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经典寓言《南郭吹竽》原文及赏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无才无学的人往往为了名利而冒充为真才实学者,只是这冒充必定要凭借一定的气候。南郭先生本不善吹竽,但由于齐宣王喜欢听人吹奏这种乐器,而且要求几百人一起合吹,这就给他提供了冒充为吹竽高手的良机。有了这个良机,他才蒙混过关,得到齐宣王的赏识,并获得了与众高手等量的高额薪俸(廪食,原指官府发给的粮食,本文指薪俸)。但好景不长,及至齐宣王死了后,继位的湣王与乃父的喜好恰恰相反,只爱听竽的独奏。南郭先生害怕真象败露,只好逃之夭夭了。

  这个故事意在讽剌那些没有真实本领而又冒充为能人的人。这些人凭借一定的机遇,可以暂时侥幸达到目的。然而一旦机遇已过,他们也就原形毕露了。

  南郭先生的假冒行为虽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他利用其他机遇,混进齐国某个有许多人才的要害部门,担任了要职,而后来在某次关键时刻需要他独当一面处理问题时却临阵逃跑,那就可能给齐国带来麻烦了。可见防止假冒,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学的问题是决不能掉以轻心的。那么如何防止假冒活动呢?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们启发。齐湣王对吹竽者“好——听之”,这一着马上吓走了南郭先生。如果我们用人时能逐一进行考察,要求他们单独展示自己的本领和见识,那么任何庸才和骗子也就无法蒙混过关了。这个故事在讽刺意义之外给人的这种启发, 尤其值得录取和使用人才者深思。

  这个故事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它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话明说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开头写他“请为王吹竽”,宣王感到高兴,“廪食以数百人”(发给与其他数百人一样的薪俸),读者还以为南郭先生真是吹竽好手。但读至“处士逃”才明白了真象。这样出人意料的结果,既使故事本身富于幽默感, 又明显地增强了讽剌效果。

  后人将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为“滥竽充数”的成语和“滥竽”、“齐吹”、“齐竽”、“滥吹”、“混吹”、“吹竽混真”等词语,用以讽刺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入能人中充数的人或行为,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析  赏析词条  寓言  寓言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