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对时间,做职场轻松人

  <用对时间,做职场轻松人>

  第一部分 第1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

  书摘:

  与时间友好合作,或是沦为它的囚徒,都是有可能的。不管饕餮的时间怪兽怎样吞噬一切,只有认清时间的真实面目,它的尖牙利齿才不会伤害到我们。学会与时间相处,是我们生活的最高秘诀。

  没有时间的罪魁祸首不是我们没有时间,恰恰是时间太多。有一句管理名言,“把任务安排给最忙的人”,这句话不无道理。在公司里,最忙的人真正懂得“没有时间”这个概念。对时间的感知决定了我们何时开始工作,何时停下手中的活儿,但很多人对时间的感知是错误的,形成时间差。

  要适当加入常规性事务的时间,如吃饭、睡觉、做家务以及个人事务处理,都要合理规划出时间,否则不当的安排会让我们的生活一团糟。尤其像按期还款、支付账单等,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掉,而最后期限来临时又让我们手忙脚乱。再如家电修理、家居打扫等,看似无关紧要,但必须要做,也要放到规划中来。

  对于那些一周需要工作7天、每天忙碌15个小时的人来说,认识到这样的一个原则尤为重要。首先要思考的是到底是哪20%的原因造成80%的问题?到底是哪20%的原因带来了80%的成果?高效的精要之处就是要从生活的深层去探索,找出可以达到80%目标的关键20%,然后集中精力致力解决它。

  工作不在状态时,应该怎么做呢?不如站着办公。有报道说,整天坐着工作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还带来诸多的健康问题。

  一时一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非常有用,能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当重要任务分配下来时还可以激发能量、激情和灵感,相反如果这件事情被忽略掉或者暂时搁置一旁,只会让我们压力重重,激情和灵感尽失。训练自己集中精力处理一项工作,直到完成或找到解决的方式为止,将有助于增强信心,同时避免了拖延的毛病,这种对自我控制的成就感会延伸到当天的每个时刻。

  一项工作如果没有期限,它永远没有完成的那一天。同样,一项工作如果没有乐趣,或者我们以为它剥夺了我们的乐趣,它也永远没有开始的那一天。如何在任务期限内创造一些乐趣,那我们的事情就能有始有终。逆向甘特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 第2节:学会与时间相处(2)

  从“没有时间”的状态里解脱出来,对时间进行管理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真正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养鸡场的主人为了让鸡长得快,不生病,他要做的并不是要管理这些鸡,而是提高自己养鸡的技术以及在饲养过程中的负责程度。

  计划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目标的一个手段。知道路就在前方,但脚下的沙砾会时不时地硌脚,实施计划可以有效地规避和预防这些小挫折、小苦痛的发生,而且遇到这样的状况发生时,也有补救的办法和措施。

  解决问题需要时间,同样,任何事物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时间,这是客观规律。没有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培植的成功来得快,去得更快,因为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如果把遭遇挫折比作一堵墙,心理不成熟者的态度是撞墙、痛苦,抱怨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而心智成熟的人或找梯子翻过这堵墙,或绕过这堵墙。个人追求能否实现受制于很多因素,一个心理成熟的人能自我约束,他会紧紧抓住客观因素中的可控部分,坦然接受客观因素中的不可控部分,灵活调整策略,从而实现曲线救国,而不是顽固地钻牛角尖,认为只有一条路,一个方法。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10000小时定律,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长时间练习的人。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维汀这样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10000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

  真正有质量的人生应该从高效的on(工作)开始,到无忧的off(休闲)结束。

  成天宅在家里不出门也不是上策。对于那些不愿忍受外出旅行的拥挤排队之苦,成天猫在家里的宅男宅女们来说,长假成为他们最理想的穴居时间。他们憋在家里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与人交际,沉迷于玩游戏、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看影视剧、吃薯片、叫外卖,过着天昏地暗的日子。长假结束,生物钟完全打乱了。长假里,偶尔的一两次放纵是可以的,但应适当地做一些调剂和穿插,静态休闲与动态娱乐相结合,室内休息与户外运动相补充,一人独处与多人聚会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 第3节:学会与时间相处(3)

  最快入眠的方法就是让身体处于疲累状态,所以下班后适量做一些运动可以促进睡眠,经常失眠的人可以选择一些辅助方法和工具。

  “一生倒有半生,总是在清理一张桌子。”隐地的这句诗说得有点夸张,但却是很多人的体会。办公桌一个月不清理,很多人几乎无法在三分钟里找到自己要的文件。

  连载:

  第二章学会与时间相处

  和时间相处的精髓在于不要太过于注重控制时间,因为时间的流逝根本不受我们的控制,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精力分配,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也是我们可以驾驭的。

  我们为什么没有时间

  没有时间的罪魁祸首不是我们没有时间,恰恰是因为时间太多造成的。有一句管理名言,把任务安排给最忙的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在公司里,最忙的人真正懂得“没有时间”这个概念。对时间的感知决定了我们何时开始工作,何时停下手中的活儿,但很多人对时间的感知是错误的,形成时间差,就有点像刚从中国飞往美国的旅客,还停留在原来的时间线上。

  举个例子,上午九点四十八分,这是客观时间概念,如果不是跨时区的长途旅行,对客观时间的感觉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展开工作恰恰不是由客观时间来决定的,而是由主观时间来决定的。什么是主观时间,举个例子来说,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他们在一起呆了一整天,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快的,他们往往觉得“怎么一眨眼功夫这一天就结束了呢”;一个穿越马路横行道的行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对面的交通灯提示着剩余的秒数,每一秒都有如一分钟般漫长,所以交通灯一般设置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六十秒;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他的时间计算方法和监狱外的人完全不一样,煎熬的等待使得他的时间变得异常漫长,总之我们的感觉决定了时间的长短,所以“快乐”都是很快的,煎熬时就显得时间特别漫长。

  人们都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在做这些事情的期间他是快乐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迟迟不愿意开始手头上的工作,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却乐此不疲。一个早上刚刚开始工作的销售员,打开客户记录,整个上午都没有打出去一个电话,按照工作安排,他应该在上午给十多个客户打回访电话的,然而整个上午他都在翻阅资料、收集信息,中间上过几次厕所,喝过几次水,和同事聊天,也打过几通电话,不过那些电话都是鸡皮蒜皮的小事,很快就到了午饭的时间,他决定把给客户打电话的工作挪到下午,即便他知道会议和制作提案已经占满了整个下午的行程。快下班的时候,他忙着整理会议记录,上交当日的工作报表,等做完这些,办公室的同事已经收拾东西准备下班了。在最后关上电脑准备离开办公室的那一刻,给客户的电话依然没有打,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他要下班了,那些工作可能留给明天。

  第一部分 第4节:学会与时间相处(4)

  某项工作如果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么执行的日程可能会被无限期地延迟,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承担工作不成功或者被拒绝的恐惧,另一方面他总能自我安慰,觉得在下一秒开始会更合适,无数的下一秒一直没有到来,所以工作一直处于“等等看”的状态。

  对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做出错误的评估也是没有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往往过高评估了自己在工作上投入的注意力,以为在最后的期限自己会变成超人,一天可以工作七天,一天可以工作24个小时。那个时刻里他们的主观时间几乎是离谱的,也许他们确实可以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但是最多只能保证在数量上的完成,而非质量上的保证。“没有时间”也就成为一个绝佳的借口,因为如果有时间的话,他们一定会说“我本来可以完成得更好,但遗憾的是给我的时间太少了”。这样的经验其实是很美妙的,因为这样他们有一种感觉,平时里对工作的无力感变成了对工作超级掌控的成就感,有这种体验的大有人在。

  在大学里,课程不再像高中时那样紧张,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宽松的学习环境,最重要的是大把的时间任由自己支配。佳明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平日里不认真上课或者就直接挂课,大量的时间有来玩耍、约会和睡觉,考前三天开始抱佛脚,幸运的是通过这种方法他总能及格,并且在最后也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种经验告诉他做事情没有必要每天都像苦行僧般地按时上下课,花大把时间用来玩耍和睡觉,他仍然可以和那些平时用功读书的同学一样,对此他非常得意。

