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毕飞宇《推拿》读后感与好句摘抄

  毕飞宇《推拿》读后感一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整部小说结构不复杂,故事也简单,他的精彩之处在于他的视角。小说讲述了从事推拿的盲人与三个明眼人的日常生活。向读者展示了盲人的生活、感情,以及他们对身边世界的感知、对身边明眼人的看法。

  虽然小说讲述的是盲人的故事,但是,故事中的盲人和明眼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尊严。他们也同样追求爱情,经营着友情,渴望着平等。他们的世界看似黑暗无边,却充满了热情,同样有正常的情感,而且更单纯,更浓烈,更黑白分明。他们的情感,是那么彻底,你完全可以感受得到那种本真的情感,原始的色彩,巨大的能量。

  在毕飞宇的笔下,他描绘的每一个盲人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随着小说的逐渐推进,让读者看到了一群本身残疾却有着乐观精神的人,不管他们遭遇怎样的不幸,这群盲人依然坚强面对,用心感知着世界,用心灵活着。

  《推拿》是以悲剧结束的,整部小说就在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当中,在一个个平凡的盲人自然出场中,让我的情绪不由得为小说中盲人的命运,读后感.或纠结,或担忧,或高兴。看似离散的线索不经意间串联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整个推拿中心分崩离析,是那样的突兀,又是那样的自然,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看似轻松的文字,实则承载了厚重的话题;看似黑暗的世界,实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看完本书,我产生了共鸣,也许是因为我和书中的人物一样的缘故吧:我们有着同样的遭遇,却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着同样的内心世界,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都渴望内心的光明,都热爱真善美。

  掩卷沉思,不禁感叹,我们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小小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不管有着怎样的不幸,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都能闯荡出属于自己的天地,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绘制更美好的明天。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杨文举

  点评:

  看过不少盲人朋友写《推拿》的读后感,杨文举同学这篇是比较中肯的,整个文章运笔流畅、条理清晰,很理性。

  用短短千余字表达对这样一部复杂的小说的观感,是件难事。这也是为什么全文略显拘谨和空落的原因。若能从小说中的某一人物、某一场景、某一情节入手展开,或许更好。

  毕飞宇《推拿》读后感二

  《推拿》不仅是毕飞宇先生本人的代表作,更夺得了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成为了当代小说的扛鼎之作。除了荣誉和赞美之外,这本小说还先后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和国家大剧院的话剧,且都收获了不俗的成绩,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这部小说确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倘若小说情节里未蕴含着丰富的冲突矛盾,和立体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对盲人这一群体的群像性描写,是难以改编为多个题材的艺术作品,并获得成功的。

  本书讲述的是一群人盲人在一个推拿会所内所发生的故事,每个盲人拥有着自己的背景、人生,但也因为都在此处工作,而被纠缠到了一起,互相之间产生依靠、争斗和情感。可以说,小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公和视角,而采取了一种群像展览式的手段,将来自五湖四海的盲人都推到了舞台中央,轮流的给予他们特写及关注。而恰恰也就在这个展览的过程中,成功地将盲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描绘出来,让读者收获对他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本书的创作目的,一如毕飞宇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自己所言,他不仅致力于展示人们未知的内容,更重视还原人们已知的内容。即,刷新加深人们对一个看似已经熟悉的定义的了解,恰如本文中的主角——盲人群体。而恰恰也正是这个选题和题材,使得这本小说极大的补充了我们对这一特殊群体关注的不足和文学上、思想上的缺失,可以说,这本书的成功,与这个选题是绝对分不开的,甚至这个题材的选择,成为了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

