法力。”众将果退,大圣也收了法象,现出原身近前,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大圣道: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

  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阿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时有天蓬、天佑急出灵霄宝殿道:“请如来少待,我主大驾来也。”佛祖闻言,回首瞻仰。须臾,果见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玉帝传旨,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请如来高座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坐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炁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言讫,各坐座位,走斝传觞,簪花鼓瑟,果好会也。有诗为证,诗曰:

  宴设蟠桃猴搅乱,安天大会胜蟠桃。龙旗鸾辂祥光蔼,宝节幢幡瑞气飘。

  仙乐玄歌音韵美,凤箫玉管响声高。琼香缭绕群仙集,宇宙清平贺圣朝。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赏析】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说:“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它的故事之源就在这则小说中。全篇叙孙悟空大闹天宫后,震撼了天庭,玉皇大帝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得紧急派遣游奕灵官和诩圣真君两人上西方去请佛祖来降伏孙悟空。

  前面说过,在中国古代民众的心目中,茫茫宇宙,涵括了三界五行。五行乃指金、木、水、火、土等一切客观的物质世界,而三界则指天界、人界和阴间。这三界中,以天界为最高。天界的统治者玉皇大帝不仅主宰着天界的一切,而且也管辖着人界和阴间的一切。如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矛头直指天界的统治者玉皇大帝,也就是宇宙中的最高权威了,而且使他也手足无措,只好去请救兵来解难。小说的作者告诉人们:玉皇大帝去请救兵的对象是西方的佛祖。这就说明:西方的佛祖是比三界五行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还要更有力量的神灵。这正是古人的宗教意识,尤其是佛教意识的反映。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又极不发达,人类对发生在自身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现象都感到十分迷茫,又无法解释它们。面对这一切,他们总感到冥冥之中似乎有神灵在支配着这一切,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灵的故事,从而也有了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各种原始的、自发的或是有组织的祭祀活动随之兴起。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也应运而生,成为永恒的一种意识形态,始终伴随着我们走向今天。

  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有人说还有儒教。他们把儒家的思想视作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看法。因为在当今的世界各地,人们把宗教都是当作一种信仰来顶礼膜拜的。而儒家的思想在中国的土壤中虽然也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传统文化的中坚因素,但人们至今仍然是并不把它当作一种宗教来看的,对它的认知还远没有达到信仰的程度。尽管各地每年都有祭祀孔子的活动,然而其宗旨则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人,与寺庙中供人顶礼膜拜的释、道两教的祖师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不同。倒是原本流行于印度的佛教,自西汉末期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长期的“格义”化以后,在民众心中建立了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小说《西游记》中描写的天界的统治者玉皇大帝,去向西方的佛祖讨救兵的事,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西游记》产生于明代的中、后期。那时的中国社会中,佛教的发展高潮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的影响依然很广。尤其是在一般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民众心中,佛教的影响很大。净土宗的崛起,造成了一种热闹的景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崇佛、敬佛和念佛是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在这些热心的佛教徒或是信佛的居士们看来,他们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宗教信仰几乎已臻狂热。他们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这位释迦牟尼又称佛陀、佛祖以及小说中所提到的“佛老”和“如来佛”,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尊称。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据北传佛教推断,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而据南传佛教推断,他大约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比中国的孔子略早一些。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乔答摩,前者是名,后者是姓。而这个“释迦”是种族名。他在成佛以后,原名就很少被人提及了,甚至在一般的信徒中也鲜有人知,而代之以新的称号就叫“释迦牟尼”,意即是释迦之族中的圣人。小说《西游记》中提到的“如来佛”,和上面我们提到的佛陀、佛祖以及佛老等等,就是释迦牟尼的诸多称号。有时,他也被人称为“世尊”。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代印度的迦毗罗卫,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南部和印度接近的提罗拉科特。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君主,被人们称作净饭王。他属于古印度甘庶王的后裔,为刹帝利种姓。幼年的释迦牟尼的命运十分不幸,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七日以后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阇波提抚育成人。在十七岁那年成婚,不久,生下儿子罗睺罗。他在二十九岁时离家出走,三十五岁得道。在进行了四十五年的佛教实践活动以后离世。他的尸身在火化后,遗骨(佛舍利)分赠八个国家,被视作圣物,建塔供奉。

