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1万小微创业主变身美团骑手:给创业者的9条建议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1:

前段时间,良叔初中群里,一位潜水很久的女同学,突然在群里求助。

中国人都是讲面子的,而初中时的青葱岁月,往往承载着纯真。

人到中年,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了,谁愿意放下面子,在同学群里求助?

良叔给了一些资助,还和她聊了一下。 她之前在一家国企,收入不高,但生活无忧。

到了中年,反而有点不甘,总想折腾一下,两年前辞职,开了家卤牛肉店。

一开始,生意不错,老公也辞职来帮忙。

可是,去年年初,急转直下,生意冷淡,她便借贷维持。

谁知,又遇到疫情来袭,现金流完全断掉了......

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我再问她。

她说,虽然已经营业,但依然很困难:

房东不免房租、伙计工资要照常支付、原材料价格在涨、顾客越来越少、还有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

谈话快结束时,她告诉我:“放心,就算店开不下去了,我去当骑手,也会把同学们的钱还上......”

实际上,同学们都说过是资助,不用她还。

但即便如此,生活总要继续吧,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人,创业失败后,还能去干什么呢?

当看到一组数据后,更让我相信,这种困局,已是小微创业者的共性问题。

美团调研数据显示:今年1月20日至23日,美团外卖配送平台新招聘7.5万名外卖骑手。

其中,小微创业者占13.8%,超1万人。

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已高达10140万户。

它们大多身处批发零售业、租赁服务业、制造业,正是受此次疫情影响最惨烈的几个行业。

如今国内抗疫已接近尾声,逐步复工复产。

但对于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小微企业来说,后面的路,恐怕更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也对此感到担忧:

“大疫后期才是中小企业的生死劫。”

2:

以前,管做小生意的人,叫“个体户”,现在叫“小微创业者”,抛开具体定义,其实意思差不多。

良叔以前做过服装生意,开过小饭店,后来进了500强,又做咨询,辅导过不少小微企业,所以还算有点发言权。

让我说,这届小微创业者,实在太难了。

挺过了贸易战,熬走了经济寒冬,又在战“疫”中阵亡了一波。

在一份《2020年1-2月企业死亡数据报告》中显示:

2020年的1-2月,已有24万家企业死亡,其中大多数为小微企业。

抛开疫情的影响,有权威数据显示,国内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

所以,小微企业的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是循环往复的失败。

当然,我也不只是泼凉水,作为一个过来人,想给准备创业,或者已经在路上的你一些建议。

全部是干货,没有一句废话。

3:

3.1 这个时期,能不创业就尽量别来

前段时间,看了一则疫情后期的分析报告,其中说到,困境之下,反而会有更多人选择创业

结果会不会这样,有待证实。

但是这很符合“行为学”的假设:

当危机出现时,人更倾向于冒险,放手一搏。

然而,我非常衷心地劝你,如果你手上还有一份工作,能顾得上基本生活,那么真的别去创业

人是一种认知失调的动物,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失败的一定不会是自己。

然而,如果你有点“概率思维”,就知道,创业成功的机会仅有“0.7%”,也就是说,143名创业者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

一个人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数量一般在150人上下(邓巴150定律)。

抛开机遇问题,你必须得是这个网络中最优秀的那个。

请问,你有没有这种信心?

而且,在这个阶段,宏观、趋势这些大的东西,咱不细说,但整个环境对小微创业者并不友好。

此时出来创业,风险真的很大。

3.2 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

既然人是认知失调的动物,那么很有可能,你觉得自己就是150人中最优秀的那个。

如何客观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我在辅导准创业者时,针对体制内的人,往往会问一个问题:

你现任领导对你的工作是否满意?

领导对你会有各种反馈,所以他对你是否满意,你自己心里应该有数。

如果准创业者回答不是太满意时,我往往劝他们不要创业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连现在手上的工作都做不好,创业更是九死一生。

如果你连一个领导都伺候不好,你凭什么相信,自己能服务好成千上万的顾客?

所以,别骗自己,你创业的目的,是因为胸中的熊熊烈火,还是仅仅想逃避当下不喜欢的工作?

对自己诚实一点,否则,花费几十、上百万,除了换来几个人叫你老板以外,你将一无所得。

3.3 怎么选择行业?

如果良叔还是劝不住你,那么怎么选择行业?

假设,你有点姿色,同时,还拥有一个祖传的美食秘方。

请问,你是去当主播,还是去开饭店?

