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诗词《虚花悟》写的是谁原文及鉴赏

  《《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九:虚花悟》写的是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1)?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2)。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3)。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4)。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就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5)。

  【注释】

  (1)  “桃红”句:桃红柳绿,形容春景美好,喻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当初的美好青春年华。待如何,后来怎样。待,等待,这里指随后、紧接着。

  (2)  “把这”二句:韶华,春光,喻指青春年华。清淡,清静恬淡。天和,自然界祥和之气。《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高诱注:“和,气也。”清淡天和,惜春向往的理想生活境界。

  (3)  “天上”两句:天上夭桃盛,仙界茂密繁盛的蟠桃林。《汉武帝内传》:西王母将三千年一熟的蟠桃献给汉武帝。后代小说、戏曲里说,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都来祝寿吃蟠桃。夭,形容草木茂盛。云中杏蕊多,犹言杏林茂盛(“云中”与“天上”相对,无实际意义,或者说都带上了“仙气”)。相传三国时吴董奉,居住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只要求患者病好后种上几株杏树,数年后竟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见《神仙传》)。“夭桃盛”、“杏蕊多”比喻好光景。全句与下句“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意思说好景不长久。捱(ái),同“挨”,困难地度过。

  (4) “则看”三句:与接着的“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句,意思与《好了歌》、《〈好了歌〉解》中的“荒冢一堆”、“衰草枯杨”等句一样。则,只。白杨村,指墓地(古时多植白杨于墓地)。《古诗十九首》:“白杨何萧萧……杳杳即长暮。”

  (5)  “西方”二句:西方,佛教指佛祖诞生地,即佛教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婆娑,指动作(盘旋、轻漫)。从整句意思并结合惜春出家看,“婆娑”似为“娑罗”之误。娑罗,娑罗双树,佛教说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下死而成佛。长生果,佛教宣扬的大彻大悟境界,即超脱生死,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领会佛之真谛,修成正果)。

  【译文】

  我已经把尘世看破,三个姐姐如桃红柳绿般,各呈明媚,然而又怎样呢?青春年华被毁灭了,这世道看不见清静恬淡的祥和景象。说什么天上的桃儿茂盛,云中杏林花香,到头来,谁能挨过秋天而不凋谢?只看见白杨、枫树连着荒草坟地,人们在悲伤哭泣,鬼魂在呻吟叹息。这就是昨天贫穷,今天富贵,忙忙碌碌多辛苦,比如花朵春天繁荣、秋天凋谢,遭受折磨。像这样经历生的关口、死的劫难,哪个能躲过?听佛祖指示:脱离世俗跨进佛门,一心诵经念佛,参透佛之真谛,大彻大悟修成正果。

  【鉴赏】

  惜春出家悲壮举动,既是欲过“清淡天和”生活而不能,又是自己的性格因素使然

  贾氏四姐妹中,最小的惜春是东府里贾珍的小妹妹,也是从小缺乏父母之爱的,贾母疼她养在身边。她原是个聪明纯洁、天真烂漫的女孩儿,在元春省亲大观园第一次诗会上,她所作的《文章造化》诗,童心毕现,吃惊于工匠师傅巧夺天工的创造力,沉醉在日月光辉沐浴下的人间胜景里,表现出对祥和怡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大概也是从小缺乏父母之爱,加上和嫂子尤氏的感情不和,她的性格中有喜静不喜动、胆小怕事的一面,希望什么事最好都与自己无关。她会画画,闭门造车画起了大观园,计划绘画时间长达一年,这样她就可以躲着不参加姐妹们的诗会等活动了。在抄检大观园中,惜春的胆小怕事、只求自保,只求自己清静、不与世俗合流的性格特点得到充分的表现。

