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北周书》。纪传体断代史。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贞观十年(636年)成书。
令狐德棻,生于隋开皇二年(583年),卒于唐乾封元年(666年)。宣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德棻家为河西大族,世居敦煌。其父令狐熙,在周、隋两朝均任显职。令狐德棻博涉文史,在唐初颇负盛名,历任唐初丞相府记室、起居舍人、秘书丞、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和崇贤馆学士监修国史等官。唐初,他建议政府购求图书,并使专人补录。唐武德四年,令狐德棻向唐高祖李渊建议编写梁、陈、齐、周、隋五朝“正史”。他的意见被采纳。于是分派中书令萧瑀等分撰魏、齐、周、隋、梁、陈等朝史,经过数年,无功而罢。到唐太宗贞观三年,又命房玄龄等监修各史。令狐德棻负责修撰《周书》,另派秘书郎岭文本和殿中侍御史崔仁师协助编写。经过八年,到贞观十年五十卷《周书》就编撰完成。除《周书》外,令狐德棻还参加过新的《晋书》、《五代史志》和“国史”(唐史)以及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两朝实录的修撰。贞观十八年唐重修《隋书》时他为主。
在《周书》问世之前,有西魏史官柳虬所写的“国史”和隋代牛弘撰述的“周史”(仅十八卷)。“国史”和“周史”都没有成书,但为《周书》的撰写提供了资料。《周书》在流传过程中有散失,但散失部分比《北齐书》少得多。今本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等卷,不是令狐德棻原著,而是采取李延寿的《北史》,加以改篡补充的。
《周书》共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无志。取名为《周书》,它实际上纪载了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东西魏分裂,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到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代周建隋为止,共四十七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帝纪八卷分别是:《文帝纪》上下两卷、《孝闵帝纪》一卷、《明帝纪》一卷、《武帝纪》二卷、《宣帝纪》一卷、《静帝纪》一卷。《周书》帝纪八卷记载了从文帝宇文泰到静帝宇文阐等六个皇帝的统治情况。宇文泰当权在西魏时,本人并未称帝,因为是北周的奠基人,所以也列在帝纪里,他的事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北周的五个君主,有三个是宇文泰的儿子,其中武帝宇文邕在位十八年,生活俭朴,勤于政事,是一个难得的贤明帝王。他历时长,史事多,也分为两卷。其余四人,在位短暂,没有什么政绩可言。宣帝宇文赟荒淫狂乱,终于为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
《周书》有列传四十二卷:《皇后列传》一卷、《王公列传》四卷、《诸臣列传》三十一卷、《儒林列传》一卷、《艺术列传》一卷、《萧詧列传》一卷、《孝义列传》一卷、《外国列传》二卷。《周书》列传的编次情况与前史基本相同,记叙了北周各代王公大臣、后妃、学者等人的事迹。《周书》的类传只有四目。其中《外国列传》记载了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和邻国的社会历史情况,对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外交通和商业往来提供了一定的资料。《萧詧列传》是为后梁萧詧及其有关人物立的专传,记载了后梁政权的历史。后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小朝廷(今湖北江陵),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时三十三年(555年—587年),灭于隋。《王褒、庾信传》记载了王褒、庾信二人。他们本来都是南朝梁国人,后来到西魏、北周做官,给北方文学以很大的推动。传文中全载了庾信的《哀江南赋》,这是一篇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周书》无志,关于志的部分收在《隋书》诸志。
《周书》记载了西魏、北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北齐魏收在撰《魏书》时是以东魏为正统,西魏为僭越,因而于东魏所记甚详,于西魏则斥之不书。为了表明北魏—西魏—北周这样一个“正统”的承继关系,解决西魏在史事上表达的困难,令狐德棻便在《周书·文帝纪》中以西魏皇帝年号记事,详细记述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二十二年的政治、军事大事。《周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也反映了自北魏末年经西魏至北周的若干史实。《萧詧列传》记叙了后梁的历史。姚思谦修《梁书》时不为他立传,令狐德棻却记载了这段史实,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史料。
《周书》虽是记述西魏、北周皇朝史事的史书,但它着意于反映当时的历史全貌这一显著特点,在记载西魏、北周历史时,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陈四朝的重大史事,政治的“迁废革兴,岁更月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陔余丛考·周书》)
《周书》中有关于征庸代役的记载,有关于府兵制度产生的记载,还有关于突厥、稽胡的首次记载,为后世保存了珍贵而全面的原始史料。《周书》在写作上文笔简洁爽劲,为后人称赞。清人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本令狐德棻所撰也。德棻在当时修史的十八人中,最为先进,各史体例,皆其所定。兼又总裁诸史,而《周书》乃其一手所成。”(《陔余丛考·周书》)而刘知几则认为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即根据的资料有限,史实不够全面。
《周书》在宋代已有残缺,据清学者钱大昕考证,所缺有五卷,今本列传第十六、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中华书局在出版标点本《周书》时,曾进行详细校勘,认为除五卷全缺外,尚有二卷半缺,个别还有文字脱落。研究本书的还有清李宝淦《周书平议》 (《五史评议》)和罗振玉的《周书斠议》(五史斠议》)。
现存的《周书》版本有:宋蜀刻元明递修本(百衲本),明万历年间赵用贤刻南京国子监本(南本),萧云举刻北京国子监本(北本)、明末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殿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百衲本胜于殿本、局本。一九七一年中华书局的标点本以百衲本为底本与其他各本互校,是较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