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专著。六卷。明清间吴乔撰。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吴乔,又名殳,字修龄,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仓(今属江苏)人。一生困厄。工诗,然诗作多不传。著作除《围炉诗话》外,另有《西昆发微》三卷。
《围炉诗话·自序》云:“辛酉冬,萍梗都门,与东海诸英俊围炉取暖,啖爆栗,烹苦茶,笑言飙举,无复畛畦。其有及于吟咏之道者,小史录之,时日既积,遂得六卷,命之曰《围炉诗话》。”该书六卷依次评论唐宋元明历代诗歌,表现自己的诗歌主张。吴乔论诗,特别强调“诗中须有人”,并由此出发提倡诗要有“深意”,并标举“比兴”。他说:“人有不可已之情,而不可直陈于笔舌,又不能己于言,感物而动则为兴,托物而陈则为比。”又说:“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总之,通过比兴表达人的“性情”和“深意”才是好诗。吴乔论诗还常常重意轻句、重意轻词、重意轻韵,认为“有意”才是“诗之大端”,作诗绝不可惟求词采。他斥责七子“唯崇声色”,甚至骂为“牛㖃驴鸣”,对七子的主张深恶痛绝。吴乔对诗与文的不同特点,亦有较深的认识,他说:“文之词达,诗之词婉,书以道政事,故宜词达;诗以道性情,故宜词婉。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吴乔还强调“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提倡诗要有“远神”、有“味外之味”,反对“意随言尽”。要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就必须通过“比兴”把“意”表现出来。他把唐诗与宋诗加以对比,说唐诗有意,托比兴而出之,其词婉而微,如人而衣冠;宋诗亦有意,惟赋而少比兴,其词径以直,如人而赤体;明之效盛唐诗,字面焕然,无意无法,直是木偶被文绣耳。通过这种对比,阐发了诗须通过比兴而含蓄地表达深意的艺术主张。《围炉诗话》产生了一定影响,赵执信对吴乔尤为佩服。
《围炉诗话》有《借月山房汇抄》本、《适园丛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