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每个人都喜欢被认同,
尤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交谈沟通,但有的人就喜欢批判他人的观点,其实每个人看待同一件事物,由于立场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所以观点也是各有不同,很难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但有的人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模式,来甄别是非的价值观或方法论,把自己的观点喜欢强加于别人身上,因为你的判断不能代表别人,更不能代表真理,即便你是对的,那别人也有错的权利,你也无权批判他人。
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与人交流,这是产生尊重的基础,尊重也是相互的,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第二点:谈话尽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
在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会比使用否定性的词语效果更好。因为使用否定词语会让人产生一种命令或批评的感觉,没有谁喜欢被他人命令或批评,相信你也不希望对方用这种口吻和自己说话吧,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很重要。
第三点:换一个角度表达更易接受
其实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效果就会不同,同样的一种观点就会有多种表达的方法。例如:我们要说的意思是一个女士很胖。一种说的方式:“你真的很胖,需要减肥”;二种说的方式:“你从前一定是个很苗条的人”。三种说的方式:你这么丰满真富态,一看就是富贵相。三种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会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第四点:运用好你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各个部位,文字、语调、肢体动作构成了人交流的一个表达系统,只有各个部分完美的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所谓的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你的所有外在表情动作,在不经意间,早就把你出卖了。
第五点: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语言能给人以歧视、不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削弱人的积极性,有时还会让人反感,产生这样的感觉,自然会对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例如:自己在床上口渴了,想让老公倒杯水去,老公我渴了,你给我接杯水去,如果换成是,老公我渴了,可以去帮我接杯水吗?用商量的口吻是不是效果更佳呢。
第六点:以偏概全式说话,就事论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时候人们说话时,就会把意思扩大化、深层化。
如,孩子在倒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长有时就会说:“你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想一想,就打碎一个杯子,就把人定性为败家子,换一种说法:“没关系以后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说明你在成长,我们很高兴。”切记,从观念上不要给任何人下结论;从语言上不要给任何人下定论。事情是变化的,人也是在变化,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积极的因素,就事论事,决不概全。
第七点:情绪不稳定那就少说话,人在情绪不稳或激动、愤怒时,智力是相当低的,人在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时,智力也只有几岁。
在情绪不稳定时,常常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话也讲不明,更不能做决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谎言。生活、工作中,一句反目成仇,甚至闹出命案的例子举不胜举。
第八点:幽默的话语也要分时说,有人很幽默,给人添加了不少交流的欢乐,但幽默要分时分地使用,切不可不分时间、地点随意幽上一默。
第九点:爱是一股无穷的力量,说话时以爱为根基,从关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人产生力量。
我们常常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一怒之下,把孩子暴打一顿,还会美其名曰:“我不是为你好吗!”,你能肯定你的孩子会把你的行为理解成为他好吗?部属有了问题,领导会猛批一顿,并会最后补上一句:“这是为了让你记住,也是为你好!”你的员工怎么理解,谁都说不准。
第十点:能让出成绩也是一种艺术,谁也不会喜欢一个抢功的人,人们往往更希望得到鼓励,让出成绩也是鼓励,这主要是指智慧上的成绩。
如,我们在探讨某某难题的解决方案时,有时是在自己的提示下,别人想到了办法,这时就需要说:“你这个方法很有创意,可以一试。”而不是说:“我想法启发了你”。说话能让人喜欢,不只是一个表达技巧的问题,还而要我们养成学习、观察的好习惯,不断的约束与修炼自己,要常反思,悟出来的才真正成为自己的。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培养好自己的语言能力,人生道路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