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以为教父》原文及鉴赏

  以为教父

  【原文】

  道生一[1],

  一生二[2],

  二生三[3],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4],

  沖气以为和[5]。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6],

  而王公以自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7],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8],

  吾将以为教父[9]

  【注释】

  [1]一:万物皆由一开始,它既是第一也是唯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二是偶数,是对称数字,事物有对称后才有孕育,如阴阳、雌雄等。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就是道。因此对立者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面相互矛盾冲突所形成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三形容事物的多数,不是数字的确指。

  [4]阴:与阳相对的宇宙构成的一面。阳:与阴相对的宇宙构成的另一面。

  [5]冲:激荡,交融。

  [6]孤、寡、不榖:都是古代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辞。

  [7]损:减损。益:增添。

  [8]强梁者:强暴者,横行霸道的人。

  [9]教父:教育的根本或指导思想。父,有的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

  【译文】

  道生初始的一,

  初始的一又生出阴阳的二,

  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三,

  混合的三生万物。

  万物都背阴而抱阳,

  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和谐状态。

  人之所厌恶的虽然是“孤单”、“寡和”、“不圆满”,

  但王公却用这些词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事物有损必有益,

  有益必有损。

  古人所教诲的道理,

  我亦以此来教诲他人。

  “强横逞凶的人不得好死,”

  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开端。

  【解析】

  老子在这一章讲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这和第一章里所说的意思相同,大道之无而生出了妙一,妙一而生出了天地的二,二生出了徼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我们从而可以推断出万物都在道中,既然万物都在道中,那么万物自然会怀抱着天,背负着地,天为阳地为阴,老子将阴阳理论和道德合在了一起,难免有些晦涩难懂。读过《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句,其中的太极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它混沌未开浑然一体,无所谓两仪,也无所谓阴阳。阴阳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和融合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是分隔裂变的产物,它们融合的表现是它们本是一个物体,来自同一种物质:太极,也就是道,就是一,正因为它们的这一特性,我们才可以将它们糅在一起而成为“和气”,天气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间,自然带有阴阳二气。万物之所以生是因为阴阳相合而生成的和气所致。和气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

  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有雌雄之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雄性都有阳刚之气,而雌性刚好相反,具有阴柔之气,阳刚和阴柔是万物的特征,也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基础。阳和阴相反相成,相互独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二者相合而成和气。和气取的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因此,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贵胄,只有和气为人,才合乎大道的规律要求,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任何凶神恶煞的行为都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谈不上拥有人格和尊严。因为人和万物的特性就是一个“和”字,和气的人就合乎大道,合乎大德,就会受到大道的拥护;相反,不和气就是不合乎大道,自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比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得不到尊重,等等。

  我们往往喜欢风和日丽的天气,而憎恶阴雨潮湿的天气,也就是趋阳避阴,谁都不喜欢鳏寡孤独,不喜欢被人遗弃,而王侯公卿却喜欢称呼自己为:“孤、寡、不谷”,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这是自谦的说法,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脱离“和气”,他们越是自谦越是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和尊敬,也就是损之有益。我们爱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里的和就是“和气”,也可以称为我们的人气。一个人气旺的人,不计个人得失,不贪占小便宜,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痛苦和烦恼。我们不可为一时的得失而大喜大悲,即使我们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有很多的不如意甚或被耻辱包裹,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是消极躲避还是积极应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只有冷静、平稳、和气地面对,才能战胜狂风骤雨,迎来美丽的彩虹。

  为人之道

  宽容待人:代宗圆融得饶人处且饶人

  郭子仪是唐代的中兴名将,当朝重臣。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汾阳王,其子郭暧被代宗招为驸马,可谓权倾朝野,显赫一时。

  不久,郭子仪过寿,家人和亲朋好友纷纷拜贺,唯有儿媳升平公主仗着自己是当朝公主,不肯给公公拜寿。

  郭暧不由得勃然大怒,与升平公主争吵,大打出手,给了公主一记耳光。他盛怒之下,指着升平公主的鼻子说:“你如此无礼,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的父亲功高盖世,只是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做天子!”这句话,无疑可能招致杀身灭门之祸。

  升平公主本是唐代宗的掌上明珠,做丈夫的不但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而且也不把自己的父亲、当朝天子放在眼里,这还了得!公主万分恼怒地跑回皇宫,向父亲告状,痛斥郭暧的“犯上作乱”罪行。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哭诉后,却一团和气地说:“郭暧说的话,不是你能懂得的。他父亲确实是不想做天子,否则的话,天下哪里会归我们家所有呢?”说完,他就叫公主赶快回家去,并要她向公公赔罪。

  此时,郭子仪听说儿子打了升平公主并口出狂言一事后,不禁大惊失色,早已把郭暧囚禁起来,随后自己入朝请求皇上治罪。

  唐代宗却对郭子仪哈哈一笑:“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在闺房中吵架时说的气话,怎么能当真呢?你这样做也太小题大做了!”

