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创业十问——先做好一桩生意

日前我应弦计划(ID:projectstring)大咖秀项目邀请,做了一期关于创业话题的回答。实际回答问题不止十个,为了标题工整所以你懂的。

Q1:您是如何萌生创业想法的?

2011年,我所在的企业是当时国内最早、最大的安卓ROM研发团队。

我加入这家企业是因为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但在这里工作两年后,我意识到两件事:ROM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这家企业没机会做出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正好那时我受邀加入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我自己对项目的方向也很认可,于是就下海了。

Q2:初创团队该如何发现和选择创业机会?

1. 向过去看。做你们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和方向。

2. 向未来看。做你们认为有前途的领域和方向。

3. 向内心看。做你们发自内心认可和热爱的领域和方向。

4. 向市场看。市场认可,有利于融资、宣传、找人的领域和方向。

5. 向竞品看。模仿和复制成功案例,并努力追赶甚至超越。

Q3:决定创业前,需要考虑哪些基本因素?

创业”这个概念很大,小到路边摆摊的生意型,大到以上市为目标、以多轮融资为手段的事业型,都算创业

决定脱离职场独立生存,甚至带领团队过关斩将,需要很强的“心力”。我理解为对现状强烈不满(尤其是对自己)、迫切需要改进和改变的冲动,这样你才可能面对后边各种困难和压力。

在这个基础上,你选择的方向需要能给你正向的反馈,因为创业过程是很消耗“心力”的,很难在一个自己都觉得别扭的方向上长期坚持。

除此之外,能满足你自己和项目生存至少六个月的启动资金,以及必要的初始团队(可选),以及你自己可把控的、有助你创业的资源,都是需要考虑的。盲目登场、落地成盒的情况,这些年我见的实在太多。

Q4:初创团队如何积累首批种子用户?

1. 主动找用户。诸如去各种App主动撩目标用户,然后加微信、拉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熟产品其实已经帮你把人群做好了筛选和分类,要善加利用。

2. 让用户找你。最低成本的方式是生产相关内容来吸引目标用户关注。

3. 付费推广。如果你的资金允许,或者你做的是生意型创业,投资回报率为正,那你大可直接去投一波线上广告,完成冷启动。

4. 人脉资源。团队拉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通过他们的社交关系去裂变、增长。

Q5:新冠疫情期间,有众多中小企业倒闭,您认为初创团队该如何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1. 手中常备至少能让团队生存六个月的资金。

2. 一旦发生诸如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迅速评估其对项目的中长期影响。

3. 及时止损。创业是商业行为,没必要把自己身家性命和未来搭进去,在弹药耗尽前,及时裁员甚至解散项目,不要硬扛。

Q6:对于网上盛传的创业观点:“99%的创业是失败的”,您有什么看法?

如果这里的创业指的是需要融资才能持续的创业,那小数点后边再加几个9也不为过。

实际上,在目前连VC都在批量倒闭的情况下,融资型创业的失败率无限接近于100%。世界是不完美的,但并没那么多等待被创业者改变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以盈利为目的的生意型创业,成功率反而会高一些,因为这更符合商业的本质。

当然,这里“失败”的定义未必是项目倒闭,也可能是后来的发展未达初心,这就见仁见智了。

Q7:创业产品处于什么阶段可以开始考虑商业化以及变现?

当下创业,从一开始就需要有商业化的概念和规划。

不为盈利而盲目扩大规模,且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仅是成本增加而非潜在收益(包括被巨头收购的可能性),则这种扩张没有任何意义,不如上来就考虑ROI。

Q8:疫情期间有远程办公的体验吗,如何提高远程办公效率?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见我文章《非常时期,聊聊办公协作产品》

Q9:团队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该如何主导和协调?如何保证决策后大家(特别是意见不一致者)的执行力?

团队里应该有一个具备最终拍板权力的角色(往往是创始人本人)。

创业在组建团队时就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即决策前可以集思广益,但一旦拍板,执行阶段必须坚决独断,这是团队执行力的基础,也是创业公司不多的优势之一。

如果创始人连达成这个共识的能力和执行力都没有,那还是别创业了。

Q10:对于一个未来有志于创业的人,您有什么成长的建议?

1. 把在企业打工当成一个学习而非谋生的过程,努力学习所在企业的一切可取之处。如果一家企业让你连续半年以上都觉得学不到新东西,那你该考虑换地方了。

2. 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协调沟通作用,与同事搞好关系,并获得他们对你的认可。未来选择创业伙伴的时候,尽量选择同事而非同学朋友,因为你们有过共事经历,磨合难度低。

3. 通过内容生产(图文、视频等)打造属于你个人的影响力和IP。无论你是否打算创业,这一点都很重要。

4. 打造自己在业务能力、商业意识和数据分析技能方面的竞争力。

5. 锻炼好身体。

Q11:电商直播创造价值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看待明星入局电商直播?

