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张平《抉择》主要内容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平《抉择》主要内容

  《抉择》是当代作家张平著长篇小说,1997年首次出版。《抉择》以现实生活中大中型企业的艰难为背景,描述了一群领导干部腐败和广大群众反腐败的激烈斗争。

  《抉择》展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塑造了李高成这样一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忠贞不渝、大义凛然,为国家利益抛却个人情义的反腐败英雄形象,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激扬澎湃之情。

  海州市长李高成自愿请命调查中阳纺织厂的破产问题,从而陷入了反腐败的复杂局面和尖锐矛盾中:以前一手提拔过他的公司总经理郭中姚与自己的妻子、反贪局局长吴爱珍以及提拔过自己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将“权钱交易”发展到“关系网”,制造了贯穿厂级、市级甚至省级领导在内的“集体腐败”,从而搞垮了有着辉煌过去的中纺集团。在李高成面临两难境地的同时,腐败分子又为李高成的调查设置重重障碍,还设计让吴爱珍受贿30万,制作假录音栽赃给李高成。是勇敢地站在人民利益一边,还是选择隐瞒事实、与腐败集团同流合污,这是摆在李高成面前的一种严峻考验。

  张平《抉择》创作背景

  反腐败问题是众所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呼应着这样的社会热点,尤其是所呈现出的社会意志社会心态、社会情绪,许多作家也将自己的文学目光投向了这一题材领域,创作出了许多揭露和鞭挞腐败,歌颂反腐败斗争的作品,张平的《抉择》就是其中之一。

  1996年,张平参加一部电视剧的改编,先后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许多工人含着泪水一遍一遍问张平,“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写写我们工人呢?那么多的编辑、导演、作家、艺术家,为什么就只把眼睛盯在那些厂长经理和大款的身我们工人不是国家的主人吗?为什么你们会把我们给忘记了。”张平在工厂里了解到,工人们对企业有深厚的爱,对改革有强烈的渴望。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一些腰缠万贯的老板、经理是如何的对企业前景漠不关心、对工人死活麻木不仁,张平感到了一股难以言表的愤懑和痛苦,于是写出了《抉择》。

  《抉择》赏析

  《抉择》不仅以尖锐的锋芒、犀利的笔触,深刻地剖析和批判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而且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与腐败分子进行斗争的决心、信心和勇气,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以主人公李高成为代表的,具有较大思想深度,因而也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反腐败斗士的艺术形象,奏响了一曲昂扬激越的反腐败颂歌。

  《抉择》对于腐败现实的极致书写更多的是一种胆量上无畏的极致,主题上的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人民切身利益的严峻性的极致,尤其是对这一丑恶现象的挞伐之心、疾恶如仇的极致,在文本层面,它走的是平实路线。在如此平实的文本风貌里,处处彰显的却是国家的荣誉、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等高昂的曲调。这里有极恶的惨象,也有极美的壮景。面对总体黯淡的腐败现实,李高成并没有退缩到与腐败现实沆瀣一气,尽管有家庭亲情的牵绊,有上级提携的感恩之情的影响,有丰硕利益的诱惑和重大人生灾难的威胁,李高成依然选择了坚决地站在人民一边,站在工人那里。工人阶级在小说中是转型期一切无着的群体,不仅没有工资,而且没有工作,境遇可谓十分悲惨,但他们依然没有丧失对这个国家的热情和对政府、政党的信心。他们从来不相信这个将自己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之下解救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会抛弃他们,会置他们的利益于不顾,会不倾听他们的呼声。在最低限度的意义上,小说呈现了国家和工人阶级从微有矛盾到重新和解的真实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最终只是将国家和人民本来的那种鱼水情再行清晰化,排除腐败分子的趁机钻入和思想误导。之所以说最低限度,是因为党、国家和广大工人、农民等的同心同德本来是中国政治的显著特点,最低限度也就是基本的限度,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所以说最低限度,还有兼顾文本表意层面的意思:虽说光明面的表达是小说深处的思想,也是作家要极力传达的,但事实上在文本的重大之处几乎都密布着光明面背后的艰难和曲折,那些腐败现实的晦暗气氛遍布各处,挥之不去。这样,小说对于肯定意义的呈示就正好是在一种最低限度的意义上言说。即是说纵使一无所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思想依然是中国国家和政党的最根本和唯一的考虑。这是孤注一掷的局面,也是命悬一线的状态,官民一心,党群一心,在所有的破败之外,要建立和擎起的是它们。这是中国最大的现实,是超越于腐败现实的最大现实。也是小说最后时刻出示的最低诉求和最后呼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平  张平词条  抉择  抉择词条  背景  背景词条  写作  写作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