  毕业后,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被他们运用于工作当中,尤其是一项工作周期比较长的项目。目标的“遥不可及”留下了相当长的时间空白,“不着急,反正时间有得是”,这是他们的口头禅,当所有的同事都埋头苦干时,他只是一脸的不屑,“看看最后几天我是怎么表现的吧”。完成一项任务需要300个小时,拖延者的分配这300小时的方法显得就点幼稚,就像没有学过最基本的加减乘除一样。他们会用把300小时除以24(因为一天是24小时),这就得出是12.5天,在这最后12.5天里,他变得异常神勇,通宵达旦地工作,而甚至计划自己准备不吃不睡、不眠不休来完成工作,这让人刮目相看,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你瞧瞧我,这么少的时间里我也能完成工作”。事实上我们知道十多天的不眠不休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把一部分工作分配到前半个月的每一天里。虽然大部分说“自己没有时间”的人准时完成了任务,在紧要关头划上句号,沉浸在“时间超人”的成就感和对极限挑战的兴奋,他们却陷入没有时间来修补和完善工作的缺憾和麻烦中。

  第一部分 第5节:学会与时间相处(5)

  看看时间是怎么浪费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都是时间分配和思考模式的不同造成的。百米短跑,同在起跑线的运动员,在短短不到10秒的时间,他们从起点冲刺到终点,但这10秒里每个人的发挥决定了他们的名次。在漫长的生命里,每一天的表现都预示着我们的未来。我们不能向别人多借些时间,也不能将时间储藏起来,更不能加倍努力去赚钱买一些时间来用,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把时间花掉。

  最近蔡敏经常加班,看到公司里其他同事可以准点下班,她心里总是很懊恼,那让我们看看她的工作是如何展开的吧。

  计划时间 计划活动内容 实际时间 实际活动内容

  7:00-8:00 起床做伸展运动10

  洗脸、刷牙、穿衣20

  吃早餐20

  收拾早餐桌10 7:00-8:10 起床前听广播15

  洗脸、刷牙、穿衣20

  吃早餐看电视35

  8:00-9:00 通勤60 8:10-9:05 通勤55

  9:00-12:00 整理文件20

  找老板汇报工作15

  工作(重要的)60

  喝茶15

  电话(和工作有关)30

  回复邮件30

  休息10

  9:05-12:00 和前台聊天10

  看新闻30

  倒茶水、喝茶10

  白日梦15

  看邮件20

  网购15

  工作(次要的)30

  电话(和工作无关)30

  休息15

  12:00-13:30 午餐45

  办公室运动15

  午休30 12:00-13:30 午餐45

  玩游戏45

  13:30-18:00 做会议简报30

  会议60

  休息(2次)30

  工作(重要的)60

  写邮件30

  工作(中等重要的)45

  当日工作总结15 做会议简报30

  会议60

  打瞌睡30

  休息(3次)40

  整理文件20

  QQ聊天45

  工作(紧急但不重要)30

  当日工作总结15

  18:00-21:00 坐车45

  和大学同学吃饭105

  坐车回家30

  第一部分 第6节:学会与时间相处(6)

  18:00-21:00 找老板汇报工作15

  工作(中等重要的)45

  回复邮件30

  晚餐30

  休息(2次)30

  工作(重要的)30

  21:00-23:00 洗澡20

  洗衣服20

  看电视45

  打扫房间20

  整理准备睡觉15 21:00-23:00 坐车回家60

  洗澡15

  看电视45

  23:00-1:30 玩游戏、上网135

  整理准备睡觉15

  23:00-7:00 睡觉480 1:30-7:00 睡觉330

  事务内容计划时间实际时间

  常规性事务(红色标识):共计895分钟,约15个小时共计700分钟,约11.6个小时

  工作性事务(黑色标识):共计395分钟,约6.6个小时共计325分钟,约5.5个小时

  乐趣活动(绿色标识):共计150分钟,约2.5个小时共计415分钟,约6.9个小时

  从这个表格里我们可以看出,蔡敏并不是没有做计划,而是没有按照计划做,相反把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带入到工作时间,挤占了很多工作时间,不得不在下班后加班加点做本该已经完成的工作。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总认为工作会占用娱乐休闲的时间,事实上合理的时间安排能让生活更有乐趣,例如下班后会朋友、看电影、逛街、做运动、参加兴趣小组等。从统计的时间来看,蔡敏从事乐趣性事务占据了太长的时间,这也是大部分时间不够用的人必须要注意的,把娱乐活动和工作事务掺杂在一起,这就加剧了错误的认知,觉得工作让我们无法享受生活,从而对工作更加厌烦。加班的人通常认为工作太多,从这个表上可以看出实际工作时间反而比计划工作时间还要少1.1个小时。

  适当加入常规性事务的时间,如吃饭、睡觉、做家务以及个人事务处理,这些都要合理规划出时间,否则不当的安排会让我们的生活一团糟,尤其像按期还款、支付账单等,很容易让我们忽视掉,而最后期限来临时又让我们手忙脚乱,再如家电修理、家居打扫等等看似无关紧要,但终要去做的,也要提到规划中来。

  第一部分 第7节:学会与时间相处(7)

  一天24个小时,分配在工作、生活和休闲当中,首先搞清楚我们是使用和安排的,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时间是被浪费掉了的,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对于那些已经浪费掉的时间,再花时间去想它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永远也不要浪费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不喜欢的人和事,但人们总是喜欢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很少有人问自己“我们真的在这里吗”,前者让人沉浸在对过去的自责和怨恨里,后者才能真正带来反省当前正在做什么。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的状况如此糟糕?”这些问题只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和关注点指向某件纠结的事情上,把我们带到过去某个时刻而迟迟回不到现在,回不到此时此地,如果时间已经浪费了,还总是反复问这样的问题,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并不能让此刻过得更好。活在过去某个时刻就意味着当下的每分每秒都是无谓的牺牲。一分钟很短,但比59秒长,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钟。在佛经里最短的时间单位是一刹那,相当于1/75秒,而一闪而过的念头有90刹那,每天我们脑海中的意念如神马似浮云,俨然当年任职弼马温的孙悟空在天宫里驱驰万千天马,光是这些意念的生灭就得花不少时间。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人们会用一半时间处理这些意念,如做白日梦、畅想未来、打捞过去、思念某个人等,神游太虚的时间可以占到一天的46.9%,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活在当下,人们必须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过好每一个今天,活在每一个刹那。

  记得以前听过一则故事,讲一位美丽的挤奶女工,一大早就挤了满满一罐牛奶。她高兴极了,将牛奶罐顶在头顶上开始幻想。这一罐牛奶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可以买到十只鸡蛋,十只鸡蛋孵出十只鸡,每只鸡又生下很多蛋,这些蛋又孵出鸡,很快她就拥有一个巨大的养鸡场,想到这里她忍不住笑起来,接着她摇摇头,这时牛奶罐失去平衡摔了下来,掉到地上砸得粉碎,白花花的牛奶淌了一地,她蹲在地上懊悔地哭了起来。每个人都曾经梦想拥有这样一个超大的养鸡场,但不都得从手头上的这罐牛奶开始着手吗?如果很不幸这罐牛奶打翻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忘了曾经有过一罐牛奶、忘了有罐牛奶被打翻这件事,哭泣于事无补,也是无益的。

  第一部分 第8节:学会与时间相处(8)

  与其花时间去悼念一罐打翻的牛奶,不如节哀顺变,想办法收拾破碎的罐子。人和时间结伴而行,一个在过去,一个在当下,步伐不一致,走起来也是磕磕绊绊的。

  一生中我们打翻过很多罐牛奶,破碎的陶片加起来比一座小山还高,然而这座山不止要花去我们诸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累积,还会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阻碍。对每一罐牛奶我们都懊悔不忆,对每一堆碎片都依依不舍,结果大好时光都在懊悔和追忆中度过,不止如此,这些情绪始终让我们进入不了当下的状态,也无从开启眼前的工作,倒不如学习孟敏的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这是明代大学问家曹臣在《说典》讲述的一则小故事。东汉大臣孟敏在年轻时卖过甑,一次他的担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旁边有人看见了就问他:“坏甑可惜,何以不顾?”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已破矣,顾之何益。”靠卖甑过活,与生计息息相关,对于孟敏来说是珍贵之物,可是甑已摔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无论再怎么觉得可惜和心疼,顾之再三,也只是枉顾。

  牛奶被打翻,甑已被摔碎,此刻即将过去,下一秒滚滚而来,如果不着手当下即刻,就会有更多的牛奶被打翻,更多的甑被摔碎。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不是无谓地眷恋和自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我真是太笨了。”眼泪会流走更多的时间,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地专注于当下,这样就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我真的在这里。”

