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文兴《家变》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作者简介 王文兴,福建省福州市人。1939年生。他入学较晚,一 入学就是三年级。他从高中三年级开始写小说,他的第一篇小说,曾在 亚洲杂志举办的学生组小说比赛中得到第三名。台北师大附中毕业后, 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 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早期的《现代文学》编辑事务多由他负责。 台湾大学毕业后,他去美国依阿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从事研究,并获硕 士学位。返回台湾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授,并担任中文系的课程。 他专心教书和写作,极少参加社会上的活动。但1978年台湾乡土文学 大论战时,他却多次表态,对台湾的乡土文学持否定态度。他的作品不 多,但大都以儿童或青少年为主人公或为背景,以儿童的悲伤和恐惧刻 画人生。他的小说中表现得最沉着有力的主题是:命运。著有短篇小说 集《龙天楼》、《玩具手枪》,长篇小说《家变》、《背海的人》。

  内容概要 故事是讲一个多风的下午,一位满面愁容的老人将一 扇篱门轻轻掩上后,向篱后的屋宅投了最后一眼,便转身放步离去。他 一直未再转头,直走到巷底后转弯不见。这个老人是范晔的父亲——范 闽贤,因不堪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在自己晚年时所加的诸般虐待而离 家出走的。范晔在报上登了寻人广告,两年后他父亲仍没回来。故事情 节在两条依年代顺序发展的平行线上进行:一条是现在,以英文字母分 段,叙述父亲之离家出走,主人公范晔的寻父经过;一条是过去,以阿 拉伯数字编排,叙述范晔的成长过程。在这两条以父亲出走为衔接点, 分别在不同时空向前发展的平行线之间,不断出现的寻父启事,有如诗 歌中的重复句,作为连接两条叙述线的转折,推动了故事的进展。启事 刊登的频繁性,也与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从以数字为序的情节 线上,我们得知,父亲范闽贤原来是来自厦门的大陆去台人员。主人公 范晔的祖父曾任清朝巡抚,叔祖是福建道台,外祖也做过广东知县,父 亲还去法国留过学;他们是这代才从福州迁居到厦门的。主人公范晔的 童年便是在厦门度过的。从学龄前的5岁写到上小学,也写尽了父母对 他的钟爱。后来,他随父母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渡海去了台湾。他们开始 住在南部,但他父亲混得并不怎么好,于是又去台北找他的老首长谋 差,于是他们全家又搬到了台北。他父亲在一个机关里当小职员。他原 先任秘书,后却降为辅导,工资平空降低两百多元,所以他们的经济状 况愈来愈差,入不敷出,靠借贷度日。他逐渐长大后,对自家家境的贫 穷,很感到羞耻,他都不好意思请自己的朋友到家中来。即使他们来找 他,他也都把他们阻拦在墙外谈话,不让他们进屋。他也憎恶他家周遭 的环境,为此,他不肯去公用自来水龙头那里去给家中运水。他对自身 贫穷的耻辱感还胜过于他对父母的孝心,宁可叫父母二老去运水。他最 不能忍受的是他家用的是又脏又臭的公共厕所,以及他家没有浴室,只 能在厨房用大盆洗澡,而且他的父母在冬季很少洗澡,也使他不堪忍 受。一日,他的父亲兴奋地回来对家人说,他偶然见到一个大陆时期的 老朋友陈伯启,陈伯启说他认识一个华侨,最近要来台湾做生意,要他 在台湾当经理,目下他正寻觅人手帮忙,问他父亲愿不愿意帮他忙,每 月薪金最少也有三千元。全家听了都十分高兴,尤其是范晔,他梦想从 此就可以改变目前这种贫穷的家境。