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近年来在出行领域崛起速度非常快,其中不乏佼佼者,如Airbnb和Uber。共享单车同样也是为回答出行服务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来,为大家解决出行当中短途奔波、绿色环保等问题。
与滴滴、易道、快的等模仿Uber起家略有不同的是,共享单车的原创更多来自于中国。事实上,共享单车可以说是中国今天在互联网层面上的应用,是在庞大的人口市场、高密集化的城市结构等多种因素推动下,必然出现的一种商业模式。
我们惊喜发现,政府多年以来倡导的公共绿色出行在舆论引导、政策引导等一般模式之外,如今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打开了另一片新天地。这也说明,商业模式的裂变与创新如果跟社会进步以及社会政府共同倡议倡导的趋势相吻合,其实效率最高,影响最广。
共享单车借助高额资本快速扩张,可能会悄然改变整个自行车行业。当自行车从过去家中“三大件”之一的时代过去的时候,外部的跨界创新与资本的力量却推动着走入死胡同的行业破局重生,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产业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革、供给侧的根本性突围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之后对整个产业链的再造所发挥的深刻作用。
做效率提增者,而非时间掠夺者
共享经济的本质和核心是效率问题,也是信息传递在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的再一次飞跃性突破,使得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基于一种共享式的长尾效应,都能获得综合的效率提增。
共享经济带来最宝贵的财富是,当生产从稀缺走向丰富再走向过剩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群提升产业效率的精英。事实上,从过去每天计算能占用客户多少时间,到今天客户需要的时候似乎无处不在,方便高频,今天我们对使用频率的追求比使用时长、使用依赖性甚至比使用哪个品牌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对用户粘性的再一次锤炼与升级,以前关心的是人数、频率、复购率、转化率等,现在则更加强调把人们依赖感转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正在从过分吸纳客户眼球、过分强调占有客户关注度的粘性时代走向无需无扰、有需必应的更加自然,更加和谐,更加轻松的商业生态关系,在碎片化时间中成为用户生活效率和情感的效率贡献者,而非时间掠夺者,这将成为对强大的优秀企业在用户粘性层面上更深层次的追求,犹如张小龙曾说,做让用户用之即走的产品,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上浪费时间。
互联网+为一些非稀缺性资产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创造增值效益,提供了舞台与工具。这个时代到来之际,致力于以此类模式理念去深挖现有各个产业、各个领域,以提增效率为使命的模式和人才会不断涌现。而共享单车无疑是当前的一个亮点。
基于这样的逻辑,当共享单车的覆盖密度和便捷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它的需求依然会是高频的,这也是大数据测算的一种结果。在出行中,有一种根本痛点,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在这种别扭距离中,似乎最好的解决方案有三种。第一,拼车模式,第二,自行车,第三,便携式平衡车。拼车需要匹配多个因素:车,司机,拼车的人,它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平衡车的携带以及受电力的影响等也有着诸多不便。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单车,但是单车停放、存取、修理等问题又是另一种别扭。有时,物权太清晰反而是障碍。此时,共享单车是非常完美的一个解决方案,从共享单车的逻辑和根本原理上而言,这是最后一公里的别扭最好的解决方案。随时随地的使用,无需担心存放和盗窃问题,从而使得单车的社会化分配形成自动自发的流向,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资本总是为了未来的利益预期而做当下的贴现,今天资本追逐共享单车的原因无非有三:
1,历史对标。当在可类比行业当中已经有Uber 、滴滴这样成功的案例存在,创造出惊人的成绩与数据。由同类对标可知,共享单车存在着让人有想象力的兴奋空间。
2,互联网最强调的是用户,在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持续占有客户关注度和时间的时候,要获取任何一个客户都是不容易的。而共享单车获得了相当高的使用频次和用户关注度,对于从事TMT领域、共享经济领域投资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且共享单车用户层级、年龄层次、身份阶层与滴滴打车相比更宽泛,事实上,对于资本而言,更加精准的用户群体对投资人来说不是坏事。
3,资本竞相追逐的本质是账务清晰。每一笔资金投入背后的收获都会有精细的数据分析。所以共享单车吸引资本的第三个原因是其增长逻辑和数据在当前的运营模式下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市场竞争只有老大没有老二,移动出行百团大战的经验让人们已经习惯独角兽是在血与火中诞生,是在持续的烧钱与扩张当中优胜劣汰,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培养出的资本驱动下的市场拓展和垄断逻辑。
盈利点之一:设备租赁本身的服务是它的核心赢利点。如果将共享单车看作是设备,共享单车骨子里的本质,抛开竞争,就商业模式的根本而言,是设备租赁。只不过这项设备租赁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模式更低成本地获得了客户,更高效率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共享单车的本质是能盈利的,因为设备租赁服务早已是简单通行的行业,共享单车目前的亏损需要辨析是战略性亏损又或是商业模式本质上的失策。战略性亏损是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获得更多市场,最终还是会盈利。资本看重未来的盈利以及资本市场对过去投入积累高倍数、高层数的回报彼此之间的PE差,这是资本竞相追逐的原因。
盈利点之二:押金经济的盈利点。共享单车的押金经济,依靠押金本身解除供应链压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账期和金融服务和其他投资来获得收益,这是类似过去支付宝的增长逻辑。“信用免押金”是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方法和策略,这是一种阶段性的选择。但这并非意味着押金服务的盈利点的消失,它依然存在。
