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巴维尔·尼林(1908—1981),苏联俄罗斯作家,苏共党员,曾当过工人、刑事调查局职员,卫国战争时期担任中央和前线报纸的随军记者。第一部作品 《人往山上走·日常生活特写》发表于1936年。短篇小说有《可爱的姑娘》 (1936)、《有名的帕甫留克》 (1937)、《最后一次盗窃》 (1939)、《关于爱情》 (1940)。电影剧本《伟大的生活》(第一集1940,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第二集1958)描写了顿巴斯地区的矿工生活。中篇小说 《试用期》(1956)和《冷酷》(1956)是尼林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都提出了人道主义问题。此后还作有中篇小说《穿过墓地》 (1962)、《初嫁》 (1978)、《非洲日记》 (1979)等。
内容概要 故事发生在20年代初期。那时,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刚建立不久,国家仍陷于战后的贫困之中。白军虽然遭到惨重失败,但一些残余的匪徒们在农村猖狂活动,搞得人心惶惶。在西伯利亚杜达里县四周的泰加森林里,活动着几股土匪。他们杀害农村中的积极分子,洗劫合作社,无恶不作,还利用一切机会煽动人们对新生政权的不满,制造骚乱。在这些土匪中,有一支以科斯佳·沃隆佐夫为首的队伍。沃隆佐夫是一个富农的儿子,高尔察克手下的中尉,自封为“全泰加林之王”。时值隆冬季节,匪徒们都溜进深山老林,在茫茫的雪原里躲藏起来,等来年春天再出来活动。杜达里县的刑事调查局早就想消灭这股土匪,但沃隆佐夫凭着机智灵敏和手下的一批“信息网”,几次死里逃生。有一天,刑事调查局的侦察员冒着暴风雪在黄金谷歼灭了一股流窜的土匪,活捉了一名叫拉扎尔·巴乌金的匪徒。巴乌金曾是沙皇军队的一名小卒,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作战勇敢而得到三枚乔治勋章。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的全部奖章变得分文不值,成了废铜烂铁。他回到了故乡——偏僻的泰加森林。他的家在战争期间彻底败落了, 没牛没马, 穷得叮��响。妻子只得带着三个很小的孩子靠给有钱人家帮工糊口。战争非但没有使巴乌金感到厌倦,反而使他变得狂热。尽管他受过三次伤,但还得靠枪杆子生活,因为他对农活已经相当生疏了。1918年深秋,他那在外当了军士的哥哥回乡探亲,在哥哥的鼓动下,巴乌金加入了白军,因为他受不了巨大的诱惑。匪首们许愿: 国内战争胜利后,都会得到优厚的待遇和奖赏。巴乌金想借此来恢复他那破落的家业。但事与愿违,白匪失败了,巴乌金不得不躲了起来。后来他又参加了以克洛奇科为首的匪帮。巴乌金与克洛奇科长期不和,因为他认为可以抢劫合作社,但不应该骚扰农民。而城市商人之家出身的克洛奇科却袭击所有居民百姓,到处制造恐怖气氛。在这次黄金谷的战斗中,匪首克洛奇科被击毙,巴乌金被活捉。但巴乌金不肯老实招供,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是冷嘲热讽,破口大骂。连刑事调查局的局长也拿他没办法,只是命令把他单独关押。局长秘密行动助理维尼阿明·马雷舍夫审讯巴乌金时,巴乌金认出了这就是被自己打伤的侦察员。因为马雷舍夫戴着全局唯一的一顶蒙古式皮帽参加了黄金谷战斗,而当时巴乌金就是瞄准这顶帽子开枪的。马雷舍夫整天和巴乌金等人在一起,用自己分到的罐头食品招待他们,甚至还用没收来的私酿白酒给巴乌金喝。