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老家胡同口有位邻居,他为人和善,经常帮助邻里,口碑很不错。直到有一年他被公安带走,邻居们才知道,他是一个黑社会头目。
小孩子总要分出好人和坏蛋,长大后,见识了更多的人和事才明白:这个世界不仅有黑色和白色,还有介于黑与白之间的广阔地带,我们称之为“灰度”。
01:复杂的世界
从来不是只有黑和白那么简单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看到她的职场经历,我不禁为她以后的发展捏了一把汗。
读者小A28岁,去年入职一家公司做技术负责人,由于上了新项目,她所在的团队工作强度挺大。但是团队里有个员工,整天吊儿郎当,有时还完不成工作任务,这让她十分恼火。她想直接开除那个员工,有人告诉她,那个员工背景很深。
公司实行月度考评,小A就给那个员工打很低的分数,希望名正言顺地淘汰他。小A的理由很简单:胜任你就留下来,不胜任你就“滚蛋”。
入职的第三个月,分管领导找小A谈话:你们部门的那个XX,以前表现挺不错的,怎么这两个月绩效这么差?
小A耿直地回答:“他工作能力不行,态度不端正,不适合这份工作。”
分管领导告诉小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是员工能力不行,是你管理水平有限。”
小A为此和领导起了龃龉。从那之后,她觉得领导处处挤兑她。试用期还没过,她就辞职了。准确地说,是被挤兑出局了。
对此,小A嗤之以鼻,如此黑白不分的地方,不留也罢。
去年12月,小A找到了新工作,公司氛围不错,就是略显散漫。
小A发现,一些老员工不但不好管理,工作还总是慢半拍。年末,公司调整组织架构,小A把几个老员工的名字报了上去。
领导指着其中一位老员工的名字问小A:“他来公司十几年了,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辞退他,一时半刻找不到工作,他家里的生计恐怕难以为继。”
小A说:“对于他的生活,我表示关切和同情,但是组织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他的工作状态一直不尽如人意,将这样的员工裁掉应该是当前正确的决定。”
领导说:“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过阵子再回复你。”
在等待中,小A迎来了春节。之后,受疫情影响,公司延迟复工。
3月初,公司通知复工,小A满心欢喜。复工第二天,小A被HR请进了办公室:受疫情影响,您所负责的项目暂停……
屁股还没坐稳,小A又被“优化”出局了。
小A坚持把事情做好,但是接连两份工作,都没有通过试用期,疫情期间工作又不好找,她急得要命。问题出在哪里呢?
02:只看好坏
其实是偷懒的思维方式
任正非在一次名为“管理的灰度”的讲话中曾指出:“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领导人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在职场中,你的职位越高,责任越大,遇到的灰度问题就会越多。这些问题通常比较复杂,你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小A坚持把事情做好,反倒输了,原因就在于:她只把握了企业的“明规则”,而忽略了“潜规则”。
所谓“明规则”,就是摆在桌面上的规则。具体来说就是清晰的职位要求,比如绩效。
所谓“潜规则”,就是不明说但都要遵守的规则。具体来说就是模糊的组织要求。
“关系户”这种事,不是一家公司独有的,哪怕换个公司,可能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关系户对于公司的贡献不是绩效,而是他背后的资源。你看,这就是潜规则。
所以,对于关系户,有能力有意愿的多给予关注,没能力没意愿的,给他分配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愣头青,才紧盯着人家的绩效不放。
好的管理者不僵硬,他们会认真寻找一件事情背后的利益相关方,然后寻求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小A在第二家公司想“动”老员工,这家公司十年以上工龄的老员工比比皆是,她的这个念头显然与组织文化不符。
利益最大化只是结果,但在一些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还需要考虑到人性。
03:真正的成熟
就是不执着于简单的好坏
在职场,每个人都想要把事情做好,但这种“追求做好”往往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严格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而做出明智的决策,需要你打破常规,颠覆自己已有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优先追求的不应该是“做好”,而是存活。
就是要想办法活下来,站住脚,然后再考虑优化,做得更好。这里,我有4点建议:
1、把复杂的问题简化
职场中的决策往往比较复杂,所以第一步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几个选择题。
以我早年的职场经历为例。
我曾经在企业负责人力资源,有一年,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推荐一个人让我安排。我问副总的要求,他说:“你看着办吧!”
“看着办”,其实挺难办。我把可选的岗位列了一下:集团总部、某项目部、某分公司,然后分析各自的利弊,希望从这些选项中找到一个满意的岗位。
2、寻找关系的本质
一件事的处理,往往不是涉及到一个点上的事情,而是背后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如果走常规招聘流程,那位候选人可能在简历筛选这一关就被刷下来了,但是我得生存,我不能拒绝常务副总的安排。
所以,满意的岗位不一定是最好的岗位,而是关系背后的博弈。候选人硬件条件一般,经过调查,他的家族与副总也没有太深的利益瓜葛,只有早年的交情。
所以我把他安排到了条件比较艰苦、技能要求单一的西部项目部,让他接受实践的锤炼。
适当妥协,确保生存;坚持原则,确保决策质量。
3、找好自己的角色
人在不同的场景下,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根据场景及时切换自己的角色。
比如说,作为管理者,我们不仅是组织的战略伙伴,还是员工的激励者。
所以,在那位员工赴任前,我们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对话。倾听员工的心声,为员工答疑解惑,同时鼓励他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4、不能忽略人性
以裁员为例。在企业经营困难时,如果只看结果,那就直接将员工裁掉。如果考虑到人性,就会考虑其它降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或者即便裁员,也会给予员工较多的补偿,做好员工的情绪安抚,甚至有些公司还会为员工推荐工作。
你看,职场上的很多问题都是灰度问题。
我们唯“好坏”论,然而,好坏真的是事情的唯一判断标准吗?当然不是,就连好坏本身,都没有绝对的标准。
所以,我们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到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关系、考虑人性,不被非黑即白的单一价值观裹挟。
看一个人做对了什么,不要看他坚持了什么,而是看他背后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坚持把事情做好,你就输了。因为真正的成熟,从来不执着于简单的好坏。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外部评审团成员。17年职场历练,以温和、真诚、接纳的状态为广大来访者解决职业困惑,提升职场适应力,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