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是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纪传体正史。唐李延寿著。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刊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时金陵书局刊行本; 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
《南史》和 《北史》均由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相继撰成。他们的生平事迹参见《北史》。李大师认为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隋诸国史虽然各立一书,但多有重复,又南北分隔,彼此互相指谪:南朝诸书称北朝为“索虏”,北朝诸书称南朝为“岛夷”。由于这种主从的偏见,造成了许多史实失实。因此他立志对南北朝诸史进行融汇贯通,仿照《吴越春秋》的编年体,改写为一部通史,惜书未毕而身亡。李延寿承父志,在旧稿基础上,改用《史记》的纪传体,参照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8书,增补了一些其它资料,用了16年的工夫,撰成《南史》和《北史》2书。经唐王朝批准,2书于显庆四年 (659) 正式颁布流传。
本书80卷,以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为记载对象,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共170年。分本纪10卷,列传70卷两大部分。
本纪:卷1到卷3叙宋朝8帝,卷4到卷5叙齐朝7帝,卷6到卷8叙梁朝4帝,卷9到卷10叙陈朝5帝。因南朝4个开国君主均凭武力,以禅代方式登位,作者对他们禅代过程中虚应故事的琐事繁文进行大量的删繁就简,如《宋书》中的《武帝纪》载晋帝赐刘裕的爵位、禅位诏策有十余篇,而本书仅存赐九锡及登极告天各一策。列传:按传主所系朝代分为宋、齐、梁、陈4个部分,依顺序叙述。传的特色系按家族立传,把父子祖孙合在一传中,这种方法虽然使谱系脉络清晰,但却影响了朝代的界线,以致将后朝人物载入了前朝,如褚渊,王俭系齐臣,而他们的传却分别附入宋代的《褚裕之传》及《王昙咠传》。本书的类传,除《宗室传外》,均有这类现象。类传共有后妃、宗室、循吏、儒林、文学、孝义、隐逸、恩幸、贼臣9目。《循吏传》增开《郭祖深传》。《文学传》因宋书无此目,故仅收齐、梁、陈3朝人。《恩幸传》新增加了不少人物,如陆验、徐璘、施文庆、沈客卿等。《贼臣传》记谋逆的乱臣贼子。其中《侯景传》反映了侯景作乱时,梁朝社会出现大混乱的情况。“千里绝烟,人迹罕见。”少数民族和邻国传有2卷,总称为《夷貊传》,分为海南诸国、西南夷、东夷、西戎、北狄几个部分。本书进呈后,唐高宗曾御刻书序,但在流传中已亡佚。
李延寿所修《南史》主要是对南朝4书进行订谬纠误,整齐繁简。其中对《宋书》删削最多,大约达十之五六;对《南齐书》则大量增加史料,对《梁书》既增政治内幕、宫闱秘闻等琐言碎事,又缩短行云流水之类的文赋;对《陈书》增删最少,仅节略或改动字句而已。总的说来,本书所增主要是史实。所删主要是诏、奏、表、疏、文赋,北宋宋祁对本书的这种外理方法甚为欣赏,认为它超过了宋、南齐、梁、陈四书,他说《南史》“颇有条理,删落让辞,过本书远甚。”(《新唐书·李延寿传》)清朝学者的评论互有抵牾,永瑢等认为本书中的“宋、齐、梁、陈四朝九锡之文,符命之说,告天之词,皆沿袭虚言,……是芟削未尽也。”(《四库总目提要》)而赵翼则认为本书有“过求简净之失,”如《王镇恶传》中不交待刘兖州的来历,《谢晦传》略去传主明志之言。有人将《南史》立入通史之体。这种看法颇有偏差,因本书仅把偏安江南的4个王朝的历史合为一体,远没有上起远古、下至当代的通史规模。本书按家系立传,赵翼指责为“竟以代人作家谱”,其实这种做法乃是当时门阀士族垄断社会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本书也有不少失误之处,如《宋后废帝纪》说孝武帝有28子,明帝杀死16人,其余皆为后废帝所杀,但据考证,后废帝未杀 一人。这些人实际都已早夭。又如《檀韶传》,把檀祗之子檀臻,错认为传主之子。
对《南北史》的研究,以清代为盛,其成绩斐然者,有王鸣盛、赵翼、钱大昕诸人。此外,张熷《读史举正》、洪颐煊《诸史考异》、李慈铭《南史札记》。近人张元济、张森楷《南北史校勘记》亦负盛名。至于本书的补志、补表、合注等情况,可参见《北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