马雷舍夫还和巴乌金拉家常,问起他妻子和孩子的情况。审讯就是在这样一种谈话的气氛中进行。有一次,巴乌金问起马雷舍夫肩上的伤口长好了没有,还说谢天谢地,只打中了肩膀,并告诉马雷舍夫怎样用草药治伤。马雷舍夫想搞清楚巴乌金是怎样的人,他认为“人与人可不一样”,巴乌金是个“有头脑的人”,通过他可以了解沃隆佐夫匪帮的消息。在马雷舍夫的努力下,平时生性暴躁、目中无人、鄙视一切的巴乌金在被捕的三天后开始招供了。一个周末的晚上,巴乌金趁洗澡的机会逃跑了。侦察员们追捕了整整一夜,但毫无结果。马雷舍夫冒着严寒来到了泰加森林的深处、人迹罕至的沃耶沃德角,这里是匪首沃隆佐夫的老巢。马雷舍夫见到了巴乌金,并得到他提供的重要情报。巴乌金虽然逃了出来,但却回不了家,他妻子挥着炉叉子对他大声喊道:“走开,你这魔鬼!”沃隆佐夫对他也不放心,要考验考验他,这就使他的处境很不妙。但巴乌金没有接受沃隆佐夫对他的考验,即没有杀害马雷舍夫。相反,让马雷舍夫扮成土匪联络员住进了沃隆佐夫最宠爱的情妇克兰卡的家,从而摸清了沃隆佐夫的行踪。马雷舍夫回到了县城。春天来了,土匪开始下山活动。为了摸清土匪的情况,马雷舍夫又到沃耶沃得角去了几次,与巴乌金接头。巴乌金还用草药治好了他的肩伤。夏天来了,在巴乌金的帮助下,马雷舍夫已完全掌握了沃隆佐夫的情况。并向局长作了汇报。巴乌金和马雷舍夫周密地制定了活捉沃隆佐夫的计划。行动开始了,包括局长在内的6名侦察员冒着酷暑向泰加森林进发。侦察员们埋伏在沃隆佐夫情妇克兰卡房子的附近,等待信号。当沃隆佐夫来与他的情妇幽会的时候,巴乌金活捉了沃隆佐夫,并把他捆了起来。侦察员们跑进克兰卡的院子,局长作了些指示便骑马走了。巴乌金对马雷舍夫说:“你不用担心。你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信义比金钱还重。我让人们把你们一直送到地方,然后我自己就到杜达里去自首。”巴乌金指挥沃隆佐夫的卫队押着沃隆佐夫向县城走去。沃隆佐夫对巴乌金说:“你别高兴得太早”,他们“饶不了你的。”突然,从驿道两侧的林子里走出了一队骑兵民警。局长也穿着从杜达里换上的崭新的民警服,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并用鞭子捅了捅巴乌金,命令他站到被捕的土匪中。马雷舍夫为巴乌金不被信任而向他道歉,并与巴乌金走在一起。回到县城,巴乌金被 留了。马雷舍夫来到饭店喝酒。他感到害臊,认为欺骗了巴乌金。特别是当局长已经在全城造遍舆论说,活捉沃隆佐夫是他们干的,是他亲自干的时,马雷舍夫全身哆嗦起来,他流着泪说:“我打生下来就没当过奴才,也决不会当奴才! 决不……”说完便开枪自杀了。
作品鉴赏 《冷酷》 是苏联文坛50年代中期的产物。青年侦察员马雷舍夫对土匪巴乌金进行感化教育,巴乌金有了悔改和赎罪的表现,协助马雷舍夫抓获了匪首沃隆佐夫。但局长仍把巴乌金看作土匪,把他关押了起来。马雷舍夫看到自己的努力失败了,又没能说服局长,便开枪自杀了。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了人道主义的温暖与反人道主义的冷酷之间的对立,提出了应该相信人,做人的教育转化工作这一重要问题。巴乌金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土匪,有一头又粗又硬的红发,熊一般的小眼睛露着凶光。被捕以后,非但不招供,还大骂局长是头“骟猪”,气焰十分嚣张。但他又是一个与沃隆佐夫之流不同的人。他原本是个焦油工人,还是个猎人。他的祖父和父亲也是炼焦油和打猎的。他聪明能干,可头脑糊涂。用马雷舍夫的话来说,是“形形色色的白匪军官们把拉扎尔·巴乌金搞昏了,使他的头脑里塞满了糊涂观念”。