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项调查引发“怀才不遇”的讨论
加拿大德斯塔德公司,在全球32个国家做了一项“全球工作监察调查”的研究项目,并公布了调查结果,其中一项“是否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怀才不遇”的调查结论引发了不少国家的讨论。
在中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比例高达84%,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是土耳其和希腊,分别有78%和69%。
这份调查报告受访者的年龄在18—65岁之间,每周至少要工作24小时,每个国家的受访采样人数不少于400人。
对于13亿人口而言,这项“受访人数不少于400人”的调查能说明什么问题?有批评者指出,对于中国的调查取样太少,缺乏科学性,不足以下此结论。也许84%的结论数据不够科学,但是调查报告可以反映出社会确实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
笔者也是一个好事者,还为此收集了几种常见观点。
(1)这么多人觉得怀才不遇是因不满情绪的宣泄
第一种观点:资源分配不公造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金光表示,在社会快速发展中,社会发展提供的美好愿景对所有人都有吸引,但是社会能够提供给人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又是有限的,所以在某个时间段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发展的机遇。
“权利、金钱、关系在社会用人制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找关系、打招呼、递条子的这些行为在就业领域里屡见不鲜,阻碍了人才的上升通道,社会中“怀才不遇”的怨气也由此增多。”
愿景和现实之间,形成“欲望”与“可能”的差距,加上特殊时期的某些不公造成心理落差,这个落差越大,情绪就会越大。
(2)这是“错配郎”的闹剧
第二种观点:怀才不遇是用人评价体系还不够成熟,造成了供需双方的“盲婚错嫁”。
笔者相识多年的谭女士,从事人力资源行业十多年,对于近年来就业市场中的浮躁情绪感触颇深。
“以前求职应聘的淡旺季分割明显,现在几乎全年都是招聘和应聘的旺季,用人单位抱怨说找不到合适的人,多数人都眼高手低;求职者却抱怨说大材小用,找不到合适的平台。”
这种分歧来自于双方评价方式的不同,如果求职者以为自己的高学历就代表着自己是“大材”,那么因为高学历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大材小用”。
用人单位一开始以学历为评价方式,可是在实践中却屡屡遭遇高分低能的情况,造成学历贬值,滋生了一种“人才高消费”现象,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学历门槛,让“大学生竞聘掏粪工”、“硕士生争当清洁工”等新闻屡屡见报。
(3)事不关己的调侃论
第三种观点:世界上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只有没才的人
有部分人士,对此类问题并无切肤之痛,一副瞧热闹不嫌事大,提出“怀才不遇”本身就是伪命题。
“在工作上,要实干,要脚踏实地,任何工作都是“干出来”的。”
“怀才就像怀孕,久了就会被看出来,如果看不出来,那就说明没怀。”还有人抖着机灵地调侃着。
曾经就职于阿里巴巴,后来出来自己干,还出过不少书的自媒体大拿“鬼脚七”还写过文章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怀才不遇”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一定是你还不够努力。”
甚至还有人发出“怀才不遇是可耻”的论调,笔者不敢苟同。
02、“怀才不遇”一直存在,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和解决
从古至今,身怀大才而不遇良主的名人举不胜举。
东方朔:十三岁才开始读书,十五岁习剑;十六岁学《诗》、《书》;十九岁精通兵法。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自诩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沦为汉武帝的“滑稽之臣”。
唐代诗人张九龄身居宰相之职,居然也发出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他的五言古诗《感遇》一口气写了十二首,而且其中二首入选《唐诗三百首》,并被列为开篇之作。他的一生三起三落,终其一生都未能展现他的政治抱负,每次都是刚要有所作为,就要遭遇挫折。
屈原能做《九歌》、《离骚》而楚怀王不用,而且还被流放,郢都城破后抱石沉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是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年轻时遇到文帝喜欢老成持重的,不赏识他,年稍长而景帝又喜欢年轻的,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李广功勋卓著,却终其一生都难以封侯,遗憾离世。
韩愈、杜甫,辛弃疾,陆游,在这里就不一一细举了。
官至宰相的人都会感叹怀才不遇,那些才有小小成就的人就“大言不惭”地说“没有怀才不遇”的人?
我觉得有些人对于人的“才华”认知很狭隘。
人的才华有很多种,有些人很有才华,却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获取平台施展。你可以说他缺乏获取平台的技巧和能力,而不能说他没有“才华”。
一个人无论多大的才华,多么大的理想和报复,都需要一个平台去施展。
笔者今天想写这样的文章,就是希望那些有“内秀”的人,能够学会如何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从而获得施展的平台。
那什么是平台?