  一见查抄势头,她就“唬的不知当有什么事”。在她的贴身丫鬟入画的箱中抄出了“私货”:一大包银锞子及一些男人的用品。入画马上哭着跪下申明,这是东府珍大爷赏给她哥哥的,哥哥托老妈妈带进来叫她保管。凤姐决定查实了再行处理。可是惜春是怎么对待的呢?她见了这些银物就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要打他(她),好歹带他(她)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当凤姐已经说了如果问清了确是珍大爷赏的,那么就饶恕入画这一次,只是以后再不许传递东西了,惜春仍不依不饶,要求凤姐拿入画作法:“别饶他(她)这次。”并还主动分析出传递人是后门上的老张妈妈,意思是要对传递人一并处罚。至此惜春还不罢休,第二天吵着要李纨把入画带走,“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跪地哀求,在场的尤氏、奶娘也劝惜春,看在入画从小服侍你一场的分上,就原谅她这一次。惜春“只是咬定牙断乎不肯”。迎春不肯留下司棋,是有思想斗争的,含着泪,似有不舍之意。惜春赶走入画,到了冷酷、绝无半点同情心的地步。曹雪芹先强调惜春“年少,尚未识事”,“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年幼,天性孤僻”。这是惜春性格的“外围”。接着她与嫂子尤氏进行了一场舌战,她说尤氏等人在背后议论她,胡说她的不是,把她“清清白白的一个人”,“带累坏了”;又说尤氏等人都是呆子、糊涂人,都存世俗之见,不识真假,不分好歹,独她心里明白得很,懂得善恶生死根底;尤氏说她说话没轻重,行事没有商量余地,“真是个心冷口冷的人”;她承认自己心冷(“怎么我不冷”),并着重表白自己只能躲是非,不能寻是非,“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这是惜春性格的“核心”:心冷、倔强,厌恶是非,欲与世俗划清界线,只想清静,只想保住自己的清白。这种性格特点为她以后立志出家,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埋下了伏笔。

  在惜春的判词与曲中,说她向往“清淡天和”生活。这与她的性格并不矛盾,反而是和她的性格非常吻合的。她正是在胆小怕事、厌恶是非、欲与世俗划清界线的同时,向往祥和、怡然、自由的生活。我对她的最后结局下的结论就是,欲过“清淡天和”生活而不能,才立志出家修行的。判词与曲中说:“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加上“三春景不长”的刺激,特别是二姐迎春出嫁后的悲惨遭遇,对她的刺激太大了,她才下死狠心在王夫人、尤氏等家长面前,争取到了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出家,“缁衣顿改昔年妆”,“独卧青灯古佛旁”,远离世俗,远离是非烦恼,清静清白地度过一生。

  高鹗在续书中,在安排处理惜春这个人物时,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进行的。第一,继续突出她的性格特点:胆小怕事,厌恶和躲避是非,喜欢清淡恬静;第二,惜春的结局:脱下红装换上僧尼装,出家素志实现。继续突出惜春的性格方面,安排的情节相当典型可信。如:过分清高、万人不入眼帘的妙玉,惜春映入了她的眼帘,她经常来走动,与惜春下下围棋,交谈交谈,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合拍、融洽。又如:贾母死,贾政、贾琏等家长带着管家、下人到家庙送灵去了,只留下凤姐、惜春及少数下人看家,凤姐正在病中。是夜妙玉恐怕惜春寂寞,带了个道婆子过来相伴,正好遭强盗抢劫,听到外面下人们的呼喊,及与强盗的打斗声,惜春当场吓得昏死过去,亏得妙玉和丫鬟彩屏七手八脚把她救活过来。嗣后,惜春懊恼后悔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她又哭又闹:大嫂子(李纨)要我看家,害了我了!明儿老爷太太回来,问起来怎么看家的,叫我怎么见人?后又听到下人嚷,是一个姑子(妙玉)跑到四姑娘屋里,把贼子引来的,惜春受不住了,愈想愈怕。惜春原是要远离是非,现在却无意中卷入了是非,因而产生的后悔、痛心疾首的心态,高鹗将其表现得十分贴切、生动。至于高鹗是如何交代惜春具体出家过程的,读者朋友可参阅第八十七回惜春《悟禅偈》鉴赏,这里就不赘述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鉴赏  鉴赏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红楼  红楼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