如果让我说,请忘掉你那个秘诀祖传秘方,去当主播吧。

原因很多,我只说两点:

1、可控性和爆发性; 2、前期投入。

塔勒布靠《黑天鹅》一书成名,但在之前,他还有一本不错的书,叫《随机致富的傻瓜》。

书中提到一个和创业相关的论点:

你选择的行业,既要能抵抗不确定性,还要有爆发的可能。

按这个逻辑来看,当然是选择当主播,因为可控性高啊,就算疫情来袭,你还能在家里搞。

而且,你对抗的最大风险,只是被全网封杀,但这点是很容易避免的,别作死就行。

避开这个最大的风险,你只要用点心,粉丝数就会持续增长,或快或慢。

如果运气再好点,成为一个网红,也不是没有可能。

反观,如果你选择饭店,面对的不确定性会大很多,且不说疫情这种小概率事件。

客人在你家饭店吃出了毛病、你家厨子砍了人家、你家门前突然开始挖坑修地铁......

这些不确定问题,都足以让你覆灭。

而你想把饭店做成海底捞这样的,几乎没有可能。

你看,不可控,没爆发。

至于前期投入的问题,更加显而易见。

创业的两个大坑,一个是饭店、一个是民宿,那简直是无底洞,多少钱都不够填。

而且,成功概率小到可怜。

良叔身边做这两个行当的人不少,成功的几乎没有。

从趋势上看,这两个行业,注定是资本和规模的,老百姓玩不起的。

类似需要比较大投入的创业,草根创业者就别玩了。

从低投入项目开始,才是正确的方式。

3.4 蓝海常常也是死海

首次创业的人,往往还有个误区,喜欢寻找所谓的“蓝海”,就是那些无人涉及的领域。

这是一些战略学家发明的概念,是说“红海”由于竞争者太多,所以要避免介入。

而要寻找没有什么竞争者的新型市场,这就是所谓的“蓝海战略”。

良叔读过很多商业著作,发现这些作家最爱“玩概念”。

也许对大公司做战略规划有些帮助,对于草根创业者,那就是毒药。

比起概念,创业者更要有思辨能力。

几年前,我认识一位大厂的内部培训师,想出来单干,针对个人市场进行线下培训。

但他能培训销售技能,也能培训演讲,他想先选一个入手,选哪个,有些为难。

他倾向销售技能培训,原因很简单,在个人市场上,没有销售技能的培训课程。

却有不少教别人演讲,所以,看来“销售技能培训”就是蓝海。

我说,你是在质疑市场的有效性,因为会讲销售的人很多,怎么没人来讲?

很可能是,人家尝试了,但是失败了,没有机会出现在我们视线中,也许市场根本没有这个需求。

反之,你总能看到培训演讲的人,说明他们成功了,也说明演讲培训市场潜力很大,所以,你更应该去培训演讲。

后来,他听从了我的建议,现在做的很成功。

因此,首次来创业的人,别总想着石破天惊,沿着别人的脚印行走,才是正道。

正如,你想下海游泳,看到两处海滩,一片熙熙攘攘,一片人迹罕至。

你会选择哪片?

我会建议你,选择有人的那片,最起码,那里是安全的。

3.5 建立Y型对冲模式

良叔是巴菲特的信徒,不是盲信,而是觉得他的思想确实有用。

比起他的“价值投资”,他的“对冲思想”我觉得更有用。

欧美金融市场有个宏观规律,股票不景气时,保险等保障类投资会向好。

早年,巴菲特便控制了几家保险公司,股票市场不好, 就大力发展保险业务。

而保险业务能提供大量的现金流,这让巴爷又有了足够的资金去抄底股市。

股市向好时,又能大赚一笔。

两个业务,相辅相成,却又对冲分离,实在是妙。

我给这种模式起了个名字,叫“Y型对冲”,既有关联,又能分离的模式。

受到巴菲特的启发,我出来创业时,就发展了两种模式:企业培训和自媒体。

两项业务都可以创造收益,一个线下,一个线上,一个针对企业,一个针对个人。

并且,它们还能形成联结,比如,培训要用到很多素材,这些也可以写到文章中;

比如,线下培训和学员面对面,亲和度更好,我会推自己的公众号,这些关注者忠诚度都极高。

疫情之下,整个培训行业都坍塌了,没有哪个企业敢冒风险,把员工集中到一起培训。

就算疫情过去,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赶进度,不会把培训放在首位,所以,很多人预测,企业培训市场这一年都要凉了。

6万多家培训公司,都将面临等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而良叔靠着自媒体,渡过一劫,我应该感谢巴爷的对冲概念。

我并非庆幸,而是想告诫创业者,创业风险如此之高,你也要想想自己是否有对冲模式?

正如,良叔那个卖牛肉的初中同学,我建议她,尽快探索一下网络销售模式,哪怕是微店微商,也要尝试一下。

谁让咱们都是草根创业者呢?