平台包含了:
自身的才华定位;
给你资源和机会的老板;
以及支持你、协同你的同事。
03、从三个方面着手摘掉“怀才不遇”的帽子
(1)第一方面,才华定位
01)没找准发挥自己优势的定位
从一个小案例谈起:
小志大学学的是车辆工程专业,一听这专业名称,读者朋友也一定和笔者当初看到他档案资料时所想的一样,这是一个什么专业?
其实像这种让人一看都分不清是干什么的专业在大学里比比皆是,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往往会遭遇尴尬处境:自己说不清楚自己能干啥,用人单位也不知道你能干啥。
迫于生计,小志就在一家XX摩托车配件厂找了份销售的工作,印证了江湖流传的定律:实在找不到工作了,就去做销售试试。
一开始还挺顺利,因为小志基于大学里学的专业优势,对于汽摩配件产品掌握的速度比其他人快多了,和客户的交流沟通中能讲得头头是道,他的上司和主管一度还以为招到一位人才,心里还想着怎么把他培养成销售精英。
可是没多久就发现很多问题,汽摩配件的销售属于大客户营销,而大客户营销的成败关键除了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客勤关系。
小志虽然沟通能力过关,可是发自内心地抗拒应酬,和客户的关系真可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从来不找他们联络感情。
三个月的试用期考核,他的各项评分都最低,看着和他同届进厂的同事都笑逐颜开地拿到正式合同,而他却面临着再就业了。
“小志,你收拾下东西去人事部把离职手续办了。”分管他的刘主管饱含遗憾地对他说道,原本他还很看好小志,没想到这孩子的个性很奇怪,明明沟通能力没有问题,却总是在应酬的场合沉默寡言。
小志神情有点恍惚,“下个月房租都要交不起了,昨天妈妈打电话还问我习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难道我真的是一个没用的人吗?这些年的学都白上了吗?”
心有不甘的小志手脚有点慌乱,平时一直用来画设计稿的记事本滑落地上摊开。
“咦,小志,你这画的什么?”刘主管看小志手里抱一堆东西,弯腰替他捡起记事本。
“平时没事画着玩,就是一些自己想的配件改进设计稿。”小志强颜说道。
刘主管进厂好多年了,对所有产品的规格性能熟悉无比,他原本只是随手翻看几眼,可是却看出点门道来。
“小志,我记得你专业是车辆工程,怎么也懂设计?”
“车辆工程学的是各种动力学的原理,也包含有设计这部分,我比较喜欢各种机械的设计,平时就爱专研这个。”
刘主管迟疑了一下,说道:“小志,你先回座位等一会儿,等下再去办手续。”说着就匆匆走了。
没多一会儿就见他兴冲冲回来,“小志,我给你问过了,制造部的设计科有在招最基层的设计助理,工资没有我们销售部的高,但是我觉得你或许可以去试试看,也许那个部门适合你。”
小志是幸运的,他果然通过了面试,顺利进入设计科,如鱼得水,逐渐地在这个领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他的幸运来自机缘巧合和得遇贵人相助,属于无意识地找到了自己合适的领域。
那读者朋友就要问了:难道我们也这样靠运气吗?
我们应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02)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清晰地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它是人在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
比如,有人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不喜欢站在聚光灯下,他却去做了需要抛头露面的公关,怎么可能会如鱼得水?
或者有人很擅长传业授道解惑,不喜欢天天坐在电脑前面对数据报表,却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会计,而不是培训和沟通方向的职位,他自然找不到工作的乐趣所在。
那我们要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呢?
职业定位的关键要素是:认清自我和选择行业。
① 认清自我
认清自我从四个方面思考:
我喜欢做什么?
我适合做什么
我擅长做什么?
我能够做什么?