他为此骑车走在街上都心旷神怡, 觉得天空比平常蓝,云朵也比平常更白。他甚至比他父亲还要急,每隔 些时日便催他父亲去一次陈伯启处。但他父亲每次回来都有推词。有一 天,他父亲突然接到一封素白丧帖。原来那陈伯启突然患心脏病逝世 了。范晔的父亲去参加陈伯启的葬礼,还从微薄的薪金中拿出二百元作 为奠金。经过这一次的波折起伏之后,范晔就改以卑夷的眼光去看他父 亲。范晔的同父异母哥哥终于要结婚了。他回家来,要求父亲给他主持 婚礼,因为女家不答应对方家长不同意的婚事。但是,父亲坚决不同意。 哥哥宣称:父亲不同意,是因为对方是台湾本省人,曾经做过酒家女, 云云。但哥哥指摘父亲偏狭的地域观念顽固、腐朽、荒谬,远不如对方 台湾人;她做酒女完全是为了帮助生病的父亲,她不惜牺牲自己养活别 人,比起他父亲滥意破坏儿子的终身幸福,也比不上她。父亲认为儿子 是“反了”,哥哥抓起墙上挂的一把铁鎯头,挥划着说:“父都不贤,难 怪子不孝嘞!”眼看一幕溅血弑父惨剧就要发生,在母亲高声喝喊之后, 哥哥才把铁鎯掷下,离开了家。事后,范晔对父亲说:“假定那时二哥 要真地动手的话,那我就一定拿刀子刺了他。”范晔19岁时考取了大学 的历史系。范晔蓦然发现他父亲原来是个个子奇矮的矮个子,并且他一 生以来首次查觉他的父亲原来是个拐了只脚的残疾人。他惊讶于自己 竟然这么久没有发现。他还发现他的两个双亲许多过失和缺点。他甚至 怀疑过自己到底是不是他的父母生下的。因为许多人都说他长得不像 他们。不久,他的父亲忽然被单位的某一个人告密了,那人控告他一年 来虚报一名三轮车夫的名额,侵吞了这个三轮车夫的饷额。他父亲很不 善于处理这件事。范晔出面帮助父亲处理,到头来还是被父亲搞砸了。 父亲终于办理了退休手续,这对他们一家的经济影响很大。幸好范晔这 时已经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助教,业余还搞些翻译和写些稿,以贴补家 用。自从父亲退休以后,父子更加多了在家相聚的时间,也因此使范晔 更加看见他父亲的种种可恼、可憎、可恨复可笑的言谈举止。这时,范 晔又发现父亲许多不可原谅的生活习惯,两代人的消费观念也相差甚 远。范晔买来一台电扇,父亲却舍不得用,怕费电。他独自读书时,父 亲经常发出各种声音侵害他。父亲还经常说谎,平日喜欢夸大,做势扮 演的戏剧化。父子两人互相扭打成一团。父亲甚至亮出来雪亮的小刀, 并掼过一只酒瓶,正好砸中击碎在他的脸上。父亲说:“我生了你,养 了你,我就有权可以毁掉你。”警方闻讯赶来,警察没有发现什么,随 即离去。范晔则抓起地上那把钢刀,向他父亲刺去。父亲沥血闯起来狂 奔。一天晚上,在他和父亲争吵完了之后,却在日记上愤怒地写道: “家是什么?家大概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一种制度!它也是最最残忍,最 不人道的一种组织!……为什么要有家庭制?这个制度最初到底是谁无 端端发明出来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开眼看一看人家其他的异种西 方国家文明,看看其他的高等文明,就会知道根本就不认为什么 ‘孝’ 不‘孝’是重要的东西,在他们的观念里边好像完全历来就没有注意过 是有这样的一个需要。”但是,每当宁静的夜晚,他有时又感到极度的 懊悔,自己实实对不起父亲,他对待父亲未免太凶暴了一点。他反问自 己:我自己真地不爱我的父亲吗?我其实是于心里面深深地爱着他的。 如此想着时,他感到轻松,便会安详甘美地落入梦乡。这一天,父亲过 生日,由于父亲在饭桌上有些不雅的表现,范晔便申斥父亲,甚而不顾 母亲说情而喝令父亲不许吃饭:“你马上给我下去!”又有一次,他父亲 给他一位侨居美国的远房姑姑偷偷写信诉苦,向人家要钱,那位几十年 与他家没有联系的远房姑姑居然汇一笔钱来。范晔认为父亲犯了大错 ——给他家丢人了。于是,他严严地、重重地惩罚了父亲:禁闭三天。 接着,父亲偶感风寒,病了几天。又过了没两天,父亲就神秘地,任谁 也不知道他为了什么,离开家门出走了。时间过去了两年,父亲仍然没 有回来。关于继续寻找父亲的安排和计划,范晔也几乎可以说都要忘记 掉了。现在,家中只有母亲和他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仿佛比过去还要愉 快一些。

