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马皇后的事情,都知道朱重八最怕马皇后了,哈哈,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假如这个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是否敢真的造反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研究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不敢。举个实例。
明宣宗驾崩后,由于明英宗年幼,因而明仁宗结发妻,宣宗生母,英宗奶奶,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诚孝张皇后便临朝摄政。
张氏摄政之初,她的政治立场非常重要。因为当时宫中讹传英宗朱祁镇年纪太小,应拥立宣宗的五弟襄王朱瞻墡为皇帝才合适。这个时候张氏如果偏袒儿子而不是孙子,那么英宗继位就悬了。
面对流言,张氏非常果断,她将诸大臣召集到乾清宫,并当着他们面表示,我孙子朱祁镇就是大明新天子,不要再以讹传讹了!群臣见太皇太后立场坚定,遂高呼万岁,英宗皇位才得以稳固。
后来有大臣违反祖制,请张氏垂帘听政,这说明当时张氏的政治威望空前之高。虽然张氏以不应该破坏祖宗之法,推辞了大臣的建议,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她临朝摄政。毕竟老太太的政治威望摆在那里,想无视她,是不可能的。
明英宗在位的头七年,由于有张氏摄政,朝廷政局大体能保持稳定。英宗和王振都被管得死死的。尤其是王振,屡次被张氏叫去训斥,有一次还差点被砍了头,如果不是英宗皇帝和张辅、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等人为其讲情,王公公的脑袋可能当时就搬了家。
有人说如果张氏再多活七八年,可能明朝也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了。从张氏临朝摄政七年的结果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当然,如果明英宗性格不改,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心态,即便没有土木堡,也会有别的事件让他栽跟头。他必然会栽跟头的结果,不会因为他奶奶晚死几年而改变。
再说靖难之役和马皇后。
靖难之役的恶果是朱元璋种下的,但直接导致事件爆发的人,实际上是朱允炆和他的三个迂腐师傅。
当时朱允炆的皇权很稳固,并非一定要削藩不可。但小朱同志耳根子软,面对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的劝诫,他便以雷霆之势,一个月内连废三王,并在没有证据,只有流言的情况下废黜了周王和湘王。其中的湘王蒙受冤屈,无力对抗中央,但又实在是气愤不过,于是堂堂藩王便举家自焚了。
湘王之死,足可见,明初藩王威胁中央权威的论调,是何等的无稽之谈。
可能有人要说,朱棣后来造反成功了。你怎么能说藩王对中央没威胁呢?
如果你这样看问题,那就是因果倒置,典型的以结果论原因了。
朱棣有没有心造反?可能有。但要知道,朱棣起兵除了被裹挟的宁王被迫支持他外,并无其他藩王响应。其实力和中央相比,可以用蚍蜉撼树来形容。朱棣之所以能胜利,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
而藩王们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作为食禄万石的亲王,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境,谁都不会参与这场抵押身家性命的豪赌。
所以说,建文帝削藩,硬是把一个可能造反的人,逼成了只能造反的人。这与其说削藩是必要之举,倒不如说是朱允炆和他的三个老师傅没事找事。
而如果马皇后还活着,那么这种事情必然不会发生。因为马皇后的资历和地位,注定了她的政治影响力是一定能影响朝政的。
如果她能活到建文朝,她的影响力必然不会比她孙媳妇张氏小。太祖在世诸子即便敢不给朱允炆面子,也不敢不给她面子。并且除了能震慑太祖诸子外,最关键的是——马皇后还能镇得住朱允炆!
有马皇后在,朱允炆必然不会如历史上那般乱搞。必然不会因为“削藩不当”,逼得朱棣除了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
即便说,朱允炆一意要削藩,马皇后也阻止不了他的话。凭借马皇后的智慧,削藩也必然是和平削藩,逼藩王交出兵权即可。藩王们可以继续做富贵闲人,没必要造反。靖难之役这场根本不必发生的战争,也压根不会发生。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马皇后心智还健全的情况下才行。如果马皇后因年老体弱,心智已经模糊了。那么朱允炆该作死,还是会作死。靖难之役,也还是避免不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