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诗词《跛足道人赞》原文及鉴赏

  《跛足道人赞》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这首小诗与前首《癞头和尚赞》在第二十五回中前后相随、比肩出现,堪称一对姊妹篇。同样是对具体人物的描写和赞颂,除了前篇所赞癞头和尚是指茫茫大士、这篇所颂的跛足道人是渺渺真人外,其表现手法又各有特点,不相雷同。即如前篇首联两句都是用精雕细刻之笔塑造人物的鼻子、眉毛、眼睛,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而这篇则仅以粗线条勾勒,用“一足高来一足低”一句话,把跛足道人走路一颠一跛的姿势逼真地画了出来,至第二句“浑身带水又拖泥”之句,已不纯是写形象,而是加上性格特色的介绍了,试想,这个人如果不是落拓不羁、无拘无束、半疯半狂,怎么会水里行、泥里坐,致使浑身上下又是水又是泥呢?此外,前篇《癞头和尚赞》是先扬后抑,先推出真像来再写幻像,使人易于辨别出他是个来自仙界的、不露相的真人;而这篇一开始就先写跛足道人的幻像,后两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却又换了个方式,虽然意在揭示其真像,但不直书,而是采取作者本身进入式的写法,一问一答用潜台词句向读者介绍跛足道人的来历;尽管这两句是典型的陈述句,并无肖像描绘的字眼。但当读者知道他是来自“蓬莱”“弱水”仙山圣地之后,谁又不马上联想到从《红楼梦》第一回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首次出现时,他们“骨格不凡,丰神迥异”的真像呢?如此说来,尾联这两个叙述句竟也起了暗暗描绘人物形象的作用,岂非妙笔生花?

  然而,更有妙者,包含在尾句“却在蓬莱弱水西”之中。“蓬莱”,仙山名,是古代方士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处;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之说,则渤海在东,蓬莱应在东方仙海之中;“弱水”,仙水名,东方朔《十洲记》中有“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四面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可知这传说中的“弱水流波三千丈,其力不胜一鸿毛”之弱水是在西方佛界。东西相背,道路遥远,这位神仙道士除非是在东海蓬莱偶遇云游的祖师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然后奉命涉过弱水到西方灵山大雷音寺拜偈如来佛祖之后刚刚回来,否则怎能说他又从东蓬莱又从西弱水来呢!当然,这又是作者曹雪芹的扑朔迷离、假即是真、真即是假的玄虚之笔了,只可以虚无缥缈地去理解,而不必实实在在地求解说了。

  正如前篇分析时提到的,和癞头和尚茫茫大士一样,这位跛足道人渺渺真人对《红楼梦》来说,不仅起着重要的引带全文的作用,而且又在书中交代人物遭遇、命运时,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时而入俗,时而出世,时而真容,时而幻影,救苦救难,点化痴情,警斥愚顽。

  渺渺真人除了常和茫茫大士并肩出现之外,书中也有他单独活动的脚印。比如说,第一回里当甄士隐失去女儿英莲,又遭回禄之灾,把家财烧得精光,贫病交攻之际,渺渺真人化作“疯癫落脱,麻屣鹑衣”的跛足道人,口唱《好了歌》,点化士隐把世情看破,同他飘飘而去了。又如第十二回里渺渺真人又一次以跛足道人的形象出现,为警戒没落纨绔儿贾瑞的贪淫好色,送来了“风月宝鉴”一面,叹道:“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并说:“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说毕,扬长而去。这是他在警斥、鞭挞贾瑞一流人,语带针砭。然而贾瑞之淫症,已入膏肓,不听跛足道士之言,终因照了风月宝鉴之正面而死,此时,代儒夫妇(贾瑞之祖父母)令人烧此“妖镜”,“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从这一大段文字描写中,人们不难发现作者曹雪芹安排的这一僧一道还有更重要的用场,只要掸除他们身上的迷信色彩,就会看到作者时时借他们之口冷眼评价世俗、鞭挞丑恶、渲泄愤闷以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这两位神僧、仙道确实是可爱可赞!

  这首小诗,读起来似顺口溜,但又有较严的声律韵味;语言平淡无华,却又隐含很丰富的内容,可知苏东坡与侄书中有“凡文字……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之论,确是经验之谈,曹雪芹在这里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跛足  跛足词条  道人  道人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红楼  红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