盈利点之三:广告收入。如今共享单车大战正酐,他们的车身标识只能凸显自己的品牌。如同滴滴当初的平面广告都是其本身,但当它发展壮大之后,它就能承载别的品牌的广告业务。停放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无论是使用人数还是使用频率都有着相当可观的数据,从某种意义而言,它存在着很高的潜在广告收入。
共享单车在提供出行服务的背后,可以收集大量的用户的数据和出行轨迹。这些数据也存在着许多与其他商业机构合作变现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和轨迹为其他各类平台引流。当一个APP 有机会告诉你附近的单车在哪儿,它就还有机会告诉你更多。人们早上骑车去买早餐,晚上下班骑车去买菜,这些均为场景,这表明人们的轨迹与时间和人群细分相结合之后会有无数的场景,Uber曾做过很多场景化的营销和推广,滴滴也在做类似的事。我们相信共享单车骑行也可以创造很多场景经济,存在很多场景消费的想象力。
人的需求是递进的,所以滴滴打车会提供出租车、专车等多种不同选择,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这一切服务的起点是客户的阶层与基础的区分。共享单车握有大量刚踏入社会的年轻的有高成长潜力人群数据,他们有很大的机会去引导这些客户,伴随着这些客户的成长,去提供相应的升级消费服务,这是一个反向切入伴随年轻群体成长和发展的切入口。
每一次生活方式的变革,背后都是原本服务于这类商业模式的产业的洗牌与重组。当共享单车掌握了整个产业终极的根本性用途,那会带来什么改变?我想,这会比汽车共享服务带来的改变更加极端,如今非常普及的滴滴打车当然会减少原本的汽车使用频率,但自己买车的依然大有人在。而当共享单车随处可见的时候,也许由于无法转卖连单车盗窃都会减少。共享单车对产业的变革性,至少从对产业变革的时间和速度上来说,回比汽车行业更加快。如今生产出来的汽车仅仅是一部分用于共享化,而自行车行业未来有可能变成两端——极小众的自行车爱好者与成千上万的共享单车用户,就像电灯发明之后,蜡烛从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变成烛光晚餐的点缀品,市场被大幅萎缩。当自行车行业这种整合时代到来之时,整个自行车产业供应链的上游,也会因此而改变。它所涉及的橡胶、钢铁、润滑油等很多零部件行业,他们最终的话语权可能将从整车厂逐渐转移为平台公司。平台公司也许最终真正的魅力是在没有建工厂、没有生产设备、没有重资产的情况下,取缔了原有整车厂在供应链当中的霸主地位。因此,共享单车真正的盈利点来自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根本性变革。
共享单车的合并之路会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与汽车保有量相比,共享单车比较大的问题是,原本的单车与共享单车的特质并不相同,比如定制化、形象统一、智能解锁等有相当的差距,它并非是已存在的过剩产品的共享化,而是着繁杂的生产、加工、制造的程序,导致改造成本过高。过去的单车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共享单车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其背后是大规模再生产存在的风险和浪费。
传统的共享经济当中,更多是撮合完成C2C的过程。而共享单车是一个重度垂直化的平台,即大量购买之后租出去。期间,共享单车大量生产背后,对其资产证券化、对其供应链金融的可支持体系、对其整个行业重构后,新产业产能模式下的利润结构再重组,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城市万象,每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面临诸多问题,共享单车也不例外。共享单车的大量使用不仅带来了城市环境治理的混乱,也几乎成了市民素质考验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背后的酸甜苦辣。不仅如此,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是会有波动起伏的。打车平台在合并之后,供应链会形成垄断,出租司机只用某些平台接单,人们打车就只能通过这些平台。但是共享单车非如此,它的停放距离远近也许就是客户所唯一考虑的,人们对单车有粘性,但是对共享单车品牌,由于缺少情感需求和服务需求,不会有过分的粘性和依赖。
共享单车的大规模并购一定会发生。令人担心的是,他们并购完成之后,并不能减除对竞争对手锁定式的垄断。当融资租赁很成功的时候,任何企业都可以向市场投放他们自己的共享单车,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分一杯羹。原本的单车制造商们也会从接订单盈利到订单走向饱和,直至推出自己的产品。此时引出一个悖论:如若单车数量不够,需要客户去打开APP找寻,这个时候也许会出现品牌粘性,但客户体验不理想。而当各类品牌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时,任何一个品牌的单车都可以打开使用,又失去了品牌粘性。所以未来共享单车的合并,也许更加强调的是资产、用户、数据、供应链的多重再造与重组。
共享经济给我们最大的感触,是平台时代的流量用户已经被夺取,人际流量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场景型创业的公司在解决刚需性、高频性痛点的同时,都是为了持续获得该场景下的"人"。反而言之,人在很多场景下需要得到服务,而人又可以为无数场景提供服务,即人是服务的输出者,也是服务的接受者。接受服务的时候,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节点,当把人的价值和潜力挖掘出来之后,将会产生更伟大的力量。互联网是从基因上强调和倡导着共享的时代性的伟大工具,从最初的流量配合协作下载到现在的云计算,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着共享。而当AI时代到来的时候,人与机器的结合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那时,我们获取、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还会获得远比现在更有力的提升。
人以及与人工智能结合后的人,在信息爆炸与产业变革的时代,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更加无缝高效创新的、裂变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多层次的共享。政治意义上的大同世界还需要时间去慢慢实现,但是在共享文明的产业当中,我们的“共产主义和共享主义”,某种意义上也许会在虚拟世界提前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