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闻一多《晴朝》原文及赏析

  晴朝

  一个迟笨的晴朝

  比年还现长得多,

  像条懒洋洋的冻蛇,

  从我的窗前爬过。

  一阵淡青的烟云

  偷着跨进了街心……

  对面的一带朱楼

  忽都被他咒入梦境。

  栗色汽车像匹骄马

  休息在老绿阴中,

  瞅着他自身的黑影,

  连动也不动一动。

  傲霜的老健的榆树

  伸出一只粗胳膊,

  拿在窗前底日光里,

  翻金弄绿,不奈乐何。

  除外了一个黑人

  薙草,刮刮地响声渐远,

  再没有一息声音——

  和平布满了大自然。

  和平蜷伏在人人心里;

  但是在我的心内

  若果也有和平底形迹,

  那是一种和平底悲哀。

  地球平稳地转着,

  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

  我也不是不会笑,

  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

  皎皎的白日啊!

  将照遍了朱楼底四面;

  永远照不进的是——

  游子底漆黑的心窝坎:

  一个厌病的晴朝

  比年还过得慢,

  像条负创的伤蛇,

  爬过了我的窗前。

  【导读】

  初到异乡,往往这样

  一千多年前,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过初到江南异乡的感受:“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如果你没有做过异乡人,你可能体会不出诗中

  的泪水。)

  初到异乡,面对的人与事很陌生,没有归属感。(在故乡也未必有归属感,但毕竟一切熟悉。)“独有”二字,突出了异乡游子与本地人看季节变化时迥然不同的感受;“偏惊”一词只能属于异乡人,因为本地人肯定对一切都司空见惯。

  着名作家、时值中年的韩少功到了法国,虽为暂居,仍是万分不适应:“这个城市不属于你……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

  那么,初到美国的少年闻一多,其心情自然更加彷徨沉重、无聊苦闷。

  芝加哥人口稠密,污染严重:“像波涛的屋顶上,只见林立的烟囱开遍‘黑牡丹’……”饮食习惯也不同于中国:“刚吃完了不过一两点钟就饿了。……‘长安居,大不易’,今则知外洋居之不易当百倍过之。”

  当他以思乡的目光审视美国的阳光早晨,那只能徒生苦闷了:“一个迟笨的晴朝,/比年还现长得多,/像条懒洋洋的冻蛇,/从我的窗前爬过。”——这是游子心境参照下的异乡晴朝(晴朗的早晨),作者的心,亮不起来。“他透过自己冷若冰霜似的目光看出去,美利坚充满阳光的土地都被推得远远的。”(李怡)

  “晴朝”的漫长,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切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我也有过异乡的体验,我将心比心地告诉读者:这几句非常真实。

  赏析

  《晴朝》写于诗人刚到美国留学之时,属于闻一多的“游子吟”。诗写的是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诗人从住所的窗口望出去,见到各种各样的景物,引不起自己的快乐,最后竟还掉下几滴泪珠儿。朱楼笼罩在淡淡的烟云里,汽车休憩在绿阴丛中,老健的榆树沐浴在阳光里,一阵清风吹过,四周显得这样的恬静和谐。那么,诗人为什么还不能“其乐融融”呢?因为他是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望乡”的游子根本不为眼前的美景所动,这片天空不是“我”的天空,这块土地也不是“我”的土地,它上面发生的一切都与“我”无干。

  从登上开赴美国的客轮的那一天起,闻一多就感到极大的不适应。客轮嘈杂混乱的生活闹得他“起坐不宁”,“诗兴被他们戕害到几等于零。”初到芝加哥,他“抬头往窗口一望,那如象波涛的屋顶上,只见林立的烟囱开遍‘黑牡丹’……”甚至连饮食也很不习惯:“刚吃完了不过一两点钟就锇了。但一动就合中国钱一串半。吾人常言‘长安居大不易’,今则知外洋居之不易当百倍过之。”民族习惯的差别,民族心理的不同,都使得闻一多对美国的一切甚至一草一木也难以产生感情,当他思乡的目光越过眼前的高楼大厦,碧空白云径直投向大洋彼岸,时,再美的“晴朝”也是空虚无物的。

  在闻一多的眼里,“晴朝”尽管阳光明媚,但是却处处透出阴冷的基调。它如“冻蛇”,浑身透出冰冷的气息。当然,这里的“冷”,主要还是来自于诗人本身的冷漠。他透过自己冷若冰霜似的目光看出去,美利坚充满阳光的土地都被推得远远的,与他自己格格不入:“皎皎的白日啊!/将照遍了朱楼底四面;/永远照不进的是──/游子底漆黑的心窝坎”。那条爬行在阳光里的冻蛇,不仅没有在温暖的空气里复苏过来,反倒负了伤。应该说,晴朝的景物本身还是美丽和谐的,但因为有了这层冰冷冷的气氛的存在,愈是美丽的倒愈发显得凄酸了。“晴朝”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寂静和漫长。诗的开头即是:“一个迟笨的晴朝,/比年还现长得多”,末了依旧是“一个厌病的晴朝,比年还过得慢”这种时间流逝的缓慢必然是自然景物缺乏变化的结果。你看,本来应该风驰电掣般狂啸驰过的汽车,如今却一动不动,“瞅着他自身的黑影”,除了一个黑人,四处看不到一个活动的生命,一阵风过,世界“再没有一息声音”。地球的运转实在是过分的“平稳”了!众所周知,早晨黄昏这类黑白分明、阴阳交替的时刻都是短暂的,它们实在不可能有这样的漫长。就如同“冷”一样,“漫长”不过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在无意识里,那时的他是多么希望这“漂泊”的日子能够快一点的过去呀!至于“寂静”,显然就是身居异国的孤独与寂寞。此外,在这种让人难捱的“和平”里,我们也隐隐悟出了一种被束缚被压抑的感觉。

  我认为,那是诗人青春的生命在隐隐的鼓动,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年轻的心格外渴望有自由伸展的天地,但在这格格不入的异国他乡,他一时难以找到自我实现的机会,在无意识里,他盼望“动”,盼望着精力横溢的时刻。在艺术特征上,这首诗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以物起兴”的模式,诗歌前五段都是对客观景物的素描,其后转 入即景抒情,表述因这些客观景物而唤起的情绪。这样,诗人的一片乡愁就显得比较的顺乎自然,读者也比较容易进入他的心境。留学美国后,闻一多创作了不少的“游子吟”,各有特色,成就亦不一样。

  这首《晴朝》受中国传统诗学精神之影响较大,而属于现代主义的独创性的东西却不太多,因而在闻一多的诗作中算不上上乘之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闻一多《晴朝》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  闻一多词条  晴朝  晴朝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