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所处行业的红利期已过,我还要坚持吗?

01

大家一直都在说行业的「红利期」,但是很少人想过「红利期」到底是什么。

我来简单解释下。

首先,有个新市场市场里面没有任何竞争者。

这时候我挤进去,市场空间很大,没人跟我抢位子。

这时,我们说这个市场是一片「蓝海」,或者说这个市场正处于「红利期」。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可能更简单易懂——这个市场目前「供不应求」。

你是仅有的供应商,大家都要跟你买,你可以自由决定定价,你拥有绝对的定价权。

02:

红利期为什么会过去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人们都不是蠢蛋,看到一个市场有钱赚,自然要跑进来。

(总觉得上面这个图怪怪的…)

Anyway,随着进入市场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里头的参与者会觉得市场很挤很不舒服。

(密集恐惧症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不适…)

这时候大家都在抢生意,大家会开始打价格战,市场变成「红海」。

补充一点,前面说的都是企业与市场的供求关系。

不过这个供求关系会传递到人才市场,直接影响劳动力与企业的供求关系。

Anyway,红利期到此结束了。

03:

要注意的是,随着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对称,各个领域的红利期都越来越短了。

前段时间跟律师朋友W先生聊到,早前因为资产证券化很火,所以这个领域的律师特别吃香。然而随着监管明晰、门槛降低,大多律师都可以做了,没多久这个红利期也就过去了。去年的热点又变成了区(I)块(C)链(O),于是研究这方面的律师也随之声名鹊起。但随着监管态度的变化,这个红利期很快也跟比特币价格一起跌到了谷底。

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果我所处领域的红利期很快就过去了,那我岂不是每隔两三年就得换一个赛道?

前段时间跟以前一起创业的小伙伴M小姐聊天时,她感慨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在币圈创业的那群人也是以前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那群人,大家都是什么火就做什么,美其名曰pivot(转型),只有你还在坚持做原来做的事情。」

确实,新媒体的赛道红利期早已过去,那为什么我还要坚持呢?

有人说,跳槽跳得频繁的人是用动态的眼光在看市场

我觉得截然相反,反而是他们对单一行业的判断太静态了——他们认定了,一旦一个行业的红利期过去后,这个行业便再没有任何机会了。

这并不是事实。

在同一个领域内,「蓝海」是可以自己创造的,「红利期」是可以持续被发现的。

当你觉得行业红利期过去了,先别急着转行,可以看看能不能深度挖掘这个行业,「物尽其用」。

换句话说,当你觉得电脑老旧时,别急着马上买新的,说不定升级一下系统就OK了。

04:

接下来我要介绍下挖掘「红利期」的三种方式。

回到我们前面那个红利期不再的市场——

我们留意到,在这个市场里,还有不少「空隙」没被填满。

所以我们挖掘红利期的第一个方式是——

方式1:捡漏

人的种类千万万,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用一种解决方案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总有些人的需求没办法得到100%的满足。

举个简单例子——牙膏。我们对牙膏最早的需求可能只有一个——清洁牙齿。所以一开始出现的牙膏从产品功能的角度,同质化会很严重。

不过人与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只要肯挖掘,总会找到可以差异化的点——美白、防出血、防敏感、防蛀牙、清新口气…

这些需求就是前面那幅图中圆与圆之间的间隙。

要成功挖掘这些间隙,需要在分析需求时,把颗粒度缩小,才有可能找到那些过往市场的大玩家从来没有挖掘没有重视的细分需求。

在管理学里头这被称为「差异化战略」。

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亦然,以我个人为例——

现在我是个财经作家/投资分析师,运营着公众号「很帅的投资客」。

财经作家/分析师做的事很简单:针对近期财经事件,通过详实的分析,产出自己的观点,辅助投资者们做出投资决策。

不过过往的财经分析文章有一个特点——大多文章都是不说人话的「八股文」形式,可读性较差。

所以我在写作时会尽可能用「说人话」的方式,辅以图像化的语言来表达。

读者对我的文章最普遍的评价是——「易懂」、「易记」、「读完可以马上向朋友复述」。

这些需求都是过往的严肃财经媒体无法满足的。

靠捡漏可以增加你的市场份额,不过把饼做大也很重要——

方式2:拓宽圆面积

拓展目标市场,把饼做大,就算是一样的市场份额,你也可以获利更多。

不过这种拓展有时候是被动的——

你会受制于宏观因素,比如最直接的人口增长(不过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快用完了)。

