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普通人创业的真实故事:种草也可年入4000万

这种草,相信很多湖北人都熟悉,农村的房间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湖北人习惯叫它“铁扫帚草”,可就是凭着这不起眼的杂草,湖北郧西县一对农村夫妇,每年靠它赚4000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事情要从20年前说起。


建筑工地打工发现“杂草商机”

20年前,28岁的汪令霞在外地打工,她注意到,建筑工地上和一些酒店里用的一种扫帚,既坚韧耐用还不像高粱扫把那样怕水掉籽。

仔细观察之后她发现,“这不就是我们农村四处可见的杂草铁扫帚吗?

汪令霞和丈夫胡朝柱算了一笔账:以每年10户30人平均消费1把扫帚的使用频率计算,老家郧西县城一百公里为半径统计常住人口5000万人,远的还有十堰市、武汉,甚至隔夹河而望的陕西,总需求量在2000万把以上。

哪怕一把扫帚赚几角钱,那都藏着巨大财富啊!

1999年,汪令霞和丈夫果断回到郧西,收来一屋的铁扫帚原材料开始了创业之旅。

“他主外,我主内。”汪令霞和丈夫分工明确,丈夫胡朝柱在外跑销路,汪令霞就在家里扎扫帚

每天,天不亮,汪令霞就要起来扎扫帚;晚上,万家灯火,她还坐着扎扫帚

扫帚梗条枯硬,没有工具,汪令霞只能沿用最传统的方法,全靠腰部的力量勒紧一根根扫帚条,再逐一打结绑好。扫帚讲质量,汪令霞丝毫不敢马虎,一天只能绑几十把。每天忙完,她的手掌被勒得一片通红,腰部酸疼不已,长年累月便患了腰间盘突出和脊柱炎。

胡朝柱则一根扁担走遍郧西县城大街小巷。碰到一家杂货店就去谈试销,学校、环卫城管、建筑工地……只要能想到的机构,都成了重点攻克对象。

“刚开始,一天能卖十几把。半年后,一天能卖50多把。一年后,一天能卖100多把。”渐渐地,汪令霞的扫帚竟不经意间占领了郧西过半市场。



扩大规模从县城卖到国外

2001年,他们的产品从郧西走向十堰市区;

2006年,在县城开办扫帚加工厂;

2007年,他们掉转车头回到观音镇办厂;

2009年,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立。

9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的仓库,这只是合作社总部所在地。在观音镇外的郧西县另外14个乡镇、41个行政村(合作社),种植面积达28380亩。在景阳、关防等偏远乡镇还建立了扫帚扶贫加工车间。2019年销售额已达4000万元。

作为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事业达到如今的规模是当初还是打工妹的汪令霞万万没想到的。

如今,扫帚销售区域也扩大到全国十多个省市。销量大涨,也打造出“胡扫匠”等自有品牌,就在上个月,合作社还在新四板敲响了上市金钟。

汪令霞展示了她新开发的宝贝。记者看到,风铃、高粱秆画、痒痒挠、锅刷、床扫等工艺品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实用性。

“今年万圣节,我们的魔法扫帚还卖到了欧美国家。”汪令霞说。



发动村民种植铁扫帚

供不应求,如何更快生产?结合自己扎扫帚的经验,汪令霞和丈夫从工具上下功夫,利用杠杆原理,自制了扎扫帚铁器,改善扎扫帚手艺,速度大幅提升,人也更轻松省力。

20年前的初春,汪令霞在村里率先试着种下十几亩铁扫帚。当年,她收成了1万多斤毛料,“一亩田产出1000斤左右,有些人管理好就产出多些,不除草不管理自然收获少。一斤的毛料做成产品只有7两,1亩地平均可以做800把扫帚,头一年做了一两万把扫帚。”除去开支,当年净赚近大几万元。

她从湖南引进铁扫帚良种,免费为村民提供铁扫帚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生产的扫帚一律按保护价收购。自此,以黄土梁村为中心,观音、土门、河夹、涧池等周边多个乡镇村民开始尝试种植铁扫帚,连片种植规模达2000亩;后来扩种到土门、河夹、涧池、安家等多个乡镇。



