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遣女进京城之状态考
红学研究
(一) 引言
说到第三回,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黛玉进府,宝黛初会,——多么令人心酸而又令人激动的场景啊。然而,重读此回,我却久久地徘徊在黛玉别父的一段,内心不能平静。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第三回)
甲戌本在此有侧批:
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此时的黛玉才刚刚六岁呀。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刚死了娘,又要离开爹,这是何等的凄凉!如今,我自己也是做父亲的人了,我也有一个六岁的女儿。于是,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林如海的角色,在揣摩他的感受和所做决定的背后。
然而,不管怎么努力,我都不能勾勒出林如海遣女时的心态!一个父亲,怎么可以将自己的刚刚没了娘的六岁的女儿,推离自己的身边呢?!——我对林如海彻底的失望了。我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将我所能想到的写出来,请大家看一看,能否帮我挥去这块违背父女情深的阴影?
我的思索是从这里展开的:一般来说,都有哪种背后的原因,促使一个父亲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推离身旁呢?
想来想去,只有三种可能性:经济能力,身体状况,家庭环境。
(二)林家的“败落”
大家都知道,黛玉进贾府,用她自己的话,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来看望黛玉,劝她用食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第四十五回)
读了此段,黛玉的无依无靠的经济窘境,已经被明确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到了第五十七回,紫鹃哄骗宝玉的时候,就更是直指林家的破落:
紫鹃道:宝玉听了,吃了一惊,忙问:紫鹃道:宝玉笑道: 紫鹃冷笑道: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第五十七回)
紫鹃说,“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这些话虽然说有夸张假设的语气,但是,如果林家不是处于经济窘迫的境地,紫鹃也不会随口拿这种话来说事儿,对吧?可见,大家心里对这一层经济状况,都是有默契共识的。
于是,有一种观点,说林如海遣女进京城,是因为林家经济破落了,没有能力养这个女儿,使其受到良好教育了,所以才要忍痛割爱,致使父女骨肉离散。
然而,我不这样认为。
(三) 林家“败落”的时间
首先,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的黛玉是多大?黛玉自己说了,“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她十五岁。
那么,黛玉进府的时候是几岁?第二回中有交待: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第二回)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第二回)
然后才有了林如海遣女进京城一节。所以,黛玉进府时是六到七岁之间。这点,在第三回也有照应: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第三回)
而宝玉多大呢?看第二回——
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第二回)
所以,宝黛初会时,宝玉是七八岁,黛玉是六七岁。
这个年龄搞清楚了,我们就知道了,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和紫鹃说林家没闲钱买燕窝,已经是林如海遣女八年以后的事情了。此时的林家,已经后继乏人,可能是经济破败了,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林如海遣女的时候,林家的经济不能支持养育女儿了。相反,我倒是可以举出三点来说明,林家当时并不存在经济窘迫的问题。
(四) 林家的“祖荫”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第二回)
这里说了到林如海的林家五代的历史,——林家直到林如海的父亲,世袭了四世的侯爵。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林如海娶的是贾敏,即贾政贾赦的妹妹。而贾敏往上是贾代善,贾母的丈夫;再往上一代就是荣国公贾源。这个还只到了贾敏之上两代。那么,荣国公之前的贾府,是个什么地位呢?我们看第七回,焦大大闹时尤氏说的话:
尤氏叹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第七回)
可见,在宁荣二公发迹之前,他们还都是带兵冲锋陷阵的将领,而不是养尊处优的贵族。这个贾府发迹的时间段,在可卿托梦凤姐时也有明确交待:
