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该醒了,远离那些把你变成「伪工作者」的创业公司

我的朋友小A上周离职了,从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

这个结果,说实话我不意外。小 A 上班第一天收到的任务就是写一篇阅读量1000+的文章。平台粉丝勉强1K,还是靠抽奖做活动进来的,平时的阅读基本在两位数徘徊。

小 A 的老板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以为公号粉丝,一个月从0到千到万,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支持下),如果没达到,肯定是内容的错。

小 A 代表了大多数新媒体小编,终日被阅读量、粉丝量等KPI压得透不过气来。小A有句话非常形象:每一次推送都像赌博,任何反驳都是无力。因为老板们从来不想,可能他创业的方向,同质的公众号可能已经有成百上千,其中不乏大号;也不想新媒体这一块很多时候渠道和圈子比推文质量更重要;也不想,推文的质量不好除了运营者个人行业知识积淀不够,也不培训,也没有个像样的设计;更舍不得花钱...

而其实他们更不懂,或者不能接受的是:互联网风口上,连猪都能飞,凭什么我不能成功?最终他们会把所有的过错和责任推给你。工作一年半,小A在新媒体上依然茫然。

我另一个朋友 B 也在创业公司,他们公司正是前些日子引起热议的“996”。996,指的是9点上班、9点下班、工作6天。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回家处理工作、突发情况加班的准备。创业公司要活下来,就需要速度,就需要熬夜、加班,牺牲健康。很少有人会听到关于创业给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伤害,在极端的情况下,哪怕是那些因创业失败而自杀的企业家,他们的故事可能依然需要一两天才能出现在媒体报道上。

而更多时候,那种很晚是让人感到没有太多意义的很晚。并不是为了一个方案,或者一个创意,大家群情激奋,去讨论,去追逐。朋友 B 说:“你知道我一天中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吗?就是中午12点在快餐店吃完饭后,呼呼大睡。这里比在办公室休息让人安心的多,再也不用担心突然被拍醒。”

就是这个曾经一直很讲究的朋友,现在居然能在一个油腻嘈杂的快餐店里睡得心安。

创业公司究竟是在让人成长,还是在以创业的名义,理直气壮地摧毁一个人。

到底什么是创业公司

《精益创业》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创业公司是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形下,进行产品或服务创新的机构。

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

创业公司所做的事情是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事情,并且在风险可测的情形下进行大胆的尝试,开拓不同的商业模式。

创业公司所做的服务和产品,基本都是新兴行业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或者是颠覆传统行业做出的努力。

另有一位创业人的解释最为精炼:创业公司就是“一个新的idea+一群想把idea变成现实并有能力的人+愿意给钱的投资人”的化学反应的产物。

通过网络招聘找到几个人帮他处理琐事,这叫组建团队;能力渐有后,租办公室,招聘员工成立公司,并有下一步计划,这叫做项目;之后有创投天使轮融资,有投资人开始和你共同承担风险,公司扩容到一定级别,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和商业计划,这时,才能称得上是创业公司

此外,创业公司比你想象的容易死。国内2013年后成立的公司死亡数量(已关闭状态)为406家(仍在不断叠加),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是常态。

所以,在加入创业公司的第一天起,你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你随时有可能失业,A轮死、B轮死的情况随时随地会发生。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理认知,我们再往深里说。

创业公司输得起,你输得起吗?

这是网上最近流行的一张图:

我们身边有很多连续创业者,鲜少有人关心曾经失败项目的那批员工后来怎么样了。因为即便上家公司倒闭了,这丝毫不影响创业者获得了公司经营、运营的经验以及人脉和声誉,不影响他寻找好的切入点再次创业,取得成功。

但是「创业者输得起,你输得起吗」,就如上图:砍柴的和放羊的能一样吗?靠劳动挣钱和靠资产挣钱能一样么?

>>>1、薪资待遇背后的个人价值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除非你是拿股份的创业团队成员,否则别轻信创业者给你画的大饼。说再多的情怀和梦想,只是为了给你一个低配的薪水,还能心甘情愿地接受。

甚至创业公司的老板们还有一套标准话术:创业公司都这样的,其他员工工资也很低,然后说他这个老板连工资都没有,通过不断的衬托,倒还会让你觉得你的工资在他们公司还挺高的。

又或者:不要这么功利,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梦想,你的个人价值。等咱们公司状况更好了,期权、股权少不了你的。

还因此衍生出了一套畸形的逻辑:什么不能All in的别来创业公司,玻璃心的别来创业公司,想拿高薪水的别来创业公司等等。但他们似乎忘了,不是因为创业,大家就应该穷,应该苦逼啊,“创业”也从来不是用来理直气壮压榨员工的借口啊。

一般来说,公司刚成立,完全不赚钱,这时候拿低薪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时间长了,一两年还发很少的钱,这只能说明老板无能;另一种则相反,公司赚的挺多,但舍不得发给员工,只能说明老板格局太小,既然你成功上市也不会分给员工股份,那你凭什么要求员工拿着8小时的薪水干着12小时的活儿?

