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的道和术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的道和术 来自正心正举 00:00 16:27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北屿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和一个骑着青牛飘然而去的老者,给后世人留下了无限的启示。这本仅有五千字的书,竟能囊括养生之道、处事之道、为政之道、管理之道等多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企业管理智慧,曾启发了无数企业家。马云就曾说,自己的书包里从来没换过的书是《道德经》;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都尊崇老子的管理思想;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坦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道德经》,他是从这本书中学做生意人的。

那么,《道德经》里究竟有怎样的管理智慧,值得那么多企业家如此推崇呢?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一、利他,方能长存

道德经》第七章里这样说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长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摆在众人之后的位置,反而赢得拥戴;将自己的身体与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因为它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老子说的这段话,其实说的就是“利他思想”。天地的一切运作不为自己,而为利他,故而能够长存。企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牢牢抓住“利他”这个核心,才能屹立不倒。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就曾说,利他是经商的原点,也是做人的根本。对于稻盛和夫的这一观点,很多人持质疑的态度。有人认为,利他就是不去争,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稻盛和夫却认为,利他意味着你需要更坚强更勇敢,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护好自己的企业和员工;还有人认为,企业本身就是追逐利益的,若真的做到利他,企业还赚什么钱?但稻盛和夫认为,利他和利己从根本上是不矛盾的。

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几乎所有长青的企业,都信奉利他原则。马云创立淘宝,初心不是要赚天下人的钱,而是想让天下人没有难做的生意。稻盛和夫一生创立了两个500强企业,还挽救日航于水火之中,也是因为他始终坚信,利他才是最大的商业模式。

今年5月,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9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财报,根据财务报表显示,阿里巴巴2019财年总营收为3768.44亿元人民币,较2018财年的2502.66亿元增长了51%,增势喜人。据统计,阿里巴巴2019年近乎8成的年度活跃用户来自低线城市,这得益于阿里巴巴对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持续投资。阿里巴巴的投资改变了低线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而这些新增长的活跃用户也拉升了阿里巴巴的业绩,真正实现了互利互惠。

可见,《道德经》里的利他思想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利他既是宇宙的规律,天地大道的品格,也自然会是企业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所谓渡人先渡己,渡己如渡人,坚持利他思想,才能在成全别人的基础上,成全自己。

启迪多元思维

二、无为,才能大有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里论述道:“是以圣人之治,空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之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民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自我管理,是执政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本是为政之道,但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不同的企业领导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事必躬亲,任何事都要指手画脚。殊不知《道德经》里早有提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如果领导者总是随意批评,事事指手画脚,那只会束缚住员工的手脚,让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结果不仅于事无益,甚至会加速失败。

那么,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做,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呢?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两个点:一是建立制度,二是学会授权。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信奉“无为而治”的经营之神。他在谈到企业经营管理时曾说:“当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经营者可能有办法充分掌握细节。但随着企业成长扩大,企业家便无法照顾到每个细节了。所以,领导者要在公司膨胀之前,建立分工制度,让企业中的每一分子完全依照他在制度中的地位做事。就算领导者采取放任的态度,但制度可以造成相互制约的作用,使得工作的推进有章可循。所以,我认为所谓的无为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的真义。”建立好制度,并按制度做事,才能从企业内部激发潜力。

无为而治的第二个关键点,是学会授权。许多管理者总是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其他人做,觉得员工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员工能力不够,而在于领导者没有掌握授权的方法。

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把授权分成了两类,一种是指令型授权,一种是责任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就是手把手地指导员工,你先做这个,再做这个,最后做这个。这样的授权会让领导疲于奔命,因为你总要盯着下属做事。

而责任型授权则是关注事情最终的结果,然后把中间做事的过程放权给员工去做。在授权前,领导者和员工应当确定好五个关键点,分别是预期成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责任归属、奖惩措施。在确定好这五个关键点后,领导者就要学会放权,让被授权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这样一来,被授权者没有被强迫和控制的感觉,更能调动行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结果往往能超出预期。

就像老子所说:“无为便是有为”。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要确定制度,明确责任,一旦确认就不要朝令夕改,以免造成企业成员的迷惑和恐慌。真正的无为是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领导者的适当放权,能让员工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正心正举

三、坚持“三宝”,方能致胜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有三样宝物,一直坚持保留它们。一是慈,慈爱天下万物,就能产生勇气;二是节俭,节俭爱惜才能宽裕;三是不敢处在天下的前头,才能成为天下万物的首领。这三样宝物,恰恰是企业领导者提升自我修养的三个方面。

“慈”和“俭”都好理解,“慈”意思说领导者不可高高在上,而要帮助关心员工,和员工一同成长,这样才能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俭”是说领导者要带头勤俭,节制欲望,学会自律。

然而第三“宝”——“不敢为人先”则历来为人们所误解。很多人以为老子不思进取,甘居人后。但实际上,“不敢为天下先”绝对不是得缩头且缩头的“乌龟哲学”,而是蕴藏着以退为进的人生哲理。

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一旦得失心、竞争心过重,就会迷失自己,甚至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明明客观条件还不成熟,就企图超越客观实际迎头冒进,结果反而加速了失败。

例如,90年代山东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三株公司最后之所以分崩离析,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违背了企业发展的规律,盲目扩张。当时的三株集团野心勃勃,想要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于是开始实行全面多元化发展战略,向医疗电子、精细化工等六个行业全面渗透。与此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收购、并购几十家亏损的医药企业。正是这种过分乐观的态度和盲目扩张的战略,使得三株集团最终走向败落。

无独有偶,曾经的花旗银行拥有两亿多客户账户,是全球银行竞相学习的对象。但却因为冒险扩张,导致资不抵债,结果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说要原地踏步,不思进取,而是要时刻保持冷静的态度,理智分析眼前形势,在时机成熟之后再顺势而为。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时光荏苒,《道德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只有寥寥五千余字,却博大精深,涵盖天地,至今仍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与人生的领悟,影响而启发着后世人。

企业的领导者,应当认真品读《道德经》里的企业管理智慧,将《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当做打开“金矿”之门的钥匙、决胜市场的法宝,从而做到提升自我素质,把握企业命脉。

·en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的道和术  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词条  
经验

 安全生产常识

1、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