  清理遗留的烂草莓

  当明确“我真的在这里”时,对之前遗留下来的烂草莓进行大清理才是明智之举。草莓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水果,但也是最为娇贵脆弱的水果,轻轻的磕碰它就会烂掉。一个水果杯中放了很多水果,如香蕉、苹果、猕猴桃、橙子、草莓等,一下子这么多的水果肯定是吃不完的,娇弱的草莓很快就烂掉了,如果不清理出去,它流出来的汁水会腐蚀到其他好水果,几天后水果杯中的好水果将无一幸免,都会烂掉。

  那些悬而未决,长久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寝食难安,让我们食不甘味,甚至在梦里也会想到,每天晚上我们都对自己说,“明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它。”到了办公室,我们表现得异常逊,装作没有看到或者假装没有这回事,被其他事情忙得团团转,唯独对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一拖再拖,从周一拖到周五,再延伸至周六日,总之任凭草莓继续腐坏,这使得我们无法无忧无虑地打球,不能和家人完全开心休假,不能毫无牵挂地逛街血拼,身心始终处于紧张的胶着状态,即使身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持续不断且毫无成效地深陷于这些不得不处理的事务当中而不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是对时间和精力最大的浪费。一项工作未能妥善处理,必然影响到下一项工作,这整个过程就像一颗烂草莓感染了水果杯中的所有水果。

  第一部分 第9节:学会与时间相处(9)

  一项工作被遗留下来,并且对后续工作产生负面效应,让我们也来看看草莓是如何烂掉,并传染给水果杯里的其他水果。

  任务草莓

  当工作刚刚分配下来,我们信心满满地接受它,在毫无压力和紧迫感的情况下完成,是可以享受到工作的充实感,但是拖延使其成为噩梦,所以务必在开始时就当即立断。不管自己的喜恶如何,应该先拣草莓吃,要不然它会让其他水果腐烂掉,永远不要让草莓烂在水果杯里,在它还没有变坏前吃掉,变坏后就赶紧清理掉。

  迟迟不能处理的事情,整个演变就像草莓的变质过程。在事情没有恶化前处理当然是最佳的处理时机,奈何拖拉的习惯让它变得棘手起来,越是棘手我们的处理方式就变得越不可理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田蓉看到同期一起进来的小宇加了薪,她心里很是不悦,她们俩负责的工作一样,从资历和表现她们确实应该有加薪的机会,她也听说小宇曾经为加薪找老板谈过话。最初她还想着找机会和老板沟通,但总觉得不是最佳时机一直未能采取行动,心里总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她开始消极怠工,不配合其他同事,每天不停地抱怨和发牢骚,半年后小宇因为工作出色升职成为主管,而她不得不继续忍受“不公平的待遇”,按道理来说,如果田蓉采取和小宇一样的方式向老板提出申请,她也获得加薪的机会,然而她不但没有采取积极正面的行动,而且还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不但工资不见涨,连升职机会也错失掉了。

  对于那些待处理的事情如果当即立断,那我们还能吃到新鲜的草莓,束之高搁后即使事情也能得到解决,但是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如同吃到一颗烂草莓。

  对于一些不能立刻着手或者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工作,很多人的做法是想很久,掂量很久,又把它放回去。发生这样的状况,一定是我们未能对工作的本身进行清楚的判断和分析,或者说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资源和支持来帮忙解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抱怨,“这工作真让人头痛。”试想如果工作轻松解决,不需要人的任何思考和作为,那么显然也无法突显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工作让人头痛时,记住永远不要把它放回去,遗留下来的工作最终只会变成烂草莓,除了加大清理的工作量外,还会让别的水果患上同样的病症。

  第一部分 第10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0)

  处理这样的工作采取“只处理一次”的原则,花两分钟判定它的实质和处理方法,将它拣出来后,一定不能再放回去。尽管有时候对事情处理一次并不一定就能收效,但是想办法把它往前推进,而不是拿起又把它放回去。对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如果不能立即有效,也一定是推着它往有效的方向进展,而不是任由它在水果杯里继续作威作福。

  从现在开始,乘着水果杯中的草莓还新鲜赶紧放到嘴里,如果杯中有烂草莓,不要犹豫了,赶紧清理掉,否则你将忍受杯中一盘狼籍不说,也无法品尝其他水果的鲜美,最糟糕的是还有一堆烂水果等着去处理。

  创造做事情的环境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要基于特定的时刻和环境,环境用以描述事件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所以做好一件事情同时要兼顾横向和纵向管理,即时间线和环境点。完成某件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要有存在的场所。

  人是环境的产物,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比较赞同孟母三迁的苦心,但必须指出的是好环境并不一定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对于强者来说,不管身处的客观环境如何,自我控制才是最强有力的。真正做事情的环境应该是内环境和外环境兼顾(第七章将重点谈到外环境),一如孟母择居所时,远离墓丧和市屠之地,而近行礼跪拜的学宫文庙之旁,另外创造一个强大的内心环境、不为外界所动才是关键,因为取得成功的最佳场所正是目前的位置以当前着手的工作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我不相信环境,所有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是那些勇于站起来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无法找到,他们就自己创造条件。”说这句话的人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其父是一个不管老婆孩子的酒鬼,因为家里太穷,15岁的萧伯纳不得不辍学去当学徒。父母离婚后,他来到伦敦,先是在爱迪生电话公司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公司倒闭了,接着到《大黄蜂》报撰写音乐评论,这份报刊也停刊,万般无奈的萧伯纳以写作谋生,五部长篇小说被六十家出版社拒绝,九年里他所得的稿酬不过6英镑。在他的生活环境里,我们看不出任何对他戏剧创作有利的条件,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他对戏剧的热爱。至始至终,萧伯纳强大的内心为自己创造了做事的最佳环境,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则是要世界适应自己,而后者根本是不可行的。

  第一部分 第11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1)

  一个准备参加二月份研究生考试的女生,最近很煎熬。去年她辞掉工作,准备花半年的时间复习功课。在考前一个月,她对任何动静、声音和光线都异常敏感,唯一可以静下心看书的地方就是在人民大学的教室里,回到宿舍她可以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除了温习功课和看课本,这让她苦恼不已。不久前她给我打电话说决定回老家温习功课,因为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想听听我的建议。事实上很多人都有换环境就能让自己进入工作和学习状态的错觉,这种做法绝对是在掩耳盗铃。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刚回老家的两三天里,她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这股热乎劲儿一旦过去,她必然落到这个窠臼里,进入新一轮的死循环。如果没有办法创造内环境,外界环境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认为外界环境不好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是对任务和工作逃避焦虑和压力的借口。

  当自己选择逃避时,先要搞清楚自己对着手的任务的感觉是什么?是环境确实嘈杂还是自己对当前的工作状态感到极度疲软、无力、沮丧或者厌烦,如果是后者的话,换一处新环境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当然能避免无谓的干扰和适合的气氛也能促使我们高效的工作

  像那位女生,在这种压力下,选择去教室是学习的最佳去处,从而避免了自己心绪不宁。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迁怒于环境,归根到底是自己的“心动”,而非“幡动”。

  在工作时,如果我们“心动”了,会人为地自我创造骚动的环境,譬如当天工作没什么进展,或者一早被人踩了脚,心思就不在工作上,而是想找个人倾诉,或者浏览网页打发时间,这个时候快递员上门取送邮件变成了打扰,前台的传真机铃声变得异常刺耳,邻桌同事看起来很别扭,要找另一个部门的同事总不在座位上,……这样的事情不断地发生,每件事情的发生都在影响自己能否展开工作。这个时候一定要审视到底环境是否真的嘈杂到自己无法工作,还是因为自己的心绪不宁创造了不利的环境。

  建立新秩序

  人的一生都在和无序与混乱做着对抗。每天下午五点在北京CBD的核心位置国贸桥,如果没有交通灯的输导和交警的指挥,以及无线电台和路面提示,南来北往再加上东行西进的车流足以将这个十字路口堵得严严实实的;长假归来后的家庭主妇吃惊地发挥家里的凌乱糟糕程度不亚于经历一场入室抢劫,脏衣服遍地都是,冰箱里的食物摆放得乱七八糟,厨房里的水槽泡着七八天来的碗碟,已经堆积如山,茶几、书桌、洗手池,凡是有台面的地面落了厚厚一层灰;电脑桌面上放满了各种文件、文件夹以及小程序图标等,想找到相关的资料和文件,总是要搜索很久偶尔才能找到,而电脑的运行速度日渐缓慢,无用的文件占据了大半个内存的容量。没有人为的活动,一切在时间面前都变得混乱无序,而且其中一环的不作为往往会引发其后更大的无序,就像多米诺骨牌其中倒下了一块。

  第一部分 第12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2)

