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承认,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之一,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因而,在群众中流行“当官靠活动”的说法。这既是对选用干部方面的某些腐败现象的真实写照,又是切中时弊的中肯批评,有些人确实是把“当官靠活动”奉为信条,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进行活动。活动者,多是德才平庸、善于投机钻营者。他们之中,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企图混个一官半职者有之; 攀龙附风,找门子,托关系,试图 “借力上天”者有之; 你帮我,我帮你,搞权力交易,相互利用者有之; 拉一帮,结一伙,诋毁排挤“冒尖”人才者有之;甚至象旧社会那样,花钱“捐个官”者亦有之,诸如此类的“活动”,有的还真奏效。有一些“圆滑人”、“老好人”、德才平平者,就是“靠活动”,被选进班子,提拔重用。
“靠活动”谋个官位的历来为贤能之士所不为,昔者管仲曾给宁戚写了推荐信,并说拿他的信去见齐桓公,马上可以被重用。可宁戚直到快砍头的时候也未拿出管仲的信。三国时的庞统取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也不是靠诸葛亮和鲁肃的荐举信。这在某些 “靠活动” 混个官职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某些人官迷心窍,热衷于“靠活动”,多半是因为本身缺德少才,没什么真本事。可问题是,为什么 “靠活动” 能混个一官半职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在于选人用人不去遵循统一的客观标准,有的人讲关系,看来头,搞亲亲疏疏,凭个人好恶选人用人,这就使得一些人信奉乃至走“当官靠活动”的路。
现在,改革的进展要求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上来,强调选拔、使用、考核干部都要注重实绩,这就从根本上堵住了“当官靠活动”的路。首先,统一了选人用人的标准。一律用实绩这把尺子来择优任选,使个人好恶没了市场,避免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其次是堵住了“后门”。没有实绩,门子再硬,关系再多,根子再粗,活动再妙,也甭想提拔使用。第三,有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使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第四,提高了识别和选拔干部的“透明度”,便于群众的监督。每个干部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一比便知。这恰如群众所说:现在创业的“官”,后门走不来,人情说不来,关系拉不来,全凭干出来。
(1988年4月19日《辽宁日报》)
赏析 本文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文章揭露了在选用和提拔干部方面,所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提出了改革这种弊端的有效措施。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从群众中流行的“当官靠活动”的说法写起,以简练而形象的笔墨,勾画了那些投机钻营者的种种丑态。他们有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有的攀龙附凤,借力上天;有的拉帮结伙,相互利用;有的诋毁别人,抬高自己……奇怪的是,这些削尖了脑袋往上爬的人,有的居然还真的爬了上去,这就难怪他们的子孙会绵延不绝了。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走这条投机钻营之路呢?作者在第二段做了分析。他以历史上的宁戚和庞统为例,说明“靠活动谋个官位的,历来为贤能之士所不为”,现在某些人热衷于此道,“多半是因为本身缺德少才,没什么真本事”。正因为他们没有真才实学,按照正常的途径难以得到提拔重用,所以才寄希望于歪门邪道。如果说,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那倒也无关大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善于投机者常常能够如愿以偿。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对此,作者做了明确的回答: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在于选人用人不去遵循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自然就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于是,在第三段,作者就针对上述不正之风,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他认为,必须“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上来,强调选拔、使用、考核干部都要注重实绩”。由于以实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这就避免了个人的好恶,堵住了后门; 既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便于群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铲除投机钻营者所赖以产生的温床,从根本上堵住“当官靠活动”之路。作者在这里所指出的,确实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有效措施。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一定会日趋完善,真正的有才之士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这篇文章,紧密地联系了实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作者的论述,层次井然,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