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他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战略、战术、战法上大相径庭。大的重守,小的重走,换句话说一个维持现状,另一个要努力打破它或者是企图摆脱困境。
微软当年就是这样,它是一个小公司,盖茨的第一笔大生意来自他的母亲,当时是IBM的一个董事。它跟IBM就是蚂蚁跟大象的关系,全力逃跑,四处寻找,不断骚扰,但是后来奇迹般的实现了基因突变,变成了一个大公司了之后,它就是维持现状了,就是要对一切可能危及它生存的那些小公司,它的态度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实在不行就来个一百万美元战略,把它买下来,掐死或者打入冷宫,一边歇着去。这是没有办法的,大公司都有这种心态,换了谁也会是这样,格局已经形成了,不可能是还在到处在打拼。
大公司有自己成熟的技术平台和管理模式,而小公司环境比较自由,做事比较有灵活性,虽然缺乏实战经验,然而技术上正在创新,管理上正在摸索,它就像一张白纸,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上面添上一笔,最终变成一个美好的图案。
小本经营者是老鼠,反应灵敏动作快捷,而大企业是大象,反应相对迟钝,决策缓慢。当雨天或者晴天,后者在召开董事会激烈争论是做雨伞还是做遮阳帽时,胯下露出的缝隙是非常大的,这无疑是给了善于钻空子的老鼠最好的生存和成长的空间。
小生意要生存,就要和大公司有所差别,做出自己的特点。如果没有原创的,可以把别人的借过来,对它进行改造。第一是删除,就把某些不必要的东西去掉,第二是减少,把不常用的功能压缩,第三是增加,让主要功能得到强化,第四是创造,就是要加一个以前没有的。
硅谷流行一句话:“如果Facebook没法收购你,它就会抄袭你。”可恶的地方在于,先等你做完了,我再拿过来看看有什么好的,然后轻轻改造一下,给我的Facebook装上去。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只不过是为扎克伯格做了一次产品的研发而已,在前面成了一个探路的。
模仿是最常见的竞争形式,就是“小心,谷歌在监听。”公司要保持优势,就必须存在模仿壁垒。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马云说,“在今天的商场上已经没有秘密了,秘密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微软,模仿别人而做大的,等它做大了之后,没人能够模仿它。虽然说价格、品牌、产品性能都可能成为模仿的障碍,但真正难以模仿的是规模。
比如,微信打到了海外,但总体上来说,国外还是Facebook,说少了十三亿依然牛。其实无论是在性能上、方便性上,微信一点不比Facebook差,甚至更好。但是用户会不会因此而放弃Facebook呢?几乎不可能,因为一旦不用Facebook,你就从你的朋友圈里消失了,你找不到别人,别人也找不到你。社交网络绝对不是一点对一点的传达信息的工具,而实际上是形成了一个社区,以你还有你的朋友形成的圈子。存在着人与人的这种无法割断的联系。Facebook在用户之间已经是交织着一张繁密的关系网,即使有新产品出现,也不会有用户流失。一个事业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户关系网的规模,这也是一种竞争力。
“过去一直按销售额的7%付费,但在两个月前接到亚马逊的一封邮件,被告知电子产品类商品的交易费将提高到12%。”一个在亚马逊的开店的人这样抱怨。对于像他这样需要发出大量小包裹的商家来说,邮递费上调令他们特别痛苦。然而,他自己也知道,他现在还必须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因为有太多的网购者仍然将亚马逊作为他们首选的平台。
当一个企业大量采购原材料,大量生产商品,大量投放市场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规模经济。首先,大量购买原材料,和厂家进行谈判时就有主动权,提高砍价能力。再者,大量生产,就能把工资,房租,机械设备等不进行生产也照样发生的固定成本平摊到商品中去,每个商品的造价就降低了。最后,大量投放市场,就能够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很容易直达消费者,从而去掉中间商。
竞争的本质不是比强壮,不是比敏捷,也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少一些愚蠢。了解竞争对手优势,取长补短,与竞争者在目标市场选择,产品档次、价格、服务策略上有所差别,与竞争对手形成良好的互补结构。
话说龟兔赛跑有另一个版本。兔子中途睡觉,乌龟经过的时候,远处出现了一只狼。这样下去兔子肯定会被吃掉。乌龟就摇醒兔子:“起来呀,狼来了!”只见兔子一下子跳了起来,一溜烟逃走,动如脱兔。
跑了一段,回头看,那乌龟慢吞吞的,眼看就要被狼给逮住了。兔子咬了咬牙,赶紧跑回来,一把抓住乌龟的尾巴,没命地往前跑。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河。狼已经追到数十步以内了。兔子抱住脑袋喊:“完了,这下怎么办!”
乌龟进入水中,对兔子说:“坐到我上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