  一天早上我出门看医生,发现自己的钥匙不见了,丈夫答应把他的钥匙给我。我们俩一起出门了,结果双方都忘了这件事,到医院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没有拿钥匙。我赶紧翻遍挎包和口袋,现实正如我猜想的那样发生了。如果我们都没有带钥匙,那就意味着我们俩都进不了家门。我赶紧给他打电话,遗憾的是我的手机也忘带了。我不得不环顾四周,想找到一个可以打电话的地方。在邮政报刊亭,我终于找到公用电话了。他在电话里告诉我钥匙他忘了给我,我不得不赶往东四环外他所在的办公室取回钥匙,更要命的一件事情是我约了侄女到家里吃饭,而我根本无法通知她让她晚点出发,我不记得她的电话号码,因为电话号码存在我的手机里。大夫的出诊时间只在周一和周五,而且很不容易挂到号,我不得不在忐忑和焦急中接受针灸治疗,然后赶往东四环,匆匆取回钥匙后再返回家中,事实上我回到家时,侄女已经在楼道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钥匙的遗失启动了多米诺效应里的联动骨牌,造成混乱,打乱了所有秩序,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像找不着钥匙、忘拿手机的的事情经常发生,手机倒是容易找到,对钥匙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回到家后放在一个专门放置的固定地方。

  熵是描述和表征体系混乱度的函数,也是代表混沌度,内部无序结构的总和,序可以理解成为熵的反而,熵与序,正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序的生产正是汲取了时间和行为双重作用。在一个熵增不可避免,有序趋于无序的世界中,最后的结局或许真的是只剩下乱糟糟,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减缓它的行进速度,不作为只会加剧无序的演化,现代荷兰人瓦尔蒙特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您好吗》。

  时间算不了什么,一个人更算不了什么

  最坚硬的冰可以融化,像花岗岩的绝壁也渐渐碎裂

  对我们状况的理解日益改善

  唯一耐久的东西就是混乱

  很显然,这个世界唯一永恒的东西就是无序,无所作为只会让无序愈演愈烈,要想建立新秩序必须有所作为。居家主妇每天拖地擦桌子才能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新鲜的肉类必须放在冰箱的冷冻室才不会变质变臭,钝口的刀刃需要在磨刀石上不断磨励才能保持锋利,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清理垃圾文件才能高效运转,运动员必须每天保持适当的训练才能在保证在赛场上有稳定的发挥。在无序的世界面前,我们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不断地把往下滚落的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巨石太重了,每每未至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才能避免熵的增加。

  第一部分 第13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3)

  不仅如此,对某件事情有所作为,所产生的后果还会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事情糟糕的症结所在,即是什么导致了熵的增加。

  刚参加工作的乔羽进公司的第一周,就陷进琐事繁务的泥沼里,她接受了其他部门的工作指派,常常忙到晚上七八点还不能下班,她分内工作没办法及时完成,为此已经遭到主管多次批评,懊恼不已的她决定在周五辞职。主管听到她的辞职理由后,给她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建立自己的工作秩序,凡是其他部门分派的任务先思考后再决定要不要接受的态度。新一周开始,这个小姑娘已经可以果断地对额外加塞的工作说“不”了,“我很乐意帮你,不过我现在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等我有了时间我再找你。”很显然,乔羽的工作因为临时指派的工作太多,使自己处于无序的状态里,通过加班加点将这些临时工作解决的后果只会给她带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真正要解决的是把被打乱的秩序重新建立起来,——她并不是一个勤杂工,也不是谁都可以发号施令的对象。新一周里她的工作再也没有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而且也不用再加班了。

  我们知道,在拥堵的售卖窗前,顺序排队才能以最快速度买到东西,在熵增的世界里,建立秩序才是减少混乱,工作变得高效的最好办法。

  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

  一天里出现小混乱,譬如找不到钥匙、丢失手机、误了航班、被人打扰等,这些只会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困扰和麻烦,更大的混乱在于错误的重大决定、非理性的选择以及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而这些带来的后果不止是麻烦,而是一生的成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高三时我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就可以考上好一点的大学了。”“我不应该做程序员的,我更喜欢做金融投资的工作。”“要是我在那个公司坚持下去的话,现在已经是事业部总监了。”这些混乱才是致命的,有的持续三五年,有的长达十年、二十年,有的甚至是一辈子,如何有效清理这些混乱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生命的最后一天开始回溯,建立完整的人生秩序,这样就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和选择,或者任由自身的弱点主宰生活。

  第一部分 第14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4)

  几乎所有的混乱都与时间有关,并且和拖延有着莫大的联系。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年纪大的人比年轻人好一点,因为年纪大的人离最后期限更近,所以他们觉得不能再拖延下去,尤其当生命临近最后期限,流逝的每分每秒愈发珍贵。这个时候不管以前多么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也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譬如下定决心发展自己的爱好,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实现小时候的愿望和梦想,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

  意识到时间是匮乏的,人们才会备加珍惜它,否则人们仍然会无视它的存在和价值。自然的匮乏,比如石油和煤炭资源日益缺少,人类是可以克服或者顺应的,但人对自身的匮乏性却是难以攻克的,比如对快乐、对成功的匮乏等,只有对快乐和成功有真正的认知,我们才能得到充实的、丰裕的快乐和成功,而不是在逃避压力以获得片刻欢愉。只有真正意识到时间的匮乏,我们才能从本质上反省这一生中所要做的事情,从而理性规划好自己的每一天。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做哪些事情?将每天都当作生命之中最后一天来过,才能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赋予完全不同的定义,这个观念曾深深地影响了最富创意的天才、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他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每当他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他就知道他必须有所变革了。

  提醒自己大限将到,是人们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有力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如害怕失去名誉和金钱,或者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等,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被留下。提醒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即将来临,是避免掉入恐惧的陷阱最好的方法,从而让自己变得勇敢起来,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立即投入到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中。人类终极的恐惧源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当一个人可以面对死亡时,还有什么比死亡更让人战栗的呢?还有什么比死亡更令人躲之不及的吗?任何一种失去在死亡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心灵脆弱的人必须依赖某种东西才能生活下去,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时,他无需借助外界的力量,因为他有能力解决当前的任何问题,也就拥有了行动的勇气和魄力。

  第一部分 第15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5)

  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对死亡的思考能拓展我们对未来想象力和洞见力,而不是裹足于当前的无知和愚昧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有能力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到生命的本质,所以能说出智慧的话来。对于生命的最后一天,《羊皮卷》给予人类最智慧的劝诫。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该怎么办?忘记昨天,也不要痴想明天。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上?想着明天的种种,今天的时光也白白流失了。祈盼今早的太阳再次升起,太阳已经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吗?我能把明天的金币放进今天的钱袋吗?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吗?明天的死亡能将今天的欢乐蒙上阴影吗?我能杞人忧天吗?明天和明天一样被我埋葬,我不再想它。

  把每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个想法有助于从高处纵观整个人生,而不是把眼光锁定在眼前的得失和面临的困境上,这种思考模式可以清晰而又深刻地帮助一个人厘清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会陷入时刻更改目标的混乱里。在这个时候人们具备了长远眼光和大局意识,通过不断努力,就可以实现对当前和自我的超越。在很多个人咨询的案例中,这个假设被当成教学工具在使用。我曾经担任过“目标学”的课程助教,那是一个针对一群12-18岁青少年的辅导班,在问及“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们会做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要为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而努力,绝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叫何青青的女孩,她的答案是这样写的,“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花1/3的时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另外2/3的时间我要画出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如果时间来得及我要把它亲手做出来。”这个小女孩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著名的时装设计师。

  最后一刻的来临,能让我们静下心去思考,一生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要避免去做的,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只有深入到内心,我们才能真正洞悉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第一部分 第16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6)

  追随内在想法

  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现在就做,什么事情可以延后再做,什么事情不得不做,通过心灵和大脑一系列繁杂的处理后,各项事务的优先次序排列出来,就像公司的CEO一样,每天到办公室处理大量的事务,事先对各项事务做出计划和安排,只是有时候我们大脑的处理中心会屈服于感性的支配,而非理性的控制,使我们处理自己事务时没那么有秩序。

  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第一代时间管理提倡者曾提出“要事第一”的法则,这个法则言简意赅,也集合了时间管理之大成,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时还是将这条经典准则抛诸脑后呢?原因很简单,重要的事情被大脑综合处理成为可以往后放一放的事情。什么事情最重要,一定是我们行为准则的价值观来确认的。一个推销员一天里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发客户并对顾客进行拜访,从而促进成交,完成产品销售;一个管理人员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是鼓励部门所辖员工高效完成工作;一个大学生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专心上课,并在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一个设计师一天最重要的工作是思考做出最有创意的作品……然而这些人在这一天里都没能做到这些,推销员收集资料、记录客户资料,但迟迟未能出门拜访应该拜访的客户;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做着下属应该做的事情,而没有起到监督和激励他们的作用;大学生上课时挂了课,在宿舍里睡大觉;设计师一遍一遍地翻阅各种资料……

