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②。
两番扶幼主③,一念答先皇④。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⑤。
【释词】
①匹:匹配,匹敌。
②彰:显扬。
③两番:一是单骑救阿斗,一是截江城阿斗。幼主:阿斗,刘禅。
④一念:一个念头。宋,陆游《自规》:“忿欲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先皇:刘备。
⑤流百世芳:因押韵将词序倒置,应为流芳百世。
【赏析】
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伐魏。赵云二子赵统、赵广来见诸葛亮,哭拜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诸葛亮跌足而哭:“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至此,蜀汉“五虎将”全部去世。
《三国演义》塑造的武将典型,能够与关羽、张飞相匹配的只有赵云,他功勋盖世,义贯长虹。因此,作为对赵云一生盖棺论定的诗篇首联是:“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在此之前,小说中颂赞赵云的诗歌一共有五首,其中三首是赵云两次救主。突出他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克尽职守,保护蜀汉的帝胄。而这首五言诗概述赵云一生的功勋时,依然歌颂他“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把“当阳”单骑救主,“汉水”截江夺主,视为其一生最光辉的业绩。而且对赵云其他方面的功绩都略而不提,从这里可以看出此诗的立意,强调一个“忠”字。这种政治和道德上的倾向,不只表现在颂赞赵云的诗歌上,从其他人物的诗歌中也已领略到这种不厌其烦的说教了。小说中的诗歌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诗词与人物的基调,即人物性格所涵盖的社会内容应该相一致。但这首对赵云一生进行总括性的评价和小说对赵云思想性格的塑造相比距离太大。我们知道: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武将形象最完美的一个,与关羽的刚傲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他同关羽、张飞一样追随刘备,义结金兰,誓同生死。但他比关、张更具有胆识,即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前有一篇《读三国史答问》,谈到“赵云”:
客问:“子龙,先主称曰:‘子龙一身都是胆。’全以胆胜乎?”
答曰:“还是识胜,非胆胜也。盖胆从识生,无识而有胆,妄耳狂耳,非胆也。何以见子龙之识?”
列举了赵云四件事:一、智取桂阳后,赵范投降,以同宗之故与赵云结为兄弟,并欲将颇有姿色的寡嫂嫁给赵云。此事连刘备、诸葛亮都认为是“美事”,但赵云严辞拒绝,讲了三条理由,其中一点便是“赵范新降,其心难测”,“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以国事为重,保持清醒的头脑。二、进入益州后,刘备欲以城外田园房舍分赐功臣,这是一种缺乏政治远见的错误做法,赵云首先反对。三、刘备伐吴,违背了隆中路线,使亲痛仇快,最先敢于进谏劝阻的还是赵云。四、初师北伐失利,“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诸葛亮奖其金五十斤,绢一万匹。赵云将东西封入府库,只待冬十月,才分给将士做衣服。举了四个例子之后,得出结论:“此皆卓识,非寻常将军所能及也。”遗憾的是在对赵云盖棺定论的诗中,竟没有一句提到,这不能不说诗作者比小说家的见识要逊色多了。
的确,赵云集勇武、胆识、德才于一身,其卓越的见识和敢谏的作风,是《三国演义》武将群雄中出类拔萃的一个,表现出了政治家的素质和风度。这些都是小说家在赵云形象寄寓的审美理想,与两次救主的忠义精神组合到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赵云。因此,赵云之死,诸葛亮悲痛至极。对比关羽之死,刘备哭倒于地,而诸葛亮从旁只是劝慰:“请大王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常日刚而矜,故有今日之祸,大王应保重身体,慢慢想办法报仇。”诸葛亮对赵云感情之深,器重之切;不仅仅因之智勇双全,更多的是胆识俱备。每当紧急关键的时刻,诸葛亮常将特殊使命交给赵云。诸葛亮借东风后脱离吴军,赵云接应;刘备赴东吴招亲,赵云保驾;诸葛亮为周瑜吊孝,赵云护卫。他的死,诸葛亮伤感得跌足而哭,众将无不挥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