带动1.98万村民致富

“放在家里不怕卖不出去吗?”看着屋前码得挡住窗户的枯干材料,记者有点疑虑。

“不怕。我们跟合作社签订有合同,一斤两元保底收购。” 今年58岁的观音镇黄土梁村村民陈广富说。“以前,家里3亩地种的全是麦子和玉米,一年收入千把元。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我在厂里扎扫帚,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元工资。如果合作社效益好了,每个月还有奖金呢!”陈广富负责铁扫帚基地的播种、施肥、收割、扎制等工作。

合作社吸纳了120多名残疾人就业,甚至县城下岗工人也到村里来打工。据统计,合作社今年带动15个乡镇1.98万户村民致富,其中贫困户8240户。

面对大山,门前一湾溪流,还未走近车间,远远便听到热闹的方言聊天声。记者数了数,当天下午共有32名工人正在加工车间里扎扫帚

大多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坐在门口的老太太告诉记者,她已经扎了120把扫帚,6角钱一把,算下来当天至少可赚72元。

“他们干活可麻利了,去年举办技能比赛,最快的半个小时扎了13把,平均3分钟扎一把。”汪令霞说。“最多时有七八十人干活,今天有人干农活去了。”

听到声音,正埋头干活的夏永国立马抬头笑呵呵地跟汪令霞打了声招呼,并友好地向我们点了点头。他说,他就住在村里,年轻人在外打工,他们夫妻每天都来厂里扎扫帚,厂里每天提供免费午饭,也免去了他们吃饭的烦恼,计件工资,想来就来,不想做就回家。

“关键是好多伙伴都在这里,大家聊聊天,快活。”汪令霞点开一段抖音视频给记者看,记者看到,视频里的夏永国老人拉着老伴的手跳起了交谊舞,旁边一群干活的老人笑得前仰后合。

“我妈妈最近有没有到厂里做工啊?”“她最近身体怎么样?”采访中,汪令霞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工厂里老人女儿打来的。像这样的电话,她每月都要接到好多。

52岁的贾荣山是残疾人,也是香口村五保户。以前在街上摆摊,靠给人补鞋为生,后来补鞋的人越来越少。2011年,贾荣山听说郧西有个扫帚厂,便在残联的帮助下来到这里。工厂包吃住,每月能拿1200元工资,他很满足。

“农村残疾人生活太难了,我们这里技术要求不高、危险系数不大,只要有一双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生于农村,汪令霞耳闻目睹农村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当自己有能力后,她更愿意为残疾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年,汪令霞不仅为工厂的残疾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在车间旁边腾出几间宿舍给他们住,安排专人照料他们的生活,在食堂和车间墙边装上了助残扶手,方便残疾人出行生活。

失去右腿的汪家学也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告诉记者,他是本村人,在厂里上班已经8年了。8年前因为挖煤发生矿难,他失去了一条腿。家中下有两个孩子要抚养,上有双目失明的老父亲。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合作社,提出想来干活。汪令霞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在已是熟练工的汪家学一年可挣四五万元,前年把家里的土坯房换成了楼房。

下午5时,工厂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传来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和打闹声。原来,加工车间旁边竟然还藏着一个“儿童乐园”。

木马、积木、拼图,彩色的地垫……另一边,6排4列24张课桌椅整齐排列。正用彩色丝线扎着葫芦形状摆件的女工小李告诉记者,每天下午放学至少有七八个孩子到厂里这间儿童活动室来,周末更热闹。

扫帚,大能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种草  种草词条  普通人  普通人词条  真实  真实词条  创业  创业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经验

 创业:10人9败,就因为不懂这些

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创业梦,想让自己通过创业飞黄腾达,实现自己心中众多现在完不成的梦想与追求。但是身边创业的人,大部分都像是去“赌”一个明天,“赌”赢了就赢了,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