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无论大小生疏,都有话题在里面。有人说南北方饭局上谈论的话题不一,虽没有确切数据但也并非臆断空想。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饭局这件事大有学问。
吃在中国是一件神圣的大事,而吃饭的办法,也被大家推崇备至。有饭无局,中国人便觉得寡淡无味。
所谓“局”,肯定不是对饭,而是对人。
不是吃货,才能入局
没有比刘邦情商更高的人了,不带一礼一物,“闯入”当地的名流饭局还能应对自如,临了捎带着还拐走了人家女儿,这顿饭吃的值。饭食好坏本来就是其次,能精准拿捏住在场各位的性情和彼时的状态,这才是他深藏不露的手段。人刘邦根本就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来“吃人”和“入局”的。
至于他其后和项羽共同演绎的鸿门宴,更是成为后世饭局向其看齐的经典“饭例”。刘邦的胆识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并没有被项羽为其准备的酒菜所遮蔽,相反在筹光交错中间的刘邦,似乎更能看清这场饭食背后的实质是什么。所幸刘邦不是什么吃货,没有被美食引诱,中途趁着放茅的当口,单骑奔逃。虽透着狼狈,却仍不失英勇。
两次入饭局,前者是闯,后次是逃。饭再好都是借口,“谋人”才是重点。不管是谋人还是被别人谋,刘邦都是坐主位的那个,作为每一场的局中之主,虽然忽悠到了女人也保住了性命,可他最大的呐喊是:“你们倒是让我先吃饱啊!”
放心,后世会有吃货们替刘邦完成心愿的。这不到了宋朝,赵匡胤也组织了一场盛大的饭局。推杯换盏之间,皇帝手下几个最有实力的军头,心甘情愿就把军马交出来了。手握重兵,分分钟能让赵匡胤变为光杆皇帝,然而一顿酒饭就让他们交了械,要不怎么说,比天再大的事情,只要放入中国式的饭局里,都能烟消云散呢。不过要我说啊,赵手下的那些军头们个个都是吃货,输了饭局,被赵轻易引入了“整治局”。
局放在心头,就能吃住对方;被酒菜迷了心智,只能被别人做的局圈住。这一点,倒是跟民间演绎的朱元璋火烧轻功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不过像朱元璋这样以穷和尚身份拉杆子起队伍的人,功成之后手底下有土豪暴富心态的人不在少数。这几位在朱元璋组织的饭局中只顾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根本没想到会吃着酒丢了命。
你饿,他比你更饿
送命的饭局虽然绝迹了,但酒菜辉映之间的厚黑规矩,却随着饭菜一道越来越精致。现今时代生活在大都市里,谁没有参加过三两个饭局呢?
酒要好,菜要精妙,大或小的包间里,围坐一圈就自成一局。举杯、落筷、出言,甚至于细微的眼神和轻微的肢体动作,都有局规。你不小心了,就会出现一连串的意想不到。命倒不至于丢掉,但保不齐一顿酒饭后,工作就不见了,至交变生分了,甚或于老婆恋人也跑了。一顿饭吃成一场事故,这在中国不叫事儿。因此,饭局是谓“应酬”。
什么叫应酬?不是为吃,是为和一起吃的人互动。吃永远是饭局的外包装,不吃才是饭局的内在和精髓。可是这样一来,我饿啊……
你饿?坐对面不认识的那位,或许比你更饿。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在拓展关系型的饭局中,“夹生”甚至于“全生”的面孔那是常态。借助于一桌饭菜的穿针引线,把想认识的人或者想要办的事穿插于其中。若你是今晚的主角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你只是陪衬的那位,只要不说错话,你是无足轻重的。
要不郑振铎曾说:“有多少次,我是饿着肚子从晚餐席上跑开了。”从生到熟的转变,得有一个过程不是。虽然不少人对大饭局不屑,可没有在大局面里拓展和建立起来的初级关系,又怎么能发展到最后的熟人小饭局呢?从大到小,从生到熟,是从拓展再到维护的过程。
吃乃至味,局是人做
小饭局肯定要随意和熟络很多。脸红脖子粗之后,即便舌头僵直了也会说些见不得光和上不了台面的话。不用担心这些流传出去,也不用担心席间因为说了什么出格的话而闹翻,毕竟小饭局的相互之间不带利益诉求。可惜啊,能把饭局关系维护这么久远的,在茫茫人海中并不多见,知音难觅,尤其三个以上促成一局的知音更是难寻。更何况饭局的初衷本就为所“求”,已无求,又何必煞费苦心去做局?
除非……几个吃货聚集到了一起。
抢着入局的,永远是不喑世事和初出茅庐者,他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互动进入圈子,若万幸碰对了老司机,没准眼前的局面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似得连锁效应。至于一个人要在局中兜转多久,那就看他的造化和心性了。有些人终其一生在局中奔波,却依旧没能得到己所求;而有的人刚入局便能掌控局面,以至于进出局随心自然。看来,什么时候入局、入了什么样的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出局。
老死局中不是本事,不用通过局面得所求才是。一个熟络的小饭局应该回归本质,“饭”在前,有什么比吃更重要呢?三两好友相聚,美食美酒。毕竟,吃乃至味,局是人做。
相比于几人的饭局,一个人的独酌往往被世人轻慢,甚至于被解析为借酒浇愁。这样的解析也不为过,毕竟饭局是为了互动,而一个人的酒饭,无论如何也互动不起来。当一个人独酌的时候,要么是看不开,要么是看开了。这里没有互动,没有纷争,没有恭维,只有食物。不用做局,只需吃饭。
饭局无论大小生疏,都有话题在里面。有人说南北方饭局上谈论的话题不一,虽没有确切数据但也并非臆断空想。
可惜啊很多人一旦入局,那张嘴就变成了永远扎不牢的棉裤腰,总是松嘴要往那个话题上出溜。因此有人说北京的大小饭局,话题一直以来是忧国忧民的,那真不是空穴来风。先不说不少饭局参加者从事的职业都跟政治文化息息相关,这些人出于职业病也会不自觉地谈论它。再者,即便是贩夫走卒们组织的草根饭局,身边整日里接触和远远瞅见的也都是非富即贵的大人物,多少有点熟悉了。
离首都越远的地方,饭局话题的可拓展空间也会越大。而且,一片区域里的主流事物是什么,人们就会谈论什么。像以金融业为主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家伙儿相聚吃饭,不谈谈股票不说说投资理财,你好意思说自己是生意人?
其实无论南北东西,饭局话题是什么,最明智的参考应该是参与饭局的人是何种职业。当然了,不管是谈风云还是谈风月,酒话若当了真,无论如何都会有不正式之感。可惜,在中国偏偏就是,越重要的话题,越要轻描淡写的在饭局中扯出来。想想,还真是无可奈何。这真是:
筹光交错笑吟吟,菜过五味酒三巡,桌面和谐桌下斗,宛如回归原始林,小道消息满天飞,厚黑风月如贯虹,一如饭局深似海,从此吃货是路人。
郑振铎说参加生分的饭局,面对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却没有口味,只能躲回家一个人喝粥吃萝卜干才心安。要我说何必呢?局若不是自己做的,作为陪衬就该这样:
“兄弟,麻烦你把那盘糖醋带鱼给我往这儿挪挪,我手短够不着。”而且,喷着酒气的嘴,说出的话要有底气,最好是满席的人都能听见并侧目。
当然这样,下次估计就没人敢请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