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诗经《庭燎》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如何其?已是夜里什么时光?

  夜未央。还是半夜不到天亮。

  庭燎之光。庭中火炬熊熊闪光。

  君子至止,早朝诸侯开始来到,

  鸾声将将。旗上銮铃叮当作响。

  夜如何其?已是夜里什么时分?

  夜未艾。黎明之前夜色未尽。

  庭燎晣晣。庭中火炬一片通明。

  君子至止,早朝诸侯陆续来到,

  鸾声哕哕。旗上銮铃叮咚齐鸣。

  夜如何其?已是夜里什么时辰?

  夜鄉晨。夜色消退将近清晨。

  庭燎有。庭中火炬光芒渐昏。

  君子至止,早朝诸侯已经来到,

  言观其旂。抬头同看旗上龙纹。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齐诗、鲁诗也都以为是宣王中年怠政,姜后脱簪以谏,宣王改过而勤于政,因有此诗。郑玄笺云:“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美者,美其能自勤以政事;因以箴者,王有鸡人之官,凡国事为期,则告之以时。”但作者是什么人,各家之说不一。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王者自警急于视朝”,为宣王所自作。然而方氏未列出充分的理由,故信之者少。按此诗应为宣王所作。根据有三条,第一,诗凡三章,从时间说由深夜渐向天明,而三章中俱言“庭燎之光”,则应是居于朝廷者所作。如系大臣、诸侯所作,则就应按由家赴朝路途景象以时间先后为序加以描写。第二,诗中三言“君子至止”,也是以朝廷为立足点言之。第三,“夜如何其”为王问鸡人(掌报晓的人)之语,“夜未央”为由鸡人所告知道的结果。与《周礼·春官·鸡人》所载礼制一致。所以,以此诗为宣王所作较近诗情。

  诗共三章,第一章写夜半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诸侯已有入朝者。说明宣王中兴,政治稳定,百官、内侍皆不敢怠于事,诸侯公卿也谨于君臣大礼,严肃畏敬,及早入朝以待朝会;而宣王勤于政事、体贴臣下、重视朝仪的心情,也无形中见于言外。

  第二章时间稍后,但黑夜尚未尽,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銮铃之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第三章写晨曦已见,天渐向明,庭燎已不显其明亮。朱熹说:“,火气也,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同上)按《说文》:“,光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光有别: 朝旦为,日中为光。”又《礼记·玉藻》:“揖私朝,如也;登车则有光。”说清早诸侯由家别大夫之时天尚不太亮,至登车时已大亮。则“有”指不太亮的光。这一则可与《庄子·逍遥游》中所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相证,二则可知火炬即将燃尽,故光不如前之明亮。此时来朝诸侯和天子俱抬头看旂。郑玄笺云:“上二章闻鸾声尔。今夜向明,我见其旂,是朝之时也。朝礼别色始人。”观旂而识别其封爵官位。

  昧爽视朝,本为定例,但昏庸之君往往有名无实。宣王勤于朝政,纲纪严肃,上下振作,造成中兴气象,由此诗即可看出。诗中虽未用比兴,也无多形容,但其白描的手法既捕捉到最具特点的情景,也细微地反映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心情,实近于天籁。

  此诗为唐代贾至《早朝大明宫》及杜甫、王维、岑参的和诗所效法。但贾至等人之作主要渲染宫廷的庄严华丽,朝仪的肃穆壮观,君王的尊严神圣及大臣的雍容娴雅,稍嫌铺张堆砌。此诗则着重表现了君王急于早朝的心情和对朝仪、诸侯的关切。“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写人写景结合在一起,颇能传神。两类诗都作于乱后新君刚刚即位之时,但就表现而言,《庭燎》较之唐诗更为真挚而简练,让人读后深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经《庭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  诗经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有感

 古训: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

文稿 | 儒风君原创世上最难分辨的,是人品;最难看清的,是人心。一个人伪装得再好,也会被细节所出卖。细节小事犹如一面镜子,能够清楚地反映人品,照出人心。1、说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