  释迦牟尼身为王子,为何还要出家呢?这里有着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的祖国很小,随时有被强邻侵吞的危险。父亲要他继承王位,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只有区区五十万人民的国君而对现实采取回避。再一个原因是他不想从政,而想为生活在痛苦之中的民众寻求解脱苦难的途径。为此他选择在尼连禅河旁的幽深树林中,实行最严格的苦修。在绝食的第一天,只见他牙关紧扣,舌顶上腭,两腋汗如雨下,安坐不动,专心致志。长期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佛。不久,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将体悟到的人生哲理向人宣传,慢慢地形成了僧团,创立了佛教。以后他又四出云游,对人传道。据说随行者常有五百人至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小说中提到的“阿傩、迦叶二尊者”,就是释迦牟尼最喜欢的两个大弟子。他们随侍在侧,成为他的思想的忠实传播者。释迦牟尼的晚年居住在王舍城附近,因食物中毒而逝世于拘尸那迦城。

  在历史上,释迦牟尼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巨大。在他逝世以后,人们把他不断地神化。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深,释迦牟尼的形象也在神州大地上流传,并且常被人神化得玄之又玄,成为佛法无比的尊神。在《西游记》小说中,他被玉皇大帝请来降伏孙悟空。此时的释迦牟尼也被人化了。他在见到孙悟空后,先是“传法旨”,继之是“笑道”,然后又是“呵呵冷笑”,一步又一步紧逼着孙悟空。而孙悟空面对着佛法无比的释迦牟尼,继续演绎着他的英雄传奇之本色。请看他回答释迦牟尼“你为何这等暴横”的责问时说: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这是何等的铿锵有力呵!我们可以把它视作是孙悟空向世人的宣言!在这里,孙悟空说出了他的最高的人生理想,也即“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他要向三界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的权威挑战!他自称是强者和英雄,要玉皇大帝让位于自己,为此敢于站出来向他挑战。在接下来的一段对话中,孙悟空唯恐人们对他的这种人生理想不理解,所以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而清楚的阐述。这就是:“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就把话说彻底了。所以紧接着孙悟空的这番话,释迦牟尼和孙悟空比试法力了。

  在这则小说中,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不畏权威,不怕强敌,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焕发着最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理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前,人们在评价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时,较多地只是从他的无私无畏和挑战权威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造反者等方面去叙述他的思想意义。这固然不错!在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身上,确实也呈现出上述这些思想上的“闪光点”。然而,我们如果把小说《西游记》放在整个世界的思想大潮之下去考察,就会发现,在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光芒,绝不是无私无畏和挑战权威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造反者等可以涵括的。在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兴起了崇尚平等、自由和博爱等近代资产阶级的新思想,而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郑成功等人的远涉重洋以及大量西方传教士的涌入中国,在明代中、晚期,社会上也涌动着一股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时代思潮。这股时代思潮以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为代表,以强调人的欲望,追求弘扬个性、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以文学为主要载体。它们在诸如小说《金瓶梅词话》、“三言两拍”、戏剧《牡丹亭》以及“公安派”诗人袁宏道等人的诗文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小说《西游记》也是这股晚明时代思潮中的一部优秀作品。在孙悟空身上,同样闪耀着平等、自由、博爱和强调人的欲望,追求弘扬个性、思想解放的色彩。孙悟空说得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皇帝和我一样,也是一个人。凭什么他要霸占着这个皇位不放呢!玉皇大帝可以当皇帝,坐皇位,我的本事比他大,我为什么不可以当皇帝,坐皇位呢?这些响当当的话语说出了普通的民众们的心声,也使释迦牟尼哑口无言,只得以比试法力来弹压孙悟空。

