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杂剧剧本。四折。撰者不详。刊行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剧情:宋代陈州大旱三年,一片饥荒,“黎民苦楚,几至相食。”刘衙内保举儿子小衙内刘得中、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卖救济粮。五两白银一石米,卖十两白银;米里掺土糠;出时用八升小斗,入时用加三大秤。贫民张憋古和他们辩理,被小衙内用紫金锤打死。张憋古儿子小憋古据父遗嘱到开封府尹包拯处告状。包拯乔装私访,运用智谋,先斩杨金吾,又让小憋古用紫金锤打死小衙内。利用小衙内请来的“赦活的不赦死的”赦书,赦免小憋古。
剧作写惩治贪官,肯定包拯廉正、是非分明,针砭豪强劣迹,同情黎民疾苦。包拯执法严峻、伸张正义。豪权趁火打劫,包拯铁面无私,严加惩处。随从张千、妓女王粉莲,或阳奉阴违,或调情鬼混,包拯对他们疾言厉色,偶带幽默。可见处事掌握分寸。第三折写包拯智谋,以“庄家老儿”身分私访,从王粉莲口中了解小衙内、杨金吾罪行。包拯以擅自把紫金锤送给妓女罪名杀死杨金吾,让小憋古打死小衙内,可见包拯办案明智果决。张憋古性情执拗,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痛骂贪官是“鼠耗”、“苍蝇”,惨死于敌手。小憋古继承父志,不屈不挠,终于为父报仇。曲文融汇民间语言,生动自然。“你正是饿狼口里夺脆骨,乞儿碗底觅残羹。我能可折升不折斗,你怎也图利不图名?”个性语言,切合人物性格,写小憋古顽强执著、宁折不弯。剧情曲折。小憋古误把刘衙内当包龙图,合情入理。因为他进京告状,两眼一抹黑,冒冒失失。戏剧情趣颇浓。
元代写包拯公案戏有十几本,多写判人命案、解决家庭纠葛等。反映社会重大问题,此剧属佳作。元代,陈州等地连年灾荒。“赈粜粮多为豪强嗜利之徒用计巧取,弗能周及贫民”(《元史·食货志》)。可见此剧真实性。包拯清廉正直,是作者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带有虚构成分,已不同于历史人物。
作品收入《元曲选》。《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本(1989年),有校注、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