学会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远。

3.6 用人不要贪便宜

前段时间,良叔招聘新媒体策划,给的薪水,比市场价高三分之一。

有同行朋友说我给的太高了,没必要。

但是,以我的创业心得来看, 给更高的待遇,找到更好的人,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说实话,一个创业公司成败与否,主要在于员工的质量,而非数量。

1个好员工,完胜10个平庸的员工,这笔隐性的账,老板一定要算啊。

刘强东在京东刚起步时,想招个会计。

投资人徐新便帮他找,但刘强东只愿意给1万元的月薪。

徐新找到了一个很优秀的,但人家要2万,她索性自己出了1万。

入职两个月后,刘强东赞赏不已,说这财务真是个人才。

此时,徐新才告诉他,人家可是2万的身价。

从此,刘强东明白了这个道理,高薪引进了不少人才,加快了京东的高速发展。

良叔再爆个小料,一家知名500强公司,内部一直有个“3、4、5”人力资源策略。

什么意思呢?

这个策略的总原则是:找3个优秀的人,给他们4个人的工资,让他们干5个人的活。

少了2个人力,还少了1个人的工资,你说这笔账划不划算?

且不说这些大公司,无论你创业做什么,当你想招两个人时,请你回想一下这个策略,问一下自己:

能不能只招1个人,多给ta50%的工资?

相信我,正常情况下,你不会吃亏。

3.7 加入一个体系,更容易成功

我朋友中的生意人,以潮汕人,台湾人居多。

这两个地方的生意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喜欢扎堆。

他们做生意,都是一个圈子,一个圈子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圈子,不仅仅是上、下游的合作关系。

即使是竞争关系,比如大家都是做橡胶贸易的,也并不妨碍在圈子里的共处。

实际上,他们这种只是一种局部竞争关系,而他们形成的圈层,把更多的竞争关系挡在外面。

用时髦一点的话讲,这就是一个生态圈啊,大家在这个圈里,共享信息,共享资源,资金互助、信任背书......

一个创业者,如果能在这个生态圈里,失败的概率会小很多。

在国内,这种现象很普遍。

比如在中国快递行业,除了顺丰,剩下的四通一达几乎都是桐庐人。

再比如兰州拉面——如果你是青海化隆县人,背后就会有一个完整的同乡互助网络。

无论是租房子、签合同、办贷款,还是小孩上学,都有一整套网络来帮扶你。

还有中国影视的灯光师,几乎都来自河南鄢陵县;

中国所有的复印小店店主,多为湖南新化人;

中国小笼包店老板,多为浙江嵊州人; ......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草根创业者,建议你加入类似的一个网络,这会让你失败的概率变小。

当然,可能有些网络属于“地域圈层”,你打不进去。

但是,你也可以找找你所属行业有没有什么组织,多去参加一下活动,也会让你收获不少有效信息。

而信息对于一个创业者太重要了。

3.8 比产品思维重要的是买家思维

你一定听说过“产品思维”这个概念,更极致、更快,更专业。

这概念出自腾讯,意思是追求产品的卓越。

你放眼看看现在腾讯的产品,貌似都符合这个原则。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1998年,腾讯为了活下来,什么都做:

网站设计、服务器管理、软件开发、网页制作......

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他们便能满足,是的,在那个时点,最重要的是有客户,而不是多么牛逼的产品。

所以,初期创业者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找到客户。

得到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刘润,是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

当年他在微软中国任职,在圈内小有名气,后来有些大企业找他谈咨询合作,当积累了一些客户后,他才出来开咨询公司。

良叔当年也是,创业前,已经有好几个大客户,可以合作培训业务,我一算账,可以支撑2年,那就出来干呗。

你看,MBA教程,商业书籍,会给你讲一些大道理,其实“买家思维”才是初期创业者的金科玉律。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很火,叫《富豪谷底求翻身》,讲述把一个亿万富豪,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给他100美元,看他有没有可能再次崛起。

穷困潦倒的他,在车上说的一句话,让良叔印象深刻,他说: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先找到买家,剩下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3.9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马云曾说: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创业真的是九死一生的行当,所以,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创业真没成功,也就不要顾忌什么面子问题了,要想尽一切办法先活下来。

如果真需要帮助,就大胆向身边人求助,别不好意思,你要有东山再起,加倍奉还的决心。

倘若,真沦落到美团跑腿,或者快递小哥什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韬光养晦,了解市场。

一个创业者,必须要有这种大心脏。

想当年,我创业时,良太忧心忡忡问我,如果失败怎么办?

我说,谋爱都有风险,更何况谋生。

参考材料: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5年翻一番 平均成功率不足5%》

北京晚报 《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

吴晓波频道《超1万小微创业者改送外卖》

全球创业观察组织 《2014年,2016年,2017年全球观察报告》

界面新闻《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2.4年,融资是最大难题》

塔勒布《随机致富的傻瓜》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骑手  骑手词条  微创  微创词条  创业者  创业者词条  业主  业主词条  建议  建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