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一个人聪不聪明,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给他挖个坑,哦不,问个问题,比如大部分孩子都会遭遇的奇葩问题:
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如果是个耿直boy,实话实说喜欢爸爸或是妈妈的时候,那就真掉坑里了。
作为成年人,别高兴的太早,生活中这样的坑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女孩经常会问男孩: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你会发现,不管怎么回答都是错的。这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悖反问题,又或者叫两难问题。
一
100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家中设宴招待朋友。恰逢春节,宾朋满座,张之洞一时来了诗兴,说道:今日诸位前来,不妨以长江为题,吟诗如何?这长江宽七里三,浩瀚之极啊。
一般而言,张之洞这句话只是想开个头,烘托下气氛。却未曾想巡抚谭继洵多喝了两口,趁着酒劲就说道:张大人,此言差矣,这长江明明宽五里三,何来七里三啊?
这就是明显较真了,顿时让张之洞下不来台,于是心生一计,问坐在末位的江夏知县陈树屏说:陈知县,你辖江夏靠近长江,你倒是说说这长江到底是宽几里啊?
二
陈知县一听到这个问题,脑子“ 嗡”的一声大了。张之洞是总督,岂是自己这样小知县能得罪的?可再一看,巡抚谭继洵正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得罪了也没自己好果子吃。
到底咋整呢?
看官,如果你是陈知县,你会怎么办?一般遇到问题,咱们最容易把问题给对立了,主要思路变成了选择题:得罪A或B上。比如大部分人选择,谁官大听谁的。
如果这么想,那就实在太耿直了。这个两难问题的题眼是:如何让曾国藩和谭继洵有台阶下,在尽量不得罪人的前提下,化解两人的矛盾和自己的危机。
三
想不得罪人,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是因为我们实在太耿直了,喜欢实话实说。简单的是,只要打好太极,把力道给卸了,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只见陈树屏略微思考了一下说:回禀大人,卑职在江夏任职,对长江确有了解。两位大人说的都没错。
如果只是这么说,那功力也实在太假了。这时候就需要给人一个信服的理由了。陈树屏接着说:这长江之水,潮起潮落,变化莫测。潮起时,长江宽七里三。
张之洞听后,深表满意。
陈树屏说:这潮落后,江面自然也变化成了五里三。自此,谭继洵的面子也照顾到了。把话说了,两头还都不得罪。
后来陈树屏在日记中写道:事之艰,莫危乎两难,非圆融不能存身。世道的艰难,不在进,也不在退,而在于进退两难。
我们必须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看透矛盾的本质,尽量绕过陷阱。用圆融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是圆融的魔力。
四
不知从何时开始,现代人一听到圆融这个词,往往会义愤填膺,认为只有是坏人才会圆融。但实际上,圆融是我们的传统智慧结晶。甚至,我们的人生修行,从稚嫩到成熟,就是耿直到圆融的过程。
这跟鬼谷子有什么关系呢?作为战国时代的老滑头,鬼谷子其实早就跟我们道破了其中的奥妙: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啥意思呢,先圆后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说话一定要圆融。在情况明朗以后,就可以给出具体的方法。
或许有伙伴会问了,万一想不出方法咋整呢?鬼谷子说的本明确:圆!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没有圆融的通透叫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