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别集。五卷。唐李商隐撰。最早系撰者自编,名《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二十卷。《甲集》编于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十月,李在桂州郑亚幕府任掌书记时,又名《樊南四六》。《乙集》编于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十一月,李在东川柳仲郢处任节度判官时,又名《四六乙》。原集已散佚。此编系清初朱鹤龄辑录,有清初抄本。(撰者事迹参见“《李义山诗集》”条)。
《李义山文集》五卷。按表一卷、状一卷、启一卷、书传碑铭箴赋杂著一卷、祭文一卷的顺序排列,题下均有朱鹤龄的注解,略作诠释,而疏漏较多,恐为未竟稿之故。但抄本工整,藏于铁琴铜剑楼,《四部丛书》即据此旧钞本五卷影印行世。
李商隐十七岁后跟令狐楚学“今体”(骈文),故工于四六文,而各种文体均擅长。《李义山文集》多为四六骈文。表状启牒、祝文祭文、序文书信、传志碑铭,众体皆备。在一百四十八篇文中,主要反映强烈的忠君爱国热情,提倡百家争鸣、反对独尊儒学的学术思想以及消极遁世、皈依佛门、超然出世的思想。其文内涵丰富,形式绮丽,运笔流畅,潇洒自如,结构致密,造句精当,引典深湛,态度严谨。如《李贺小传》一文,不详写李贺的生平,只选取一两件轶事,丰富发挥,想象奇特,从侧面点染烘托李贺的身分性格:贺作诗不是先有题而后为诗,而是遇有所得,即记下投袋中,然后集成全诗。又述天帝召李贺作《白玉楼记》而致李卒,在富有浪漫主义色调中寄予自己惋惜诗人华年早逝的哀思。文笔寄意幽深,抒情细致深刻。艺术成就颇高,在当时影响较大。然而在他自称的八百三十三篇文中,皆表章启牒四六之文,赋、传、杂著为数甚少,在唐代后期古文运动的氛围中,本就不合时宜,所以到了宋代,更不受宋人欣赏,日就澌灭,终于不传。赋传杂著也散佚不少。
李商隐文,后有不少人搜集整理,并为之笺注。继朱鹤龄后,有徐树榖、徐炯兄弟辑成《李义山文集笺注》十卷,补足朱氏本遗漏状一卷,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行。桐乡冯浩对徐氏本删补辨正校订,补入铭及书各一首,共一百五十篇,成《樊南文集详注》 ,凡八卷,按体分类编年,不能编年的附于各体之末,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刊行。同治间钱振伦、钱振常兄弟又从《全唐文》中补二百零三篇,并加以笺注,名《樊南文集补编》,凡十二卷,按体分类编排,同治五年(1866年)盱眙吴棠刻印于清河。《四部备要》铅印时,将冯浩本与钱氏兄弟本合刊,书末附《玉谿生年谱订误》一卷,一九三六年由上海中华书局铅印。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朱菊明等八人参照有关资料,对《四部备要》本作了校正勘误和标点,名为《樊南文集》,凡二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