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开口问。当我们第一次或者走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将要面对的是,接触新的朋友或者同事,领导等。在这时,我们就应该要懂得不能冒冒失失,想当然地去称呼对方。那就的要客气的去问对方,先生/女士,我是新来的,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注意表情、语气。准确称呼他人,要根据对方的职位,工作单位性质、年龄、性别等把握好分寸,感情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称呼任何人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语气,要让在场的人感觉你是个既热情大方,又不卑不坑。
符合礼仪习惯。如同在同一场合有很多人,就应按一定的顺序来打招呼。如群体当中有长辈、年轻人或异性,大招呼的顺序应是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陌生人后熟人为易。称呼是否得体,能反映一个人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交能力等。如果称呼他人的顺序混乱,老者会不满,被称呼的人也会陷入尴尬的场面。
2:人际交往中的称呼礼仪
1 普通男女的称呼
一般情况下,对男子不管其婚否都称为“先生”(Mister);对于女士,已婚的称为“夫人”(Mistress),未婚的称“小姐”(Miss);婚姻状况不明的,也可称为“Miss”。在外事交往中,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也可将其称为“女士”(Madam)。
2 官方人士的称呼
对高级官员,称为“阁下”,也可称职衔或“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为“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对其他官员,可称职衔或“先生”、“女士”等。
3 皇家贵族的称呼
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称“先生”。
4 技术人员的称呼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职称、学位的人士,可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3:人际交往中称呼的禁忌有哪些
1 人际交往中避免初次见面读错对方的姓名:中国姓氏很多,有许多姓氏不常用,造成读音错误,给被称呼的人带来不愉快,比如姓氏里比较容易读错的“查”、“翟”、“盖”等,因此,在没把握的情况下,要不耻下问,避免念错造成大家的尴尬,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2 人际交往中避免过时的称呼:在六七十年代,我们在外面经常称呼对方为“同志”,在古代当官的称呼为“大人”或“老爷”,这些称呼已经时过境迁,如果现在再用这些称呼,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了。
3 人际交往中要考虑称呼的地域性差别:在南方喜欢称陌生人为“老板”,如果在北京再这样称呼,就有些不合时宜了,让人觉得怪怪的,而北方人喜欢称陌生人为“师傅”,同样不太适合在南方。所以,要考虑称呼的地域特点。
4 人际交往中不同行业称呼各有特点,称呼不能通用:在学校学生互称为“同学”,军人喜欢称“战友”,公司内互称为“同事”等等,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但是行业之间是不能跨界称呼的,如把公司同事称呼为“同学”,不但没有尊敬同事,还会有贬低同事的嫌疑,是很不恰当的称呼。
4: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做到称呼得体
1 对不同职业的人要有不同的称呼
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不太妥当,让人听着不舒服。对农民,应称“老乡”、“大叔”、“大婶”等比较恰当;对外企的经理、外商应称“先生”、“女士”、“小组”等;对国家公职人员、解放军和民警,应该称“同志”。
2 对领导的称呼要区别不同的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对领导可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的,因为这样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领导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赵局长”、“孙厂长”、“李经理”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并维护领导的权威性,尤其在商务礼仪中是必需的。
3 称呼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
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
所以,要想顺利与人展开交流,赢得对方的好感,首先要从得体的称呼入手,只要在称呼他人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分清交谈场合和主次关系,称呼得体不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