  作品鉴赏 王文兴的长篇小说《家变》,写了7年之久。1972年在 《中外文学》发表之后,因为它从内容到形式、情节结构,甚至语言文 字,都是“离经叛道”的“异端”,在台湾文坛立即引起轰动,为这部 作品,开了多次座谈会、发表过多篇文章进行讨论。本书主人公范晔和 他父亲之间的问题,绝非恋母恨父的心理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代沟” 问题,而是真实地反映了60年代台湾社会处在转型期,中国传统的家 庭伦理观念,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的一个缩影。旅居美国的一位台 湾评论家认为:“王文兴的《家变》是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崩溃的象征,礼 运大同理想的破灭。‘固有文化’若能维系人心,就不可能有范晔式的 家变出现。因为即使他对这位养育他长大成人的老人深恶痛绝,他也该 想到这是他的父亲,五伦之一。……王文兴面对人心真相之勇气,为二 十年来台湾文学之仅见。这种 ‘真相’,生活在我们这个仍在表面上讲 究传统道德的社会的人,是不敢也不忍迫视的。台湾和香港相信有不少 做儿子的,在他们的浮光掠影中,也许会有过范晔的想法,但未必敢有 他的做法。……《家变》使我们害怕,不敢一读再读,理由可能是这本 书揭发了不少做人儿子的连对自己也不敢承认的隐私。……《家变》的 内容既是离经叛道,那么文字之乖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写喜剧有 喜剧的文字,抒情有抒情的文字,讽刺小说有讽刺小说的文字。王文兴 处理一个令人看了会感到不快的题材,因此他创造了一种与此配合得 令人看了不起快感之文字。《家变》文字读来有点诘屈赘牙,如果我猜 想得不错,可能是这个题目,连王文兴写起来都觉得有点寒心,因此嗫 嚅起来。” (刘绍铭: 《十年来台湾小说》)在台湾,有人说: “我认为 《家变》在文字之创新,临即感之强劲,人情刻画之真实,细节抉择之 精审,笔触之细腻含蓄等方面,使它成为中国近代小说少数的杰作之 一。总而言之,最后一句话:《家变》,就是 ‘真’。”(颜元叔:《苦读细 品谈《家变》)台湾另一位作家认为:“如果说读《家变》不习惯,这是 很自然的现象。但是,读者应该试着去习惯王文兴,而不应该要求王文 兴来习惯读者。” (朱西宁: 在《家变》座谈会上的发言》)欧阳子在 《论〈家变〉之结构形式与文字句法》中则说:“王文兴重组范晔童年时, 很成功地钻入幼童之意识……逼真动人,使读者隐约忆起早已忘怀、但 确曾有过的某些类似之童年经验。”台湾著名诗人罗门也说:“采取近乎 电影的写实镜头,灵活,精致,而真挚,有时更美得迷人,且能引起那 种潜向内心的感动……结构形态新颖,精巧,优美,《家变》确是一部 对现代美学与现代精神有所探索与发现的小说。”(在《家变》座谈会上 的发言)在同一个座谈会上,旅美的著名台湾小说家张系国说:“这一 部小说在我自己感觉中有其象征的价值,写出年青一代对老一辈的心 理变化,较同类型的小说来得深刻得多”。海峡两岸的文学都是用汉语 写作的中国文学。两岸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对汉语的运用能具有开 拓性的创新,都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王文兴在《家变》中对汉语语言 文字的创造性的运用,应给予鼓励,也值得赞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文  王文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