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相信这本书不少人都听说过,它的作者是被称为“成人教育之父”的美国著名演讲家、作家、公共演说与个性发展心理学领域先驱戴尔·卡耐基,和许多作家名人一样,戴尔·卡耐基也有着一系列从低到高、辗转反复的人生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阅读一下。
《人性的弱点》成书于1936年,是20世纪至今畅销不断的励志书,书中展示了无数个社会个体的亲身经历,用以论证书中的观点,旁征博引的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畅销了80余年的励志书,看看戴尔·卡耐基眼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不要批评,不要指责,不要抱怨
相信接触过熊孩子的朋友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触:孩子做错了事,大人越骂,孩子越来劲。
比如你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扔了一地的玩具,连只脚都放不下去,你气的大骂“告诉过你那么多次,东西放好,怎么就是不听!”。然而这不过又是在循环你生气—责备孩子—孩子哭闹—你更生气的这个过程而已,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助益。
不止小孩,成年人在面对他人责备、批评和抱怨的时候也会有相似的对抗、辩驳的反应,甚至会比小孩的反应更为激烈和持久。为什么会这样呢?戴尔·卡耐基在书中写道:人并非理性动物,他们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傲慢与虚荣是他们的动力之源。
简单来说,批评、指责和抱怨会激起人的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他们要保护自己的情感和自尊,即便是错了,也不会平和的接受他人的批评、指责和抱怨。相反的,如果对于犯错的人施以理解和宽容,多用正向激励,结果也许会大不一样。
比如上面小孩的例子,下次不妨试试这么说:天啊宝贝,你竟然找到了这个积木,爸爸/妈妈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呢,你真棒!宝贝,你怎么能干,那家里的玩具都归你管理好吗,我们一起把他们整理好,这样以后就不会找不见了。
总之,正如书中所说:批评、指责和抱怨是蠢材与生俱来的“才能”,理解和宽容却是对人品和自律的极大考验。
人们要像保护自己的自尊一样保护他人的自尊,不要论断人,免得被人论断。
书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这样的:在一整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农妇回到家里,把一捆干草仍在家里老少爷们的饭桌上。男人们愤怒的质问她是不是疯了,她回答到“怎么了,这会儿你们知道抱怨了?我给你们做了20多年饭,半句回应都没听到过。我还以为吃饭吃草对你们来说都一样呢。”
虽然很粗浅,但是道理很深刻。现在有多少人已经对身边人尤其是家人的付出习以为常呢?又有多少人会在别人付出后真诚的感激和赞赏呢?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性中最深层的动力是“对重视的渴求”。
重视,不是说要多么隆重、告诉多少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句问候、一声赞美、一束花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你对他/她的重视。当人感受到被重视,自尊得到了滋养,情感变得充盈,还用担心他/她突然给你一拳吗。
真心的赞美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发现美好事物、欣赏它)。
激发他人的需求
书中说,正常人大都只在乎自己的欲望,其他人对于你的欲求毫无兴趣。要想说服别人,可以先找出他们想要什么,激起他们的兴趣,教他们如何获得,拐个弯来让他们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
比如你想邀一个人去市中心的商业街买衣服,不要直直的说“没人陪我去、我只有那天有空、我想去”之类的话。而是想一想,这一趟对于他而言有没有什么收获。如果他喜欢吃臭豆腐,你就可以说“听说那里开了一家臭豆腐,据说挺好吃的,我也想去那里逛逛,臭豆腐专家,要不要一起去品尝一下?”
这样,既兼顾了你们两人的立场,又不会显得你太生硬,虽然可能不是最佳方案,但是有很大改善。说服他人,前提是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激发他人的自主能动性,双赢。
不要试图将自己的意愿强压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