  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避做重要的事情,并非是他们不知道事情的重要性,而是他们在听从另一个声音。人的天性倾向于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越是让他们感觉痛苦的事情他们逃避得越快,上述的一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逃避作为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人们只会“选择性逃避”,他们不会逃避所有的事情,只逃避某些事情,诸如不善长的、有压力的、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的、害怕的事情,即使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在面对这些事情也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李开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时,两年里,他经常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政治科学对他来说枯燥至极,学习成绩也不尽人意,但是在选修计算机课时,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他却早早写完程序,并且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在这两门学科上,同一个人表现出天壤之别的差异,因为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第一部分 第17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7)

  假设一个人一生中需要工作35年,那就意味着从事某项职业达35年之久,而如果那个职业不为自己所喜欢,但又不得不做,就像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一样。钟玲在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之前是一个跳槽狂人,最高记录在一年里换过四份销售方面的工作,直到在一家心理咨询室开始做助理工作,三年后她拿到了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证书,很快就能独挡一面地进行个案辅导和咨询了,原因在于大学时她就对心理学表示出莫大的兴趣,并且认为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人最能体现她的价值感。性格平和、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这让她在做销售时吃尽了苦头,白白浪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心理咨询工作,钟玲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研究,对每个来访者的案例做总结,和同僚积极讨论,参加相关的课程和培训,虽然公司并没有要求她这样做,她的业务能力在短期内突飞猛进。未能选对职业是对时间最大的浪费,因为不喜欢,所以不想去钻研,无法培养职业精神和能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产生巨大的压力,终有一天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离职去找新的工作,而陷入新一轮的循环。找工作时一定要倾听内在,追随自己的想法,厘清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就能避免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价值观是我们所有行为的总司令官,也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形成了价值观体系,它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是驱使我们展开活动的内部动力,可以说它支配和调节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厘清价值观有助于帮我们发现什么才是我们心目中最重要的,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不会纠结于“愿意做”还是“应该做”,“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李开复对自己选择曾经引述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它确实是我们做决定时的唯一根据,即便只是在当前决定“再工作半小时”还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记住,你的工作就是发现你的工作,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第一部分 第18节:学会与时间相处(18)

  厘清自己:5W+1H

  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采取行动去实现,为此付出的时间才会变得有意义。心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正确地认识自我,能厘清当前的自己,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实现目标。心智成熟和年龄无关,一个总是躲避困难、忽视问题、屈服于挑战的人,即使到了五十岁,他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你行他行我不行”,这类人很自卑,知道自己想要的,但却没有勇气去追求;第二类“你不行他不行我行”,这类人极度自负,做事刚愎自用,十年如一日用一种方法处理事情,说白了他没有错的时候,如果有错也是别人错了,不会反省和进步;第三类是“我不行,你和他也不行”,这种人有很强的忌恨心,把时间都花在怨恨上了。真正心智成熟的人,抱持的是“他行你行我也行”的态度,处理问题时总是积极主动。

  利用5W+1H工具能让我们真正厘清自己。那5W+1H是什么呢?

  Who: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Why:有什么样的理由我要成为那样的人?

  What:我正在做什么?以前我做了什么?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Where:当前我身在何处?未来我要到哪里去?

  When:我准备花多长时间来完成它?什么时候达成?

  How: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达成?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做哪些改变和提升?达成它我需要什么条件和支持?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现在通往将来的地图,惟有如此我们才不会走弯路,不会浪费太多时间一次次从零开始,最典型的例子莫于过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对于将来他们是模糊的,对于当前抱着一种逃避的态度。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这样的错误还会再次发生在下一份工作中。

  认定发展的方向是大原则,这样就可以落实到每天具体的工作上,当前着手的每件小事都是为在未来筹集砝码,都是在为未来添砖加瓦,都是为目标的达成积蓄力量,这样就避免在工作中为一点小麻烦、小挫折、小误会、小委屈、小压力而痛苦,也就不再害怕和逃避,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全力以付。现在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通向未来的一小步,而正是这一小步的不断累积最后才得以到达终点。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赛程里,目标是最终能到达终点,而不是中途迷失或者自愿退赛。

  不曾用心思考的人生都是盲目的,心智成熟能避免我们入歧途、少走弯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职业的选择茫然过,在未能明确自己将来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从事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客服专员、讲师助理、培训经理、媒体销售、杂志主编、婚礼策划、心理咨询、图书出版等,经过十多年的磕磕碰碰后,认定写作是我一生都要从事的职业时,那一刻大脑突然清醒了,瞬间我明白之前的种种工作即便取得了成就,我也快乐不起来的原因,因为总是厘不清,一直在职业的漩涡里打转。

  以往在写作过程中,碰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就想着放一放就有思路了,于是到茶水间喝茶、电话聊天、给MSN好友发消息,总之就是不去想被搁置一旁的工作,然而这个工作并不会因为我不想它它就会自动完成,它还是一动不动在原地等着我。这些状况之所以不断发生,是因为我未能掌握写作技巧、未能深入行业所表现出来的不成熟所致,惟有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积累更多素材这种现象才不会消失,或者发生的频率少一些。有了这样的念头后,再次发生这种状况时,我提醒自己不能中止,哪怕只想出一个词或不成文的句子,把它写下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思路和逻辑慢慢就出来了,仿佛早上的迷雾消散后,晨雾笼罩下的小路慢慢显现出来。

  这是一个心智成熟的过程,只有当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并且集中注意力,这个HOW就会自动出来。

  第一部分 第19节:这样工作才高效(1)

  第三章这样工作才高效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

  大部分人做事都是从易到难,从喜欢的事情做起,但恰恰喜欢做的事情一般都阻碍工作进展,是效率最大的杀手。不愿意做某件事情的借口往往是没什么兴趣,真实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在当前把事情做好,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因为不善长或者没有自信心,所以拖延着不做,而拖延着不做让自己处于急于逃避或者应付了事的状态中,并没有从根本上深入理解工作的本身,因此也无法提高自身的能力,最终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应该做的事情。在良性的循环里,因为不善长或者自身的能力无法达到,所以总是花时间想办法钻研学习,慢慢掌握一些要领,使工作变得顺利起来,慢慢培养出了兴趣,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乐趣,因此不喜欢的事情慢慢就喜欢起来。

  第一部分 第20节:这样工作才高效(2)

  每个人都习惯避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结果使得这一方面的能力愈加弱化,并且在心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我没兴趣,也做不好,我并不喜欢做这件事情。”结果越来越不喜欢去做它。

  很少有人对分派下来的工作会兴奋得两眼发光,除非他是工作狂,恰巧分配下来的工作又是他最擅长且最喜欢做的。这时候就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完成一项枯燥、自己又没有把握的工作呢?譬如说这项工作需要8个小时才能完成,如何在8个小时里不被随时而来的干扰或者欲望打断,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时间分断。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不长,5-6岁的儿童持续时间为10分钟,7-8岁的儿童是15分钟,上小学的孩子则是20-30分钟,成年人也只有30分钟左右,学校设置每节课的时间也不过45分钟,所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是一个普遍的难题,更何况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情。

  对于一般人来说,专注某件事情长达一个小时是非常困难的,15分钟就不会那么艰难了,尝试以15分钟为段,如果做到了,就对自己说,“看起来做得不错,不妨再做15分钟。”乘着自己在状态再接再厉,半小时就过去了。原本事情是没有喜欢或者不喜欢之分,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感觉让它有了这一层的定义,任何事情着手时,想象的感觉就消失了,不管你多害怕它,或者认为它多么讨厌,当沉静下来投入到工作中时,不好的感觉就不存在了,工作就是要找到“我在”的状态。