电商直播目前给消费者创造的核心价值仍是“便宜”。为创造这样的价值,关键点在于“流量”,即聚集尽可能多的潜在买家,以和供应链进行价格谈判。

部分机构采取的策略是掌控供应链获得低价优势,再反过来吸引自带流量的主播合作。

电商主播聚集流量的能力,又来自于个人品牌、选品能力、推销讲解能力、供应链资源等。明星由于自带个人品牌,有利于挟流量获得低价优势,但这并非明星能顺利带货的充分条件。

所谓术业有专攻,随着疫情结束,明星终将回归文化娱乐行业,电商直播的主力仍将是专业的电商主播。

Q12:目前的电商直播主要是通过低价格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这种低价促销会影响产品的品牌调性吗?这样的低价方式可持续吗?

电商主播的推销讲解能力,会促使消费者做出冲动消费,即“种草”。但电商直播的核心价值仍然是低价,而消费者需要通过观看直播下单甚至抢购,为这种低价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在消费者心智中,由于有金钱之外的付出,加上主播的推销讲解,品牌的调性并不会受到极大冲击,甚至有利于新用户的导入和建立品牌认知。何况,电商直播产品很多本身就是小品牌甚至白牌。

鉴于目前电商直播给观众带来的认知仍是低价,因此“直播限时低价抢购,平时常态化销售”的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

Q13:在前有微信,后有陌陌的情况下,社交赛道在未来还有创业机会吗?如果有,可能会成功的模式有哪些?

我不认为当下社交产品创业有什么大的机会。

一方面,通讯才是社交中真正的高频需求,而通讯录以及基于通讯录的通讯产品,只有在通讯技术大换代时才有迭代的机会;

另一方面,社交需求可在媒体、内容、社区社群、游戏等多种产品形态中得到满足,而后几种产品的供给已是极大丰富。

社交产品还有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离钱太远。当下很多商业表现不错的社交产品,做的实际上是“dating”(建立关系)而非“social”(维持关系),这个差别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因此,真的想做点什么,不如围绕巨头产品做一些垂直人群的“dating”,产品形态也未必需要有独立的App。小程序、公众号、社群,都是可以承载这些需求的。

Q14:众多陌生社交产品因触及法律底线而下架,如何在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不触碰红线?

“用户增长”和“触碰红线”是两个独立问题,即使你无缘前者,但仍有可能遇到后者。

在实践中,社交社区类产品由于以ugc形式产生内容,如果产品本身的审核能力有限,遭遇监管铁拳只是时间问题,并且“法规”和“价值观”问题的尺度远比“法律”严格。

技术角度,市场上有一些第三方的审核工具,可以弥补团队技术与审核能力不足;

产品角度,在设计和运营时就需要最大限度规避滋生风险的土壤;

团队角度,不可有放松监管换取增长的侥幸心理,除非你们具备很强的相关经验与资源,能够有效平衡风险与收益。

Q15:旅客App(出行社交产品)是您创业中的一款产品,您当初是基于什么考虑去做出行社交的呢?以及您在此赛道上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旅客这款产品早在2016年10月底就停止更新了(但仍然在线,属于野生状态),后来我解散了团队去了快手。

关于做旅客的经过和心得,我在《产品觉醒》这本书中有具体描述,这里只简单讲几句。旅客是一款“dating”产品,源于我之前的一个社群产品,希望服务以出差为主的出行人群,因为人在离开自己的“常态生活环境”时,社交需求会比较强烈。

至于经验,在之前的回答中已有描述。概括一下,就是“别做社交产品”。

Q16:5G、AI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革新,会催生什么全新的创业赛道吗?

三年内不会,三年后看不清楚。

Q17:在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是如何持续性保持内容产出?

从动机角度,打造个人IP和行业影响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而内容生产是ROI最高的方式。

从收益角度,借用潘乱的话,有品质的写作是最好的社交。你写的越多越好,就会认识越多越优秀的人,他们带给你的信息和思考,会让你有更多更好的内容可以写。

从素材角度,一般是三个来源:社交网络、阅读学习、自己做事。

从结果角度,拿过两次虎嗅年度作者,在许多平台上有专栏,但我并不想以自媒体为职业,我希望写作是乐趣而非负担。

Q18:如何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面对问题时能够找到关键、一语中的,而不是仅仅做需求的搬运工?

多经历,多踩坑,多抗争,多思考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创业十问——先做好一桩生意  生意  生意词条  做好  做好词条  创业  创业词条  
经验

 疫情下,互联网“声意”难做

互联网寒冬下,喜马拉雅冲击IPO的决心愈发坚决。日前,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喜马拉雅再次提交IPO申请,拟在港股主板上市。作为中国领先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