在老板的价值排序中,员工的利益应该是绝对靠前的,你对员工有多重视,就直接反映在你给出的工资上。

不管你话说得多好听,员工在你心中,就值这点钱。

>>>2、太多人正沦为“伪工作者”

你没经验的话,有人带你么?

你有经验的话,给足资源么?

你干好了的话,有发展空间吗?

对号入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建议你趁早想明白。

拿我的朋友小 A 来说,她所在的公司是从传统行业出来搞互联网的,几乎没有懂新媒体的人,也许套路自己可以摸索着学,但是行业知识必须要有经验积累,要有人带。否则就会导致你的职业技能杂七杂八,东拼西凑,也漏洞百出。

放眼我们熟知的大号,除去自带IP,最早看到红利的那批人,他们自身在行业内都是有深厚积淀的。比如教PPT的秋叶大神,比如写了几十年的咪蒙。这些都是需要积累的,是必走之路。

再者,即便是新媒体本身,换一个行业,也是隔行如隔山,创业类的新媒体跟音乐类的新媒体八竿子打不着。有些套路和教程说起来容易,可最后呈现的方式,菜鸟还是个中老手,一目了然,这个区别体现在对行业理解的透彻度上。

小 A 的阅读量一直徘徊在惨淡的两位数,你让她以后怎么找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她至今仍然不知道如何找渠道资源来推广,不知道如何去定位,不知道如何切入热点。可以说,她只是一个“名义上”从事了一年新媒体运营的人,她在离职的那一刻,依然找不到答案。

我的另一个朋友 B ,整个开发团队只有3个人,团队七零八落的厉害。但在公司简介上,却醒目地写着:团队来自百度、阿里、腾讯。现实是,产品经理是跨行的,没有交互原型,设计和运营还都是应届生。

工作近两年,朋友 B 依然不知道设计一个APP时需要考虑什么,没法按照用户需求来修改。毫无疑问,他的职业前途也被耽误了。

团队的不健全,最大的影响,是会导致你对一份正常工作的流程不熟悉,对于自己职业性、专业性的塑造也不利。

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普遍不到20人,你想在这二十人里面,既做文案,又做运营,还做媒介,真能全部胜任到位?最后什么都是略懂皮毛,却成不了大家。所以,多面手这回事,真的是个谎言。

多面手的适用范围至少是50人以上的创业公司。这样的创业公司接触到的东西和视野会更好,也正好适合。

适当的重合是必须的,但是过多的,就不正常了。

>>>3、成长空间实则有限

创业公司是会给你成长的时间,但是记住,不会太多。

而且个人成长空间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创业公司提倡扁平化管理,好像你的上面就是老板,最多跨个总监。

但那很多时候只是错觉,甚至,很多创业公司最后还是回归到了传统企业管理的那一套,复杂的架构,并且设有更严格的考核标准。

再者,因为终日忙于加班,太多人没有时间自我提高,最后只能沦落到以老板的肯定为食。卖的是自己的时间和青春,而自己无数的“可能性”也就在那些日日夜夜里一并被打包卖了。

等到你某天回望,才发现自己幻想中那“未来”的鲜花大道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而青春,却是扎扎实实的流走了。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给想去或正在创业公司的朋友一些提醒,理清自己的想法,了解创业公司的运营,文章的作用或许很小,但不吐不快。

比选择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什么。你是喜欢股权和磨练的机会,还是喜欢赚取可观的薪水,亦或者是为了有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这个就是如人饮水,各取所需。

你想要的东西决定了要去的方向。你选择的初创公司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你在做的事情能否能为你积累经验、知识,能否帮你进一步靠近发展目标?

无论选择了哪种形式的工作,我希望你的工作能够干得有意义,有目的,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的生活应该充溢着其他,而并非仅仅是工作。人工作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可不是为了工作。

最后也想劝一劝各位创业圈的老板和前辈,不要抱怨自己苦逼,也要对某些委屈释怀一些,你要知道,这些都是你的必经之路,你的身后是一个公司,是几十号人等着你养活的创新企业。

你既站在了风口浪尖,就要承受更多的风风雨雨。而这种代价,不应是员工替你付出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工作者  工作者词条  远离  远离词条  变成  变成词条  那些  那些词条  创业  创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