  每天从最不喜欢的事情开始做起,坚持做完它,然后做第二件事情,一直做到最后一件才开始做你喜欢的事情。从心理上最困难的入手,在中途不要跳跃那些你不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强化训练,坚持下去,强化的效果会越来越大最终你觉得你有力量完成任何事情。刚刚晋升为销售部经理的张蓓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那些难啃的顾客打电话,或者直接登门拜访,刚进公司的她可不是这样的。销售菜鸟的她每天都在为给陌生顾客打电话头痛不已,所以总是拖拖拉拉,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来逃避,一个月下来,人事部主管找她谈话时委婉提出了辞退她的想法,张蓓这个时候意识到自己在试用期的表现并不好,面临着丢掉工作的厄运。谈话后的第二天,早上开始工作就直接给顾客打电话,因为技巧并不好所以被顾客拒绝的频率很高,一个上午下来,她反而比以前轻松,比起以往整天想着联络顾客而未能付诸行动的恐惧,顾客直接的回绝虽然让人沮丧,但内心并没有那么大的负担。一个星期后,她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订单,这也是她进入公司后第一笔销售业绩。和顾客打交道愈多,沟通的技巧也愈加成熟,慢慢地形成了一早有预约和拜访顾客的工作习惯,随着业绩突出很快她就荣升为销售部经理。

  第一部分 第21节:这样工作才高效(3)

  主动选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把它排除掉后,你就开始做愉快的那一部分工作,这让你更愿意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有着快乐的体验,从而有效控制了拖拉。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让你工作时更有力量,也更加投入,进而慢慢改变对工作的看法和态度。对于足球选手来说,日常训练中的仰卧起坐是最无聊、最枯燥的,却是每日必须训练的一项,那些优秀的运动员往往优先做这一项,事实上它很快就会过去,他们也可以享受接下来所有的训练活动,这点小改变对整个训练的感觉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而那些平庸的运动员不得不整天都在担心,因为他们把这一项留了最后,从而使整个训练都充满了压力和焦虑。

  天下有两种吃葡萄的人。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第一种人是很不开心,因为接下来每吃一颗都要比上一颗味道差,这就像吃惯山珍海味的人是没办法习惯吃粗茶淡饭的,吃了最甜的水果,接下来无论吃多甜的食物,都是不甜的,做完最喜欢的事情,接下来每件事情都是让人生厌的;第二种人是快乐的,因为他吃了最难吃的葡萄,接下来每一颗葡萄的味道都比上一个要好,从最不喜欢的事做起,接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充满了乐趣,所以接下来他吃每颗葡萄都是欢天喜地的。

  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80/20法则一直在企业管理界被奉为圭臬理论,它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原理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所提出的,也被称为帕累托定律。

  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80%的结果源于20%的原因,80%的成果来自20%的时间,80%的公司收入来自20%的产品和客户,80%的销售业绩来自20%的销售员。

  对于那些一周需要工作七天,每天忙碌15个小时的人来说,认识到这样的一个原则尤为重要,首先要思考的是到底是哪20%的原因造成80%的问题?到底是哪20%的原因带来了80%的成果?高效的精要之处就是要从生活的深层去探索,找出可以达到80%目标的关键20%,然后集中精力致力于解决它。

  第一部分 第22节:这样工作才高效(4)

  每天我们要做的事情都很多,主动的、被动的,原计划的、突然冒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对各项工作任务记录下来,然后进行优先排序,记住一定要从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排序第一的事情开始,那是一天最核心的事情,别的事情可以缓置一下,但那件事情绝对是当务之急。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要兼顾所有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我有一个非常上进的女性朋友,她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在她的博客里我看到她在2011年写下的新年希望,共一有10项,其中一项是这样写的:

  每天看3本书籍,这样在兔年我能够看1095本书籍,并且全部能背诵。每2天坚持看一本诗歌集选,这样我能看578本中外诗歌,每3天看一本经济学书籍,256本经济学书籍。每天坚持浏览西方知名媒体,如《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每天至少看国外一本杂志和一张报纸。一周读20篇古文,像梁启超的文章要能全文背诵。

  我粗略算了一下她的时间安排,假设看完一本书需要2个小时,那么3本书就是6个小时,每天她花在看书看报的时间至少是10个小时,而且她还要养花、做淘宝店、健身、学习化妆、周末观光,当然还要正常上下班,看书还要去选书和买书,另外正常的还要吃喝拉撒睡等等,而且她不仅仅只是阅读,而是要将它们背诵下来。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愿望,但是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决定了能选择实现其中一部分,就意味着要舍弃一部分,否则所列出的愿望都会落空。想要精通各项专业,或者说实现每个愿望,只会让我们在诸多领域毫无建树。过多的愿望只会让时间和精力分散而没有重心,反而只能流于梦想层面。

  许多人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每一件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究其原因,他们未能找到那20%的要事是什么。项目经理王凯,最近因为工作进展缓慢愁眉不展,此前他是公司最优秀的程序员,编写程序就是他的拿手好戏,升职后他依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程序开发上,常常因为技术问题和下属发生争执,管理其他几个下属也是有心无力。升职后的王凯,其工作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编写程序,而是对整个项目进程负责。王凯需要对直接客户负责,他不再是单纯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是激励下属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最大程度上让顾客满意,因此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成为他的另一要务。一个有成效的项目经理应该把时间都花在如何协助下属解决问题,并且适当地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上。从项目的某一环节跳出来,着眼于大局,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掌握到“重要的少数”,那“琐碎的多数”反而容易达成。

  第一部分 第23节:这样工作才高效(5)

  保持身心最给力

  没有好精力,就没有高效率。在心情亢奋、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工作更易于完成,很少有人在情绪低落时还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因为这个时候注意力、思考力、行动力和情绪在同步下降。工作时要同时运用到体力、智力和心力,精力旺盛与否决定了一件工作是需要花更多时间还是少些时间

  工作不在状态时,应该怎么做呢?不如站着办公,有报道说,整天坐着工作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还带来诸多的健康问题。美国癌症学会对将近12.5万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每天坐着不足3小时的人相比,每天坐着工作6个小时以上的人寿命缩短37%。迈阿密大学人类工程学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坐着不利于血液循环,人容易变得迟钝、容易觉得累。站着工作可以提神,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坐一个小时后不妨站起来伸展双臂、扭动腰部,或者干脆站着接听电话。美国一些公司甚至让雇员使用能调节高低的桌子,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意识到效率低下时,就需要重新调动自己的状态,譬如做一些肢体动作,改变注意力和焦点,喝水或者四下走走,改变问问题的方式,或者想一些开心的事等,使情绪高涨起来,从而让精力充沛起来。精力包含三个方面:体力、智力和精神状态,后者是主导精力充沛与否的关键因素

  体力是智力的基础,虽然体力好的时候智力未必很好,但体力不好的情况下,智力通常也好不起来。比如打了半天羽毛球,汗流浃背,累得都快散架,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恐怕都算不出来,所以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就是指体力和智力和情绪同时处于饱满状态,但一个人不可能24小时都处于精力旺盛期,找到自己最给力的时间

  科学家发现,人体拥有自己的生理时钟,与之对应的精力也有所变化,掌握一天的生物钟变化节奏,即可促成工作事半功倍。

  7点—9点,这是一天的激情时间,最好起床后进行沐浴,这是西方人的习惯,事实上早上沐浴能让人精神气爽,因为早上主生发,晚上宜息养,热水澡往往能激活身体的各项肌能。此时大脑完全苏醒,就有爱和奉献的需求,这个时候告诉另一半你爱她/他,给她/他一个拥抱,或者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在路上、电梯里随时准备给行人一个微笑。

  第一部分 第24节:这样工作才高效(6)

  9点—11点,创造力时间来了。此时人体的压力激素水平适中,大脑注意力较高,可以做些需要运用分析能力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譬如设计新方案、写策划、思考难题等。

  11点—14点,该是克服困难的时候了。此时大脑已做好了承受压力的准备,但最好避免任务如潮水般袭来,一次只做一件事,这个时候处理电子邮件、与客户会面、向上司争取资源等一些难题最为适宜。徐勇在一家私营企业任营销总监,老板通常在上午十点半才到办公室,他知道老板在上午一般会处理当天最紧急和重要的事情,大概花上两个小时。处理完公务,吃过午饭,老板就能放松下来,徐勇就会乘这个时候向老板提出争取营销经费,提出广告预算以及产品促销和优惠方案,这个时候对于双方都是最佳的时刻。

  14点—15点,一天中的休闲时刻。为了消化食物,身体已经将大部分血液从大脑转移到胃部,经过高度紧张后适当地轻松一下,有条件的话可以冥想片刻、阅读行业报刊杂志,到茶水间享受下午茶时光。

  15点—18点,重要的事情都已经处理了,心态比较平和,是与他人的合作时间。此时人的性格变得比较随和,更易于沟通和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时候组织会议和洽谈合作事宜是比较合适的。

  18点—20点,享受自己的私人时间。此时大脑中的褪黑激素分泌量最少,刚从疲累中解脱出来,情绪还不是很稳定,不宜发生冲突,不妨牵着家里的小狗散、逛街,或者享受美味晚餐。