他身为土匪,但非常想干家务活,还担心“孩子们长大不认他这个爹”。他还反对骚扰农民。由此可见,巴乌金的本质并不坏,只是一时糊涂而当了土匪。在马雷舍夫的感化教育下,巴乌金有了转变。他庆幸自己没有打中马雷舍夫的脑袋,还为马雷舍夫治伤。他提供了有关沃隆佐夫的重要情报,使沃隆佐夫被捉拿归案。在押送沃隆佐夫的途中,当沃隆佐夫讥笑巴乌金的胸前也刺有“消灭共产党”的字样时,巴乌金气愤地说: “……你是条狗,根本不是什么皇帝,你是富农的走狗。富农用你来吓唬人,蒙骗人……”他决心用自己的血来洗刷耻辱与罪过,他说: “谁也没有教我,我自己有脑子。四周的事我都亲眼看到了,我又不是瞎子。老百姓都在耕地种田,炼松脂干活。可我同你,康斯坦丁·伊万内奇,好象把杀人放火当儿戏,不让老百姓去干活,残害老百姓。可这是为了啥?”他还表示回到县里就去自首,“有多少罪,就判什么刑”。作者在这里要告诉人们的是,即使象巴乌金这样的土匪,只要还有人性,就要唤醒其沉睡的良心,使之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作品还涉及到无产阶级专政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什么是革命的人道主义,作者虽没有进行明确的概括,但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得到这个答案。在黄金谷的战斗中,只会“在当官的面前爬来爬去”的侦察员戈卢布奇克冷酷无情地砍死了一个才十五岁的孩子、匪首克洛奇科夫的侍从。对此,马雷舍夫骂道:“这只蠢猪! 谁让他伤害小孩的! ”在共青团会议上,从省团委来的苏姆斯科依和省报记者乌泽尔科夫蓄意迫害共青团员叶戈罗夫,要把他开除出团,理由是叶戈罗夫曾参加过舅舅女儿的洗礼和喝过两杯酒。用苏姆斯科依的话来说,叶戈罗夫“离背叛无产阶级利益只有一步之差”。为什么要对叶戈罗夫大动干戈呢?乌泽尔科夫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有时,为了政治的需要和利益,需要惩罚一个人,这样做可以 ‘杀一儆百’ ……对此不应当表现出所谓的怜恤和小资产阶级的软弱……”马雷舍夫挺身而出,为叶戈罗夫辩护,保留了他的团籍。马雷舍夫虽然年轻,但却懂得如何从心理角度去做人的工作。对待巴乌金,他不是训斥,而是从关心他的生活、家庭着手,与他拉家常,以此感化他。虽然巴乌金心狠手辣,但他怎么也没想到马雷舍夫会把他当个人来对待。马雷舍夫不仅争取了巴乌金,就连被捕的沃隆佐夫都带着钦佩的口气对他说: “好样的,没说的,好样的。”马雷舍夫之所以能征服这些强悍的农民,“不仅是凭着他恰如其份、亲切的言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力量,而且也是凭着为悍卫自己的信念在这伙以胸前刺上 ‘消灭共产党,为最大勇敢的人中间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胆识。”巴乌金信守诺言,活捉了沃隆佐夫。但局长却把他给关了起来。马雷舍夫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屈辱和愤怒,他说: “在一个人努力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要尊重他。”马雷舍夫感到害臊,感到欺骗了他们,愤而自杀,他不愿让自己的良心向没有人性的冷酷行为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