  就这样,一件本来可能酿成大祸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这件事上,唐代宗显示了十分高明的御臣手段和处世谋略。他以和气浑圆的容忍态度对待郭暧的口出狂言,并没有以上压下,得理不饶人。当然,他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郭子仪平日就没有居功自傲,而且在事发之后立刻绑着儿子前来请罪。公主不孝却不问罪,郭子仪同样没有得理不饶人,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从政之道

  明太祖以和为贵倾力外交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依据当时国家的情况,制定出了相安无事、共享太平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他指出,如果外国兴兵侵扰我国边防,我们一定严加还击;如果外国不来侵扰,那我们就不可无故兴兵,侵犯他国。

  朱元璋这种保境安民的固权思路符合刚刚建立的明朝国情。当时,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还没有恢复。而且历史经验也证明,国内不安,国家不富,对外扩张根本毫无意义,只能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所以,朱元璋告诫子孙,不可凭借武力的强大,贪图一时的战功,无故兴兵。

  同时,朱元璋也告诫武将:“国家用兵,就像医生用药,用药是治病的,不能无病服药。当国家不安宁时,用兵以平定;当四方平安无事时,只能修练甲兵,保持防备,不能喜功生事。兵能平祸,亦能招乱,所以应时常讲武,但不可穷兵黩武。”

  朱元璋还告诫说:“胡戎与中国边境紧邻,战争一直不断。你们一定要选将练兵,时刻防备。”

  此外,朱元璋还积极主动着手恢复同周边诸国的友好关系。1368年12月,他派楔斯、易安分别出访高丽、安南。又遣使出访日本、占城、爪畦、琐里等国,阐明了明朝的外交政策并送给它们大批金绮罗纱。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派人想方设法同远在地中海的指森国取得联系。1393年12月,朱元璋在回顾他的对外活动时说:自即位以来,命使者出使周边各国,使者的足迹遍及36个国家。

  由于朱元璋积极主动地开展了睦邻友好外交政策,明朝外交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不少国家前来通好、贡献宝物。在这一系列外交活动中,明朝始终以“宗主国”自居,视周围的邻国为附属国。作为这种“宗藩”关系的象征,东南亚各国名义上必须接受明朝的敕封,并称臣朝贡。

  同时,朱元璋为了招徕西方的客商,曾下令:凡西方商人前来互市,边境一律放行,驿站要为他们提供方便;做完生意后,派官吏送他们回国。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明朝初年,通过中外僧人的相互往来,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朱元璋派明州的祖阐法师和南京的无逸法师前往日本。他们在日本和僧侣相互学习交流,为他们改诗、题词,并撰写了诗轴序文,大大加深了两国之间的感情和文化交流。

  因此,不少国家也派子弟到明朝求学。如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先后派人到国子监留学,成绩优良的还留在中国做官。他们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商之道

  胡雪岩和气生财

  胡雪岩十分注意维护别人的面子,因为他深知一个人的信誉被破坏,对大家都不利。所以他坚持“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就是不伤和气的生意经。

  胡雪岩刚出道的时候,王有龄用他捐助的五百两银子捐官成功,回到杭州,得知胡雪岩为此被信和钱庄开除,丢了饭碗,落拓不堪。他要为胡雪岩洗刷耻辱,就在海运局支出六百两银子,到信和钱庄去了结这笔账。他穿上官服,吩咐备轿,准备鸣锣开道,和胡雪岩一同前往。按他的想法,以自己的威风,为胡雪岩扬名,顺便也替他出气。

  但胡雪岩拒绝了。他不去的理由很简单,信和钱庄的“大伙”就是当初将他开除出信和的张胖子。如果此时他和王有龄一同前往,势必让张胖子大失面子。张扬出去,张胖子在同行、在东家面前的面子也没有了。这是胡雪岩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不仅不与王有龄同去,而且还叮嘱王有龄吹捧信和一下,这使王有龄对胡雪岩的做法赞不绝口。

  王有龄理解了胡雪岩的用心,还款时,他特意换上便服,只坐一顶小轿到了信和。由于信和当初就将这笔款当作一笔收不回来的死账,因此也没把胡雪岩写的借据当回事,不知扔到何处,此时王有龄来还钱,居然找不到借据。当钱庄张胖子据实相告后,王有龄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二话没说,拿出该还的银子,只要对方写个已经还清的笔据,至于原来的借据,以后找到,销毁就是了。

  在对待吃里扒外的朱福年时,胡雪岩也牢牢记住“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的道理,把这件事处理得极为漂亮。

  朱福年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货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自然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一定要查清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他一下,让他滚蛋。但胡雪岩觉得不妥,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后请他走,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要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使人心服口服。‘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己开的户头及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他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名实情。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这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他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这一下,朱福年真的感激不尽,彻底服帖了。他死心塌地地替胡雪岩出力,后来也从未犯过这样的错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教父  教父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以为  以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