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老子化胡经》 或 《老子西升化胡经》,别称《老子化胡成佛经》或《明威化胡经》。谓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以佛为道教弟子,故名。道家著作。本一卷。西晋道士王浮撰。经后人陆续增广改编为十卷。因道佛斗争,历经焚毁,由是久佚。清末敦煌石窟中发现十卷本残卷,存一、十等残卷,为唐玄宗 (713——755年在位) 时写本。现存巴黎国民图书馆和英伦博物馆中。
王浮,西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时道士。曾为天师道祭酒。传云曾与释帛远辩论道佛先后,因造作此经。又作《神异记》,已佚。鲁迅辑录有《五浮神异记》一卷,收入 《古小说钩沈》 中。
全书铺叙老子西升天竺变身为佛,教化胡人为浮屠,佛教由此而起之事。后道教徒以此书为攻击和贬低佛教的主要论据,是历史上道佛斗争事件的主要依据。考“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说,起于东汉后期(见《后汉书·襄楷传》)。《三国志·魏志》裴注引鱼豢 《魏略·西戎传》:“ 《浮屠》所载,与中国 《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又杜挚《笳赋序》说老子入西戎作笳乐。是三国时老子教化胡人之故事甚为流行。至西晋初年,“老子化胡说”仍很流行,如作 《高士传》 的皇甫谧尝说“老子出关,入天竺国,教胡王为浮屠”。关于道、佛二教正邪之争论的材料,如东晋末竺道祖的《晋世杂录》,刘宋时刘义庆之 《幽明录》,梁裴子野的 《众僧传》等。记述 “老子化胡”故事的书也不少,如葛洪之《神仙传》,东晋时孙盛的《老聃非大贤论》,《老子疑问反讯》等亦记其故事。然最为重要之材料应是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祖法师传》中的记载:“有一人姓李名通,死后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又见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求祖忏悔。昔祖平素之日,与浮争正邪,浮屡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按帛远字法祖,是晋惠帝时人。从上所引材料可以看到:西晋中期不仅有“老子化胡”之说,而且创作出了《老子化胡经》;西晋中叶以后,佛教势力渐盛,不再能容忍“老子化胡”之说法,因而与之争辩,遂引起历代僧伽暨道士二氏之争执,且持是而涉讼。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戒谕争论敕”,总章元年(668年)曾敕天下搜集聚焚弃(见《佛祖通载》卷十五)。《新唐书·艺文志》载《议化胡经状》一卷,注云:“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僧惠澄上言乞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侍郎刘如璿等议状。”暨宋理宗御制《化胡辩》,元王磐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焚毁诸路伪道藏经碑》及释祥迈《至元辩伪录》卷二奉旨禁断道家伪经三十九种,而此经为之首(并见《佛祖通载》卷三十三、三十四)。唐元两代屡遭焚弃,足证此经在历史中纷争之重要。
该经诸史经籍志不著录,惟私家藏书簿偶一载之。日藤原佐世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载《老子化胡经》十卷。唐释法琳《辩正论》引《西升经》又引《化胡经》。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九《说戒部》录有《化胡经十二戒》。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著录为十卷,魏明帝(516—528年在位)为之序。元释念常的《佛祖通载》作《老子化胡成佛经》,又引释祥迈《至元辩伪录》第五篇作《明威化胡经》。今以敦煌石室唐人手写本证之标题与《佛祖通载》不合,校之《辩正论》、《辩伪录》等而文字复异,可知元代所传之本已非唐人之旧;而唐人所引,校此唐卷亦枘凿不入。足证此经传本之复杂。
是书在历代佛道斗争中,成为道教徒借以抬高道教地位,贬低和排斥佛教之主要论据,而佛教徒则进行激烈的反击。唐高宗、中宗时,曾下诏焚毁,但仍有流传。至元代宪宗、世祖二朝,佛道之争迭起,僧道辩论其真伪甚烈;朝廷先后四次下令禁断道书,此经首在焚毁之列,由此亡佚。清末敦煌石室遗书中有十卷本残卷,存一、十两残卷,为唐玄宗时写本。卷一记西域八十一国名称,多与唐代典籍所载相同,而不见于唐前典籍,当出于初唐;卷十《老子化胡玄歌》则为北魏作品,可见此本非一人一时之作。现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卷一、卷十两卷,卷一首残阙数行;英伦博物馆所藏卷一较彼本多十一行,而首行《老子化胡经·序》下撰人姓处,尚存一魏字。案即宋赵希弁所见本。民国罗振玉等辑《敦煌石室遗书》收录有《老子化胡经残》二卷(存卷一、十)考一卷补考一卷校勘记一卷轶文一卷。一九三七年成都二仙庵道士王伏阳依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影印本重刻并志序,后附陈迹所撰考证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