  20点—22点:放松自己的最佳时间,此时褪黑素分泌迅速,而保持大脑清醒的血清素却不断减少,看看电影、听听音乐、阅读或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22点以后:睡眠时间。体温开始下降,呼吸减慢,免疫功能增强,血液内的白细胞增多,体内大部分功能趋于低潮,此时大脑需要通过休息,整理白天获取的信息,想想明天的日程,这时就做一些准备入睡吧。

  一般说来,上午适合做智力劳动,下午偏向于做体力劳动。当然精力最旺盛的时刻并不固定,每个人稍有差异,但总的来说精力是体力与智力最旺盛交集的时刻,有时候可能在凌晨一两点,人处于兴奋中,认为做起事来最给力,不过这会妨害到第二天的作息,因此并不建议昼夜颠倒,长期看来这对于提高效率并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没有必要的话,晚上尽量不要玩得太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第一部分 第25节:这样工作才高效(7)

  效能大于效率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曾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愿望都是良好的,——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效能最基本的解释是目标达成的程度,而效率并一定和目标有关,它更偏重于速度。高效率并不意味着正确地做事,而是可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下面这则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家大型公司招聘一名市场调查经理,经过层层面试后最后有三个人入围,姑且称他们为A、B、C,最后的试题是到市场看看土豆多少钱一斤。

  这天早上三个人同时出发去市场。不到一个小时A就从市场回来了,他带回了最新的土豆报价:2.3元一斤;两个小时后B也回来了,他告诉主考官市场上最贵的土豆2.5元一斤,最便宜的土豆是1.4元一斤;C直到下午才回来,足足花了大半天时间,给主考官的是一份详细的土豆价格趋势报告。这大半天的时间里他向菜贩子详细询问了近半年的土豆价格,并且指出当前恰好是土豆大量上市的时机,和以往同期土豆相比较,今年的土豆价格略有所下降,原因是去年土豆行情好,利润高,激发了菜农种植土豆的积极性,使得今年的土豆种植面积扩大,今年的土豆供应量要大于往年的供应,因此他得出一个关于土豆价格的趋势预测,——接下来土豆的价格走低。可想而知,这三人中最终由C得到这个职位。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三个人都做了同一件事情,就是去市场询问土豆价格。论速度无疑A是最快的,而C花的时间最长,然而从效能来看,C的完成情况是最好的,如果要达到相同的目标完成程度,A和B还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做到,同样地,他们对于目标的推动也是不一样的。真正充分利用时间还是体现在效能上,而非效率上。

  在上大学时我修的是国际会计,当时还有一门珠算课程。珠算考试是在20分钟内完成所有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题,当时我打算盘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5分钟内就完成了所有的题目,我看看有些同学的考卷还空了一大半,在铃声响起时还有人空了好几个题目没有做,当时心里不由得暗喜。考试成绩出来后,结果简直让我大跌眼镜,而那些还没有做完题目的同学分数居然比我还高,原因是我的答案错误太多了。迅速完成工作并不是目的,迅速而且正确地完成工作才是目的。一个人的答案如果是错的,不管他答题有多快,都是无效的;一个人如果偏离了目标,他的效率越高,在错误的路上反而走得更远,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因此想想手头的事情吧,我们是为了赶速度还是为了达成目标,是为了应付任务还是为了促成结果,按要求办事表面上我们是在正确的做事,但是并没有做正确的事,因为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我们要花时间主动积极地思考,而不只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去完成它。

  第一部分 第26节:这样工作才高效(8)

  工作的本质是达成阶段性目标,它最终的衡量标准是目标完成的程度。在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的最大秘诀就是,每一个麦肯锡人在开始工作前必须先确保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相比效率,他们更重视效能。换句话说,对工作价值的评估应该着眼于效能上,而非效率。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不做某一项工作

  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管理方法。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曾指出:“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是一条对所有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告诫,他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事)在哪里,最起码,先停下自己高效的无用功吧。

  对干扰说NO

  把自己的事不当事,而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让许多上班族深陷忙碌慌乱的泥沼。不管是面子问题,还是不擅于拒绝,这样做只会加剧自己的混乱。

  “小张,你帮我看看这个报表!”“小李,我的电脑启动不了,帮忙看看!”在办公事,经常有同事提出帮忙,本来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加以拒绝似乎总是不好意思。而外来电话的入侵更是无孔不入,邻居家的儿子刚参加工作请教如何编程序,朋友拜托买两张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门票,一个陌生的推销员滔滔不绝介绍新推出的一款产品……电话往往是干扰的重灾区,响起来不择时机,挂的时候总是万般艰难,对于那些好好先生来说对电话的那一头说“拜拜”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是一件极为不礼貌的做法,只能期期艾艾等对方说“再见”。商务电话应该简明扼要,交待自己要说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确认或澄清某件事实,三五分钟就可以结束了,至于抒情或者叨家常还是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表达比较合适。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艾伦?C?格林伯格在《贝尔斯登的兴衰》一书中讲到他每天在9点30分股市开盘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打出去十多通电话,而且他发现绝大多数电话在超过30秒后便会出现收获递减的现象。他的兴趣广泛,有太多事情要关注,所以他从来不给自己闲聊的时间

  第一部分 第27节:这样工作才高效(9)

  在拒绝无谓的应酬和闲聊方面,居里夫人的做法就显得过头了,不过正因为此才得以节省下很多的时间,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创造了科学界的神话。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结婚时,家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皮埃尔觉得家里椅子太少,建议再添几把椅子,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即使两把椅子也不是特意为客人准备的,他们刚好每人一把,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太长时间,她也无暇坐在舒服的椅子里高谈阔论。客人来访,要不客人站着,要不居里夫妇站着,总之有一方是要站着的,站着的人和坐着的人说话,双方都会不自在,说不了多久客人就会离开。居里夫人不想让客人坐下来长聊,也不愿花时间在繁琐的家务上。两把椅子为居里夫人减少了俗事的纷扰,她才得以全身心地工作,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这两把简陋的椅子为居里夫妇创造了不被干扰的环境,有人评价她“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网络化办公,让我们身处于随时而来的干扰中,像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等大众电脑普遍都会运行的程序,除非公司有明文规定不让使用。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工作时并非缺它不可,但上班时的惯例就是登陆后就挂在那里,时不时就会有网友突如其来的“好意”、“美意”,如最新打折的运动鞋、超低的团购价、朝韩对话出现新转机、超级搞笑的图片,以及他最近的苦恼和快乐等等潮水般袭来,这个时候你能无动于衷吗?能安坐如素吗?能置之不理吗?能视若无睹吗?一来一往,长篇对话就开始了,时间也就在这敲敲打打中悄然流逝。避免干扰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工作期间不登陆这些即时通讯软件。

  摆脱干扰,第一不要创造干扰产生的土壤,第二果断地对干扰说不。公司前台的玻璃门上张贴“拒绝推销”字样,开会时将手机通通关掉或者处于静音档,在会议室和重要客户会谈时提醒同事不要敲门,如无必要不登陆QQ或MSN等,忙碌的时候对非份内的请求说不。

  第一部分 第28节:这样工作才高效(10)

  除却外界的干扰,还有一种自我干扰,例如分心、情绪干扰或沉湎于不作为的状态,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我们对外来的干扰设置了各种屏障,如果自己不但不拒绝这些干扰,本身还在制造对工作的干扰,这就要严重得多,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一些强制性手段。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看到许多部门经理整天坐在办公室,抽烟和闲聊,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着正常的工作秩序,而公司正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他想出了一个奇招,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斜靠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画脚,不得不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基层,开展走动式管理,并且现场解决问题,使得官僚主义作风得到有效的制止。办公室推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也能将干扰拒之门外。

  一时一事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拿起一份文件,当对具体的处理措施不是很确定时,思绪不由自主地落到另一桩事件上,大脑也随之开了小差。不管第一件事情多么棘手、让你有多厌恶,或者第二项工作你觉得更有把握、更具吸引力,注意力转移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你把手头的工作扔到一边,继而开始一项更简单、更重要或者更有趣的事情,那么前项工作就积压在你的办公桌上。它不会无缘无故消失,也不会自动解决掉,终究你还得处理它。如果这个时间段你的规划就是处理这项工作,除非找到解决的方法,否则不要扔到一边。

  很多人说这项工作太麻烦了,我解决不了,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对于某项不能立刻解决的工作,我们必须想出处理它的方式,如果自己一个人无法解决,就开动脑筋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或者把该项工作移交给他人,总之不能原封不动地让它躺在老地方。