另一个可以考量的是社会文化要素,举两个例子——

(1)过往大家不怎么接受LGBT,所以出柜的人不多,现在大家观念在改变,这个群体慢慢变大,所以开始有针对这个群体的产品出现,比如社交网络领域的Blued和Jack"d等。

(2)过往大家可能会觉得去看精神科是很丢脸的事,所以精神科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不受待见,但这个现象也在发生变化:前段时间我跟某著名科普机构的朋友聊天,她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半人都在看精神科,服用相关药物(原话是「我们的药可以换着吃」)。需求上来了对精神科医生的需求自然也随之激增,有新闻报道我国对精神科医生的需求还有1/3的缺口。

我们可以做的,是多留意宏观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经济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你可以参考的指标。

除了这种被动的拓展外,圆的面积也可以被主动拓展,比如可以尝试拓展到其他地域。

一线城市的机会饱和了,可以看看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是否有这个需求。国内市场饱和了,可以看看国外市场是否有这个需求。

比如前段时间我在研究中非关系时,就看到这么个新闻——

在分享最后一个方式前,我要稍微拓宽一下我们的思路。

我们再回归到之前的那个市场

我们一直用平面(二维)的角度在看市场,不妨加一个维度进去,看看会怎么样——

我们会发现,市场原来不是一个平面的圆,而是一个立体的圆锥。

我们如果把自己的高度往上拉一拉,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平面,一个全新的、仍处于红利期的市场

由此引出我们的第三种「挖掘红利期」的方式——

方式3:持续提升高度

拉高整个市场圆锥的方式,是持续的技术创新。

对于个别市场参与者而言,让自己站到新的平面的方式,是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学习行业最新的技术。

站在更高平面,跟你竞争的不再是下面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市场参与者了,你要完虐他们是分分钟的事情,你对他们的打击就是业界常说的「降维攻击」(出自《三体》)。

举个例子:近几年流行的新媒体行业,本质上跟传统媒体一样,都是内容创作。

真去对比的话,咪蒙跟十几年前的《知音》在内容上也没有很大区别。

只不过,新媒体更快地学习并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红利,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以更贴近用户需求的语言(易读),在更便于传播的媒介(微信、头条等平台)出现,因而比传统媒体更容易吸引到读者眼球。

当然,传统媒体从业者也不傻,他们也会通过持续学习、很快地挤到这个平面里。

甚至有的对手会后来居上,很快超越你。

你能做的,就是不断持续学习,甚至主动创新。

05:

当然,转行也不是不可以。

类似方式2,转行的本质也是拓展底部圆的面积——拓展你所处的市场

你可以拓展对市场的定义。

举个例子,王老吉在营销的时候,它并不是把自己定位为「凉茶」,而是把自己定位为「饮料」。

喝饮料的人可比喝凉茶的人多得多得多。

同样的,在职场中,你的能力也可以被迁移到不同的领域。

毕竟企业需要的并不是你这个人,他们需要的是你的知识和技能,是你创造价值的能力。

所以在决定转行前,要确保一个前提——你的能力可顺利迁徙到新的领域。

比如我之前创业时的技术合伙人C先生,他是个全栈工程师,之前一直都是做技术开发。最近他加入了一家著名的私募基金。

比起没有技术背景的投资人,他可以利用爬虫等技术搜集信息,更好地分析行业与潜在投资项目,也可以更好地判断被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

最后总结下挖掘「红利期」的三种方式——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利  红利词条  还要  还要词条  坚持  坚持词条  行业  行业词条  
经验

 创业一次坚持十年:返利网CEO葛...

“每天都焦虑,长期有危机感。”这是葛永昌创立返利网十年的感受。返利网一期办公园区十年前的返利网包含葛永昌在内只有三个人,办公地点就在葛永昌家的客厅。现在返利网有...(展开)

经验

 微软胜利的微笑

1975年,十九岁的陷入人生迷途的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开始和他的高中校友一起卖计算机语言BASIC的解译器,用低价授权、以量致胜的方式促销,它很快成了电脑产业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