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 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第十三回)
将近百年,大约也就三代的样子。
所以,尽管是王、公、侯、伯、子、男爵排下来,宁荣二公的公爵地位要比林家的侯爵来的显赫,但是,林家的发迹,是林如海之前四代的事;而贾家的发迹,却只是在贾敏之两代前。那么,林家的祖荫之厚实,起码不在贾府之下。此其一。
其二,我们来看林如海本人。
(五) 林如海的“收入”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第二回)
这个“巡盐御使”,主管的是两淮的盐政,衙门设在扬州,为国家征收盐税,监督盐商,在明清,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肥差。扬州盐业,使盐商成为富翁,扬州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繁华的城市。
那么,这个两淮巡盐御使,有多阔绰呢?举个实际的例子——
曹雪芹的祖辈亲人,曹寅和李煦,都曾经以织造身份监管两淮盐务。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记载,“两淮运使一年应得银七万两。”——这还只是官样档案所记“巡盐御使”收入之一项。至于民间所记,比如道光时欧阳兆熊所著《水窗春呓》中载,就更加露骨了:
“盐政盛时,盐政一年数十万,运司亦一二十万……候补且有坐薪,皆数百金一年,各省作宦,无两淮之优裕者。”
贾府算阔绰吧?那么,每年要花多少银子来维持呢?咱们来看两项贾府的大手笔花费。第一笔,看宁国府的过年花费。第五十三回,乌进孝的缴贡单子: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第五十三回)
贾珍的期望值是多少呢?——
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第五十三回)
贾府的收入,除了穷京官的俸禄,自家庄子上的年租收入,应该占主要的一笔了。那么,这一笔大收入,一般年景,也就五千两上下。
下面再看一笔,贾府嫁姑娘花多少钱?看第五十五回,凤姐的小算盘——
风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下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不拘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够了。老太太事出来,一应都是全了的,不过零星杂项,便费也满破三五千两。如今再俭省些,陆续也就够了。只怕如今平空又生出一两件事来,可就了不得了。”(第五十五回)
因此,嫁一个姑娘,顶天了,花一万两。
这么一算,就不难推知,林如海当官的起码七万两的年收入,可是不在贾府之下的!
(六) 林家请得起“西宾”
第三个证据就是,林家正请着雨村做西宾教黛玉功课,并且持续了一年。说明林如海这个官做得很稳定,家里并不缺这个请教师的钱。
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盐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第二回)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第二回)
以上,从林如海的祖荫,官位,还有请教席的事实等三个方面说明,当他遣离黛玉的时候,不存在经济拮据的境况。相反,林家正处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的状态。
(七) 林如海的“病”
下面我们来讨论,林如海在夫人贾敏病逝不久,就遣送6岁的黛玉进京城,致使父女骨肉分离,是否是因为林如海自己“病重”,无力照看女儿?
写下这个“靶子”,我自己都觉得可笑。——父亲有病,干吗赶女儿?该留女儿在身边才对呀,为什么要将女儿遣离身边呢?这从情理上就先讲不通了。不过,我们还是来“硬证”一下。
问题的关键还是如“经济问题”的思路一样,就算生病是可能遣女的原因,也需要搞清,林如海是什么时候病的?换句话说,林如海遣送黛玉的时候,身体有重病吗?
有关林如海的病,书中提的不多,总共就两段: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第十二回)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第十四回)
首先,第十二回的这个“冬底”病重,和第十四回提到的“九月初三”去世对不上茬,已屡被前论指出。“冬底”应为“夏末”才对。然而,这个病重到去世的时间间隔,并不影响我们要论证的话题。——我们现在感兴趣的是,第十二回中所说的林如海“病重”,是哪年的事?离他遣送黛玉有多长时间?
这次,我们要从贾蓉的年龄说起。因为可卿这个“夏末”正病重,后来于秋天去世。所以,到第十四回凤姐协理宁国府,昭儿回来报信林如海去世时说,“大约赶年底回来”。
那么,看第十三回,可卿去世后,贾蓉捐官的履历是怎么写的: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第十三回)
所以,此年贾蓉二十岁。然后我们再看第二回中冷子兴演说蓉国府的时候所说到的贾蓉的年龄,因为那年黛玉六岁,正是林如海遣女进京的时候。
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第二回)
好了,那年贾蓉十六岁。因此我们就证出了,林如海病重,叫回黛玉,是在他遣送黛玉进京城四年以后的事情了!