  既然决定了要对盲人这一群体进行反映和创作,那么小说倾向于哪一个角度和层面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本小说的具体主题会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推拿》这本小说的所有主题起源,可以追溯至毕飞宇先生的写作灵感,“我出入推拿会所,有一天,我发现一个现象,这些盲人在会所这道门内是讲尊严的,而走出门外,他们是不讲尊严的。”从这句谈及创作初衷的话中,也不难归纳出本书的几个关键词,无非是“尊严”、“门内门外”。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微妙和有趣的现象,也正是这个现象,反映出了盲人自身的身份认同,和健全人对他们的认知和关注。《推拿》中,推拿会所是一个盲人的会所,从老板到员工,无一例外,都是看不见东西的瞎子。在这个门内,在日常交往和生活中,这群盲人是和同样看不见的人生活在一起的,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是到位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输给“同类”的彼此。如,王大夫不愿意轻易求于沙复明、沙复明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乃至于后来沙复明和张宗琪的矛盾,也势必有关尊严的坚持。但当踏出门外时,他们便又不再讲尊严,就这一点而言,小说做出了同等重要的探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健全人对待他们的眼光和立场,长期以来,我们对残疾人的消费和把玩是多于尊重和理解的,在农村,我们会寻残疾人的开心,会将他们逼迫成一个村里的“艺术工作者”,当代社会,似乎没有人会再来反对我们要关爱和尊重残疾人的主张,但往往我们却又流于浅薄的同情,并以做出了对他们的帮助而感到沾沾自喜,自喜的同时,恰恰就忽视了对残疾人心理探寻和照顾,从而彻底沦为对他们的二次伤害与暴力。

  在文中,都红这一角色是阐释这一问题的最典型的例子,都红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并完成了对健全人给予他恩惠的反叛。她放弃她拥有天赋的钢琴道路,放弃丰厚的表演报酬,就是为了避免正常人对她的这种误解和消费,她的自尊心茁壮成长,使得她矜持地检点每一份别人予她的帮助,她固然不能阻止别人对她居高临下的援助,但是她却凭借着自尊站稳了脚跟,在取舍间,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从另一方面而言,在健全人的世界里,盲人对尊严的弃守也是由于盲人发现,当他们丢掉自身的尊严时,他们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更加容易和轻松。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本身已经充满了不幸与苦楚,他们自小就要为养活自己而发愁和努力,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在他们的身上都是双重和叠加的。这种情况下,每一次对自身价值的放弃,对尊严的弃守,每一次向健全人偏见的妥协和低声下气,都会让自己煎熬的日子过得更加好过一点,很多时候,在门外,为了更舒适的生活,乃至说,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主动放弃自己的尊严。这个问题,在小说中,又大多是通过细节体现出来的。如,王大夫打车回家还钱时,横下心来,对司机耍起了威风。事实上,这里的“耍威风”,不过是在极端情况下他对正常范畴内尊严的重新拾取罢了,换句话说,要是在往日里,他很有可能会忍受司机的傲慢,并低声下气地嘱咐司机做出其实本是司机分内的服务。

  在小说的人物刻画的上,毕飞宇也展示了自己的文字和对心理的揣摩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对盲人人物形象的刻画,会和其他正常小说的刻画有什么不同和特别之处?”倘若这部主打盲人题材的小说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至少,在盲人形象刻画上面是力有不逮的。所幸,毕飞宇先生以自己的文字,给出了答案。第一,是对盲人群体内心活动细节的相对精准的把握和描写。所谓“活动细节”,所说的无非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动作,一个下意识的小反应,一个特有的语气和说话方式,这个“细节”无孔不入,却又最能反映特点,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正常人和盲人对待一个事物的反应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虽然这种差别很可能只是一丝的偏差,但这丝偏差却是人物的分野,然而这样的情节设置,任凭再有想象力而无生活经验的作家,也难以精准的描述,唯有从盲人群体中观察和询问,才有可能获得了解。这一点,在对沙复明年轻时谈恋爱的经历描述里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第二,是毕飞宇有意的侧重,采用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揣摩,而减少直接的对话和语言。我们都知道,盲人的性格相对更加内敛,他们心思活泛,却更少外露,这也就说明了他们的内心比健全人有着更大的波澜和更细微的心思,因为,在描述上,侧重内心独白,乃至两人内心无言的角力和交流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如,在描述小马幼年时对“时间”的认识时,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思绪流动,非常成功地把一个盲人的认识过程,和特殊的天分表达的淋漓尽致。小马起初从圆形的时钟里认识时间,他觉得时间周而复始的绕着圈,因而它是一个圆形的“囚徒”。其后,接触滴答滴答的声音敏感,他把时间做成各色形状,不停地进行排列组合。最终,灵光之下,他猛然醒悟,时间可以没有终点,它们一直累加,把他托上云端,也由此,他自行,纯粹自发的认识到,“时间是线性的”这一现代科学的结论。可以说,这段描写,不仅揭示了盲人失去视力后独特的认知天赋,更展示了盲人的天马行空的思考模式,配以流畅的文字,使得读者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惊心动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毕飞宇  毕飞宇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推拿  推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