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肇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佛学论著。一卷。晋僧肇撰。成书于陈隋之际。

  僧肇,俗姓张,生于晋太元九年(384年),卒于义熙十年(414年)。长安(今西安市)人。家境比较贫寒,曾以抄书为业。喜读老、庄,但并不满足,后读了《维摩诘经》。因受启发而出家为僧。晋隆安五年,秦主姚兴命他参加鸠摩罗什主持的译场,很受罗什器重,号称“解空第一”。著有《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

  至陈隋之际,有人将以上四论编辑成一部,在前面加了一篇《宗本义》,在《般若无知论》后附僧肇和刘遗民往返书信两封,总名《肇论》。

  《宗本义》。七百字。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此文是四论之纲。经近代学者考证,此文的思想与四论并不一致,经录及僧传均未记载僧肇曾撰此文,一致认为是伪作。

  《物不迁论》,近二千字。宣扬事物性各住于一世。过去产生的事物,既不发展变化,也不消逝,永恒地停留于过去。现在的事物永远停留于现在,也不会返回到过去,“古今各不相到”。早在唐代和明代,有的高僧就指出,这种观点承认了万物实有,与缘起性空思想不一致。

  《不真空论》,近二千字。此文写于《般若无知论》之后。此时僧肇对般若空观已有深刻理解,所以文中对当时流传的主要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空”,就是“不真”。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既然是因缘和合才“有”,这种“有”就不真。不真即是“非有”。“非有”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还有一个假有,假有就是“非无”。僧肇反复论证,所谓般若空观,便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非有与非无的统一。此外,僧肇还在此文中用名实关系论证了万物为“空”,为“不真”。他说:“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不真空论》)

  《般若无知论》,近三千字,是僧肇的代表作。此论不但完全吸收了印度佛学关于“般若”的解释,而且有自己的发挥。所以鸠摩罗什看后赞扬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 (《高僧传·僧肇传》)论文第一次提出,所谓“般若”,就是“无知”。这里的无知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指无普通人的知。僧肇第一次把普通人的知叫做“惑取之知”。无知即无惑取之知。至于圣人的“知”还是有的。但只有去掉普通人的知,才能取得圣人的知。一旦去掉凡人的知,圣人的知便可自然得到,而得到圣人的知之后,就能认识佛教所说的最高真理。在认识论问题上,论文最概括的一句话是:“虚其心而实其照”(《般若无知论》)。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完全冥合,无任何思想介于其间。

  《刘遗民书问》,一千多字。刘遗民是长住庐山的隐士。他和庐山僧众读了《般若无知论》后,以他名义向僧肇所提出的问题。刘遗民等人所不能理解的最大问题即文中一会儿说圣心无知,一会儿又说圣心有知,如何方能使两者一致?

  《答刘遗民书》,近三千字,是僧肇接到刘遗民书问以后,对他所提问题的回答。僧肇批评刘遗民等人不要“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答刘遗民书》),然后说明:他所说的无知,并不是如世人所说的无知,那种无知如同木石。圣人的无知是不取相。不取相何谓知?不取相便能认识事物的真谛,认识了真谛,岂不是知?僧肇还用非有非无的观点加以论述:圣人“无有知(普通人的知)也,谓之非有(无知);无无知(普通人的无知)也,谓之非无(知)”(《答刘遗民书》)。然后引经证成,“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答刘遗民》)僧肇的《答刘遗民书》是对《般若无知论》的补充。

  《涅槃无名论》,七千多字。近世学者有的认为是伪作,但多数学者认为是真作。此论由一篇《奏秦王表》、总纲和九问九答组成。其主要思想在于说明大乘对涅槃的看法与小乘不同。佛经常把涅槃分成两种,一是有余涅槃,一是无余涅槃。按小乘说法,断一切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尚余今生果报之体(肉体身),名有余涅槃。果报尽而归于寂灭,如蜡烛,膏明俱竭,名无余涅槃。按大乘说法,有余、无余是“出”、“处”之异号。圣人为了适应外界要求而现身说法或从其他方式救度众生,叫“出”,

  也叫“有余涅槃”。事毕而隐,这叫“处”,也叫“无余涅槃”。

  《肇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以美丽流畅的古代汉语,全面论述了般若思想。僧肇的论文不但比前人深刻、准确,而且能提高到认识论角度加以论述。中国佛学在僧肇以前主要是吸收、消化印度佛学,特别是印度的般若学。僧肇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从他的论文可以看出,到僧肇时,中国人已经理解了印度般若学的真髓。第二个特点是,僧肇的论文几乎大部分都是以“非有”、“非无”统一的观点,作为指导思想。《肇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三论宗创始人吉藏说:“若肇公名肇,可谓玄宗(即三论宗)之始”(《大乘玄论》)。明代智旭大师把僧肇看做中国的马鸣、龙树。般若即无知,空即不真这些论断几乎为后世所有空宗学者所接受。

  《肇论》古注很多,仅自隋大业十四年(678年)至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五百多年就有二十多种注,可惜现在仅存十种。计有陈慧达《肇论疏》三卷,缺下卷。唐元康《肇论疏》三卷。宋遵式《注肇论疏》六卷。宋净源《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宋净源《肇论集解令模钞》三卷,中国已佚,日本存。宋悟初、道全集《梦庵和尚节释肇论》二卷,中国已佚,日本存。元文才《肇论新疏》三卷。元文才《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真界《物不迁论辩解》一卷。明德清《肇论略注》六卷。其中最好的注本是元康的《肇论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肇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