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集。四十四卷。南宋张栻撰。成书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
张栻,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生于宋建炎四年(1133年),卒于宋淳熙七年(1180年)。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学者、哲学家。少时从胡宏,学习程颐之学。官至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政治上主张抗金,誓不言和,抨击时政,指斥时弊。学术上推崇《太极图说》,并以“太极”为自己的最高哲学范畴。他的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太极图说》、《洙泗言仁》、《诸葛忠武侯传》、《经世编年》等。
《南轩集》,又称《南轩先生文集》,为张栻的著作集。张栻死后,其弟张杓辑集著者生平文稿、信札,经朱熹订定而成此书。全书共四十四卷。卷首有序,用以评述文集编辑过程。
卷一至七为诗集,包括词、赋、古诗、律诗。诗中表现撰者的文学风格和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同时也记述了撰者的社会关系。卷八为谢表和贺表。另有答启。只是一般礼节往来。卷九至十三为记。反映撰者之事迹。卷十四为书序。如《经世纪年序》、《论语说序》、《孟子讲义序》、《五峰集序》等。在诸篇序中,多有对其书及其人发表自己之言。如《论语说序》中讲道:“学者,学乎孔子者也。论语之书,孔子之言行莫详焉。所当终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圣人之道至矣。……秦汉以来,学者失其传,其间虽或有志于力行而其知不明,擿埴索涂,莫适所依以卒背于中庸。本朝河南君子始以穷理居敬之方,开示学者,使之有所循求,以入尧舜之道。于是,道学之传复明于千载之下。”同时文中也阐明了自己对知行观点的认识。“然近岁以来,学者又失其旨,曰:吾惟求所谓知而已。而于躬行则忽焉。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而无以有诸其躬识者,盖忧之此,特未知致知力行互相发之故也。”该篇解释说:“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考圣贤之意,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使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常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从中可看出,该书主张“知”先“行”后论。但它又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知”才有“行”。该书还认为,“知”和“行”在进行过程中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知者少则行者弱,知愈深,则行愈达。该书还认为:“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终,必由始以及终。”该书在《孟子讲义序》中论述了“义”“利”问题:“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盖圣学无所为而然也。无所为而然者,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无穷也。凡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义’、‘利’之分也。”该书还认为:“学者当立志以为先,持敬以为本,而精察于动静之间、毫厘之差,审其为霄壤之判,则有以用吾力矣。学然后知不足。”此段实属劝学立志之言。
卷十五仍为序,但非书序,乃为赠言。篇中均有学术思想之内容。如《送钟尉序》论述了性善问题:“学也者,所以成身也。无以成其身,则拘于气质而不能以自通。虽日有是善,而其不善者故多矣。抑其所谓善者,亦未勉日沦于私意而不自知也。”同时也讲了知、行问题:“大学之云道学,犹言致知也,而云自修,则力行也。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盖致知以达其行,而力行以精其知。功深力久,天理可得而明,气质可得而化也。”卷十六和卷十七为《史论》。主要论及历史人物之功过,从而阐明得人心者得天下,反之失天下之理。卷十八为《说文》,约相当于现在的抒情散文。其首篇为《仁说》,论仁、义、礼、智:“人之性,仁义礼智四德具焉。其爱之理则仁也;宜之理则义也;让之礼则礼也;知之理则智也。”关于四者之关系,书云:“所谓爱之理者,是乃天地生物之心而其所由生者也。故仁为四德之长,而又可以兼包焉。”还有《名周集说》、《黄鹤楼说》、《江汉亭说》等。卷十九至二十八为书信。多为答书。书中多论述学术观点问题。如在《答吴晦叔》文中有云:“《乐记·人生而静》一章,曰静、曰性之欲,又曰人欲。静者,性之本然也。然性不能不动感于物,此动矣,此亦未见其不善。故曰:性之欲是性之不能者然也。然因其动也,于是而始有流为不善者。盖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流为不善矣。”卷二十九至三十二为《答问》主要讲述学术问题。在《书》和《答问》二类所有文章中,为其与朱熹的书信和答问有代表性。书中有与朱熹书信七十三篇,答问二十五篇,纵观这些信札和答问,可以了解到,在道德的涵养上,该书主张要时刻保持“敬”,使内心“常切省励”。接物遇世也要一心以敬。只有在“敬”上涵养渐熟,便可见生化之不穷,天地流行之体,无乎不在,定理密察,本末该贯的道理,即达到一个高的道德精神境界。该书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也。“专于敬字上勉力,愈觉周子主静之意为有味”。可见,该书讲修养方法以“敬”为本。这一点与朱熹有所不同。
该书卷三十三至三十五为题跋。卷三十六为铭文。卷三十七至卷四十一为墓志铭。卷四十二为祝文。后两卷为祭文。
《南轩集》保存了张栻的许多哲学、论学、历史方面的著述,还有许多反映南宋思想,学术界活动的资料,是今人研究张栻思想和理学发展的宝贵文献。
《南轩集》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刊行。有明缪补刊本。清康熙年间锡山华氏刊本。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绵邑南轩祠出版全集本,将诗文集与论孟解(《孟子说》)合刊出版。共五十一卷。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刻全集本。全集本称为《南轩宣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