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评著作。二十七卷。明李贽撰。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前,后经焦竑修补。(撰者事迹参见“《藏书》”条)
本书主要内容是评述明朝开国到万历时的近百名大臣,并将这些人物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一、开国名臣,二、开国功臣,三、逊国名臣,四、靖难名臣,五、靖难功臣,六、内阁辅臣,七、勋封名臣,八、经济名臣,九、清正名臣,十、理学名臣,十一、忠节名臣,十二、孝义名臣,十三、文学名臣,十四、郡县名臣。各类人物都按传记体进行撰述。其中有些类,李贽写了总论;对某些人物、事件和言论写了专论或评语。这些专论、评语和总论中,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其中有些看法,李贽自知“与世不相入”,但是,他还是把自己的这些看法写了下来。他说:“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这就是他把战国至元的人物传记称之为《藏书》,把明代人物传记取名《续藏书》的主要原因。
书中对朱元璋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千万古之一帝”,“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古代的帝王,只有商汤、周武才可以勉强与他相比,其他帝王则远远不能和他比拟。对明成祖朱棣,称赞他恩威并用,尤其对他回复曹国公李景隆的一封信,称赞它“足当百万雄兵猛将”。在开国名臣中,他很推崇陈静如,认为刘基等远不能和他相比,故把他列为名臣第一;对李善长,则认为他不仅无法与萧何相比,而且对他后来的死,也认为“得自经死牖下,千幸且万幸,何足怜”!后来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之罪辨解,李贽也认为这是“隔靴搔痒”,弄不到要害。对齐泰、黄子澄等,书中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他们是“功之首”、“罪之魁”。“罪之魁,灭建文;功之首,聿兴我成祖”。但书中对“逊国”诸臣中的徐辉、梅殷、铁铉、王叔英等被杀充满了同情与尊敬。他说:“为臣不易,读之真令人心死矣”。尤其对那些为对抗靖难之师而死的官小职微的吏目、主簿、典史以及补锅匠、河西佣等人,他更是由衷地表示崇敬。认为其中有些人官名、姓名都没有留下来,这是“后生后学者之罪”,这是最大的憾事。在“内阁辅臣”中,他对杨士奇等长期执政,虽多褒词,但对其某些决策,也提出了非议,认为他们没有深思熟虑,“虽曰自保,其实误国”。另外,对李贤他虽肯定了他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对他要忠孝两全的作法,则予以猛烈的斥责。他说:“若欲尽孝,自不宜出仕,既出仕,藉君养亲,又持终丧之说以买名,皆无廉耻之甚者”。对丘浚肯定秦桧怀疑岳飞“未必能恢复”的观点,予以有力的驳斥。他说:“时既有秦桧,自然恢复不成矣”。这些论述,对了解与评价明代历史人物,全面研究明代社会,无疑地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时即受到了一些进步学者的高度评价。
本书最早有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用不同版本参校,并加以断句;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又将它整理修订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