(八)林家“不容黛玉”的可能性
在本文开始,对于林如海遣女进京城,我列出了三种在一般情理上最说得通的可能原因:经济原因,身体原因,家庭原因。如今,考论到这会儿,我已经尽力否定了前两个原因,因为,相对而言,有关林如海遣女时的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虽然小说中没有直接的正面交待,但细考之下,还是基本上有明确的“内证”可循的。所以,我本文基本上采用的是“排除法”。
现在,就剩下一个最令人吓一跳的可能性了——家庭不容于黛玉这个六岁的孩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林如海的家庭结构。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二回)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第二回)
从这两段我们知道三个容易被忽视的信息:
第一,黛玉曾经有一个三岁的弟弟。我于是想到宝钗。做宝玉妹妹的,在家偏偏是个姐姐;做宝玉姐姐的,在家偏偏是个妹妹。而她们的真正兄弟又都不能成器。这钗黛的身世的“合一”,竟是如此的对称。
第二,林如海还有“几房姬妾”。固然,如脂批所云:此处“带写贤妻”;然而,这也种下了“家庭纠纷”的种子。比如,那个黛玉的死去的弟弟,就不是贾敏生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贾敏“一疾而终”的时候,林如海此时已过四十岁。在第三回,他遣送黛玉时,也说自己“年将半百”。这引起了我的思索。——
“年已四十”,“年将半百”,那我们就算林如海四十五岁好了。此时,黛玉六岁。换句话说,黛玉出生的时候,林如海三十八九岁。那么,贾敏多大岁数?
在《红楼梦》的年代,从贾府嫁女的年龄段看,女儿论嫁的典型年龄,应在十七八岁吧。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两种可能性:或者贾敏和林如海年龄差了很多,比如十五到二十岁,贾敏在正常育龄生的黛玉;或者两人婚后竟有十几二十年没有生育,直到贾敏三十岁以上才生的黛玉。
贾敏是贾政的妹妹,应和王夫人年龄相当。宝玉挨打的时候,——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第三十三回)
所以,贾敏去世时应该是在将近四十岁左右,林如海和贾敏很可能是属于“两人婚后竟有十几年没有生育,直到贾敏三十岁以上才生的黛玉”的情形。这样,林如海的“几房姬妾”,是为生育而为,也就说通了。
然而,奇怪的事实是,林如海和贾敏都是可以生育的,而且生出了聪明美丽的林黛玉!
所以,我稍微大胆地推想林如海家的两种可能的“家庭不和”:林如海贾敏夫妇之间,或者贾敏和姬妾之间。带着这样的推想,再来读贾敏去世后林如海遣送黛玉时说的话,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第三回)
甲戌本在此有侧批:
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我现在读了,也要发五大问:
第一,什么叫做“外祖母致意务去”?——在什么情况下,嫁出去的女儿死去了,却非要将外孙女接回来?明明是,或者是对姑爷不满,或者是担心外孙女受委屈!
第二,什么叫做“再无续室之意”?——贾敏的“一疾而终”,细节被忽略的有如可卿迎春的“一疾而终”。是否与姬妾纠纷有关?是否与家庭不和有关?如此,才会令林如海心有愧疚,灰心丧气,“再无续室之意”,对贾府接女无话可说,最后自己也于四年后抑郁而终。
第三,什么叫做“减我顾盼之忧”?——六岁的女儿,没了娘,正是需要父爱的年龄。怎么生活在父亲身边,倒会令父亲有“顾盼之忧”?我看,林如海是很担心黛玉留在林家的处境的。而也正是这个连父亲都承认无法正常保护抚养女儿的“家庭环境”,引起我对林家曾发生过的激烈的家庭矛盾的深刻猜测。而且这个深刻矛盾一定是和贾敏有关!否则,不会波及到黛玉在林府的“立足之境”!
第四,为什么从林如海遣女到四年后他病重唤女,其中没有一丝父女来往思念问候的描写?——虽然这不是小说主体,但是,对于《红楼梦》这样情感细如毫发的小说来说,一句都不照应,就不符合人情常理了。很可能,林如海是被别人“控制”了。
第五,为什么林如海死后,没有给黛玉留下财产?——绝不可能是贾链凤姐贪没,内在心理和外在条件都不可能。是不是疏忽没写?不是,因为明明写的就是,黛玉陷于“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第四十五回)的境地。那么,就很可能,林如海的财产,是被别人“霸占”了。
综上所述,这个林如海遣女进京城的家庭原因的可能性,是最隐秘的“林家内幕”,当然在小说中根本没有明确交待。然而,当我基本上排除了经济原因和身体原因之后,当我开始有意识地考察涉及林家内幕的蛛丝马迹,我发现,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可以提出来供大家“想象”的。现在提出来,作为这篇考论的结尾。——黛玉的可怜身世,便愈加令人心碎。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