  其实,这场比试法力的结局不用阅读小说也可知道,因为在《西游记》中,佛祖释迦牟尼是被当作一种威权势力代表的面貌而出现的,他的真实形象在作者的笔下被不断地扭曲和丑化。因为在《西游记》的时代,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已为封建统治阶级所用,他们在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同时,需要利用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的宗教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立者,有着众多的信众,充分利用他在信众中的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就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小说作者向我们揭示的正是这种现实的社会政治。

  而平民英雄的艺术形象孙悟空却不改本色,在与释迦牟尼的比试中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小说描写他“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的雄姿,以及向释迦牟尼所说“我已去,今来了,你叫玉帝让天宫与我”的大胆挑战,是很精彩的笔墨。最终,孙悟空被佛祖施法,压在五行山下。一出人间悲剧就此造就。

  这则小说的艺术描写很有特点。作者把这出人间悲剧的主人公孙悟空和它的制造者佛祖始终置于双方的对立面,并且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让敌对的双方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神态描写,将一场严肃的悲剧写成一种充满诙谐和趣味的气氛,在似乎是戏谑中将痛苦化作同情,几乎达到了极致的艺术效果,他的这支神来之笔也令人敬叹不已!

  从艺术结构上来说,这则小说紧接上文“大闹天宫”而来,也甚可玩味。“大闹天宫”一则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作了集中而精彩的描写,犹如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把他拉近到读者的聚光灯下透视,给人留下了一个清晰而鲜明的印象,也使我们的审美体验达到了高潮。而在这则小说中,孙悟空却被佛祖征服被压在五行山下,命运的突变使得我们感到反差很大。然而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读者的心灵被这根艺术之弦深深地拨动了,甚至是震撼着他们的灵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清人汪憺漪说过:“一部《西游》一百回,到五行山下定心猿,才是第七回耳。然此处乃心猿一小歇脚,譬如演戏者,演完一段,场中锣鼓自应暂停。”诚哉此言!小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的玄奘赴西天取经故事为题材演绎的文学作品。可是作者写了这七回小说,从一只灵猴出世写到它的“大闹天宫”,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活脱脱是一部孙悟空的英雄传奇故事,也是一出令人愤慨的人间悲剧。作者在写完这一切以后,却连玄奘这两字一处也没提到,似乎两者之间没有关联一样。其实,这也诚如汪憺漪所言,这是一场大戏演出前的开场锣鼓。这场开场锣鼓演得非常热闹,相当精彩,理想的主旨也十分明确,这为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唐僧,也就是玄奘的上场作了充分的铺垫。它预示着:一场有声有色的“取经”大戏即将在小说作者创造的这个舞台上威武雄壮地演出,理想的实现将会经过种种磨难甚至是生死的考验。人们对此将拭目以待!

  写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在朝鲜发现的一本叫《朴通事谚解》的书,这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里面记载了一段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名叫《车迟国斗圣》。在这段故事情节中,还提到了与小说《西游记》相关的另一部书叫《西游记平话》。可惜此书仅有书名,今已不存。不过,从今存的《车迟国斗圣》的内容与小说《西游记》相关部分的故事情节来看,两者有较大的不同。这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小说《西游记》之前,确实存在着一本叫《西游记平话》的书,而且在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时候,或许还与那本叫《西游记平话》的书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今天囿于缺乏历史文献资料的佐证,只能在此存而不论。不过,从这本《西游记平话》的书中,我们也想到了同样是小说名著的《水浒传》。在这本《水浒传》之前,似乎也有着一本与它有着某种联系的《水浒传词话》。而在今存的小说《水浒传》中,它的艺术结构呈现出“橘瓣式”的辐射开放式,也即以小说中的“逼上梁山”为主题,再以叙写某一个人物为主,用若干章回,集中描述他被迫遭到“逼上梁山”的历程。然后如条条大河归大海那样,各个历史人物到梁山泊集聚。今世艺人据此改编成评话如《武松十回》、《鲁智深十回》、《宋江十回》、《林冲十回》、《李逵十回》等等,深受听众欢迎。小说《西游记》的前七回,集中描写孙悟空的英雄传奇故事,不是也可称为《孙悟空x回》吗?从艺术上来说,它与《水浒传》的艺术结构何其相似乃尔。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大约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找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游记  西游记词条  如来  如来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