  大多数人都有良好的愿望,希望能够尽力搞定所有的工作,但是有些工作会超出自己的能力和控制范围,对于这种情况,要确保自己不会毫无作为,而将目光转移到下一项工作中,这样的思维模式也将重复到接下来的每一项工作中,致使当天陷于效率的失控状态。

  一时一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非常有用,能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当重要任务分配下来时还可以激发能量、激情和灵感,相反如果这件事情被忽略掉或者暂时搁置一旁,只会让我们压力重重,激情和灵感尽失。训练自己集中精力处理一项工作,直到完成或找到解决的方式为止,这将有助于增加信心,同时避免了拖延的毛病,这种对自我控制的成就感会延伸到当天的每个时刻。

  第一部分 第29节:这样工作才高效(11)

  每天将类似的工作集中在一起处理,譬如要打十多个电话、回复多个人的邮件、找不同的人谈话、安排供应商见面等,基本上运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约80%的时间。当处理完一件事情后,在回顾这个过程时你都会有所思考,并且采取一些改善的措施,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表现更加出色。

  记住,永远不要在同一时间内做两件事,也别期望两件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譬如一边写方案一边听音乐,一边打电话一边做报表,我敢说要不两样事情都做不好,要不其中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

  记得高中时,我的同桌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女生,常常蹦出各种奇妙的点子。一天上课时,我们决定做一个一心二用的实验。她让我端坐在课椅上,双手手掌向下平放在于两膝上,右手上下拍打大腿,左手则前后移动,可是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同一时间里做这两个不同的动作。即便时刻提醒自己,右手应该是上下拍打,左手应该前后移动,但一秒钟后双手就不由自主地做的是同样的动作,我们还实验过其他事情,譬如边看小说边听老师讲课,测试自己能否听清讲课内容,同时还能记住小说的情节,结果就像你猜想的那样,这个实验失败了,而且老师没收了我们的小说。在电视中我们也看过样的情节,女主人在厨房做饭,门铃突然响了,于是她到前厅开门,接着和来客讲话,这时候厨房里飘出一股焦糊味,一心二用最好的结果是办砸一件事,办成一件事,但最坏的结果发生的机率更高,就是两者都办砸。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一时一事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分解整块的时间,从而保障了时间的整体运用。另外固定时间做某一事情也是不错的方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比尔盖茨就定期找机会静修一周,起初是为了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陪伴祖母一周,同时读读书,构想一下微软的发展战略。他特意选定在太平洋西北沿岸临水的普通小木屋,身处于一片浓密的雪松林中,四周宁静优雅,室内井然有序,一间不大的卧室供盖茨起居之用,这一周里他闭门谢客,不论是家人还是微软同事概莫能入,只有一个门房每天给他送两次饭。在这七天里他远离尘嚣,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而决不做其他别的事情。

  第一部分 第30节:这样工作才高效(12)

  一时一事的核心在于杜绝其他事情插进来的可能性,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让工作状态处于最为喷发的心静如水状态。

  逆向甘特表

  一项工作如果没有期限,它永远没有完成的那一天。同样地,一项工作如果没有乐趣,或者我们以为它剥夺了我们的乐趣,它也永远没有开始的那一天。如何在任务期限内创造一些乐趣,那我们的事情就能有始有终,逆向工甘特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亨利?劳伦斯?甘特,发明了一种衡量实际与预期生产记录之间关系的图表,被称为甘特表,它是一种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要安排的活动,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许多大型项目管理都用到这一图表,也是用于自我的管理和监督。不过它最大的毛病在于当人们看到这张图时,只会感到时间的紧张和压迫。在期限内完成工作,同时享受到这个过程,这是再美妙的一件事情。甘特表只注重工作工作完成情况,人们只有在按照计划完成工作后才能去享受美妙的休闲时光,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完成工作并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方向,无忧无虑地享受过程才是最高准则。那我们不妨逆向思考,如果这张表标注的是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工作只是穿插其中,正所谓过程是快乐的,那么结果也是快乐的,听起来工作如期完成这个结果反而是副产品了,这会不会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呢?拿写书为例,整个写作将在一个月内完成。

  写作计划甘特表

  方案启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修改润色

  终稿审核

  3/1 3/3 3/7 3/10 3/13 3/16 3/19 3/22 3/25 3/28 3/31

  第一部分 第31节:这样工作才高效(13)

  这个表可以帮助我们每天检视自己的工作完成如何,而且还可以在计划完成的基础上加入实际完成量,表示计划完成工作量,表示实际完成工作量,这个表格督促和检查实际完成的情况。

  工作总量表制定出来了,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望而生畏呢?逆向表格这时候也要出炉了,按照习惯每天工作八个小时这些任务才能如期完成,不过制定逆向表格后,一天工作五个小时就能依计划行事,看起来似乎不错,那开动我们的逆向思维吧。

  制定逆向思维表有几个原则,第一首先列入的不是工作时间,而是尽量可能列入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这也是逆向思维表最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事情包括:

  1. 日常性事务,如吃饭、睡觉、通勤、打扫卫生等。

  2. 常规性事务,上课、购物、健身、看医生等

  3. 社会交际,约会、聚餐、参加沙龙等

  4. 自由活动,逛街、看电影、散步、喝茶等

  这样列出来后,有助于满足生活和娱乐全部需要,我们才不会担心和焦虑工作剥夺了我们的乐趣,先让后勤有了保障后,前方冲锋陷阵才不会有后顾之忧,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那么工作也就能得心应手了。事实上很多抱怨时间不够用的人,最大的弊病在于他们总是先着眼于工作,其次才是生活,实际上生活才是时间安排的核心部分。

  接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将工作穿插在其中,对于那些自由职业者或者时间可以弹性安排的人来说,工作时间变得随心所欲,但又同时不至于玩得忘乎所以。上班族还是得遵守公司上下班时间,因此在插入工作时相对灵活度小了很多。不过不管怎样安排生活和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到乐子,这样的方式有点类似于在观看电影时插播几条广告,广告虽然令人生厌,但如果影片让人很愉悦,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还是会忽略过去的。

  现在开始投入高效的工作中去吧,我们不再担心悬而未解的生活琐事,而且刚刚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这个时候一定要让自己不间断工作30分钟,这样才能列入到逆向工作表中,如果工作不到30分钟就不要列入,这也是为了让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可以全神贯注于当前的工作中,比起之前在办公桌前坐不到10分钟,就开始插科打挥,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30分钟将比以前的60分钟取得的进展还要多。工作不一定要按照4个小时不间断的标准进行,而是以30分钟高度集中的有效时间来开展。碰到任何难题时也不能放弃这一原则,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五分钟,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还可以慢慢规避以前碰到难题就趴下的不良习惯。

  第一部分 第32节:这样工作才高效(14)

  看看标准的逆向日程表吧。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7:30-8:15 起床、早餐 睡觉 睡觉

  8:15-9:00 看医生 通勤 看医生

  9:00-10:00 吃早餐 吃早餐

  10:00-11:00 超市大采购 打扫房间干家务

  11:00-12:00 处理私事

  12:00-13:00 午餐 和朋友午餐 午餐 同学聚餐 午餐

  13:00-14:00 午休 午休 银行还款 午休 睡午觉

  14:00-15:00 KTV唱歌

  15:00-16:00 打网球

  16:00-17:00 处理私事

  17:00-18:00 制定周计划 通勤 做饭、吃饭 处理杂项

  18:00-19:00 到机场接机 晚饭

  19:00-20:00 运动健身洗澡 运动健身洗澡 运动健身洗澡 晚餐

  20:00-21:00 喝茶 阅读 听音乐

  21:00-22:00 看电视

  22:00-23:00

  23:00-00:00 睡觉 睡觉

  00:00-7:30 睡觉

  接下来,把一周实际的工作时间填入到表格中去,这个时候你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实际上我们的工作时间并不是40个小时(按8小时X5天)计算。逆向工作表保证我们高效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天下来也不过5个小时,而且还是轻轻松松的。把这些非工作时间记录下来,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在工作所花的时间并不多,这样就彻底打消了自己是工作奴隶的错觉。一周里也许有临时约会或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可以做灵活的调整,关键是你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进行取舍和重新分配的。

  这两张表格兼顾起来使用,一方面使生活各项事物得以妥善安排,另一方面又可以按既定日程高效率的工作,有效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用对时间,做职场轻松人  职场  职场词条  轻松  轻松词条  时间  时间词条  
效率

 高效管理的六条法则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做好时间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不仅意味着提高内部经济利益,而且能加强企业外部竞争实力。实践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