A:我喜欢
喜欢做什么主要是受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价值观所决定。
兴趣爱好就是择己所爱。一般来说,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工作,工作本身才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才会变得妙趣横生。
可是职业在人们的心中也有高低贵贱之分,依据社会劳动分工不同,劳动强度和性质,以及其待遇酬劳的原因,再加上一些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就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
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
“人各有志”是非常个人的事情,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选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这里提醒读者朋友,把以下这几个关系,作为辅助性思考,捋清楚:
职业价值观与金钱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与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的排序与取舍的问题;
职业价值观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淡泊名利与追逐名利的关系。
B:我适合
所谓适不适合,是依据你的性格、智商、情商去自我衡量适合的领域。
性格
人的性格受星座、血型、性别、遗传、成长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想要改变需要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所以自己适合做什么,首先是受到性格特点的影响。
如上面“小志”的例子,他不喜欢应酬,却去干销售工作,这不仅不利于他工作的开展,同时也给他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智商
我们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商的差异,像笔者这种智商的人,无论多努力学习也成为不了科学家。我硬是要往那个方向发展,我想这辈子也难有成就,若是那样的话,那我的失败就一定不是“怀才不遇”,我的失败就确实是因为没有“才”。
情商
情商是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和智商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虽然如此,但是大多数人,各自成长的经历不同,在迈入职场的时候,已经有了现有的情商雏形,想要去根本改变,难度极其巨大。
虽然说人的情商会被职业环境所改变,但那都是经历了各种头破血流的教训后,还幸存下来的人。
若是一开始有得选的话,还是不要去挑战,选择符合自己情商特性的工作。
C:我擅长
所谓擅长,就是我的能力特点。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
搞外交工作,要具有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言表达、较强的记忆等能力;
从事管理工作,要具备一定的组织、交际、宣传说服等能力。
艺术工作者,需要具备无限的想象力,有极强的感受力,能够打破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等等。
总之,清楚自己所擅长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才能让自己如鱼得水,不辜负自身才华,避免“怀才不遇”。
D:我能够
所谓能够,就是评估自己在某个领域里的竞争优劣势。
在就业竞争中,大家必须善于从与竞争者的比较中来认清自己的所长和所短,亦即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择己所长、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具体的职业定位。
如:学历、专业资格认证优势?
性格和职业的契合度优劣势?
家庭背景,社会的人脉资源优劣势?如来自家庭或者朋友的人脉是否有利于其职业发展。
职业经历积累的经验等等。
② 行业选择
在进行职业定位时,不仅要了解当前的社会职业需求状况,还要善于预测职业随社会需要而变化的未来走向,以便能使自己的职业定位具有一定的远见。
行业发展生命周期: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增长期、平缓增长期、饱和期、下滑期。行业的发展都有其生命周期,你选择的行业处在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决定着你未来有多大的平台。
如果你进入的行业已经是饱和期了,那你为它耗费几年的青春,也只能换来夕阳西下的哀叹。
总之,如果连自己的职业定位都不清晰的职场人,最容易出现怀才不遇的境况。不过现在还来得及,依据笔者教的办法,系统梳理一遍,或许你能渐渐明晰。
笔者建议:不要浑浑噩噩,找准自己的优势定位,避免“怀才不遇”的哀叹。
(2)第二方面,如何获得上司或老板的支持
01)古为今用
古人比我们不幸,他们的就业市场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选择。我们这一家做不开心,可以拍屁股走人,把简历投向另外一家公司。
而古人没得选,就业市场被垄断了,“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无论是出相,还是入将,共同的BOSS只有一个,就是皇家。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无论你多大的才华,若不能够得到唯一的BOSS青睐,最终也只能化为一句“怀才不遇”的哀叹。
基于这么严峻的就业市场,所以古人在“如何获得上司或老板支持”的领域里,琢磨出许许多多的智慧。
我们“以古鉴今”,先从古代职场的小案例谈起,再归纳思考我们现在职场应该如何获得上司或老板的支持,避免自己成为可悲的“怀才不遇”的人。
① 得其情,乃制其术
《鬼谷子》在“内楗”篇里说:“得其情,乃制其术。”
鬼谷子说:“要掌握好君主的心意、决策等情况,从而推知对方的心意和主张,然后才能控制他的行动措施。”
为什么要提“鬼谷子”呢?因为等下要出场的这位男主角,是战国时期“怀才不遇后又屌丝逆袭”的代表性人物,他也是“鬼谷子”的弟子“苏秦”。
鬼谷子的学生苏秦从鬼谷子门下学成下山,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心里想着“我这么有才华,肯定要进最大的公司啊!”。
所以,他第一份的应聘简历就投给了当时的第一大公司——秦国。
秦国是当初最强大的国家,其他任何的国家都不能独挡秦国。苏秦认为自己深识秦王的心意,因为下山前他就对秦国的地势、国情、人口、实力都了解得很到位。
而且他还get到秦王内心最大的渴望“统一六国”,并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个实现这个宏图大愿的可行之策。
苏秦毕竟是名校毕业生,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面试的机会。
他拜见秦惠王时,自信满满地抛出他的“连横”之策可让秦统一六国的妙论,想要以此应聘宰相的岗位。
没想到秦惠王听完他的计策,起身就走,眼睛都不瞟他一下。也就是旁边的内侍礼貌性地说“请回去等通知。”,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其实苏秦没有揣摩到秦惠王心意的重点,“统一六国”是全天下都知道的意图,用不着他揣测。
秦惠王内心真正意图是想要快速地统一六国,而苏秦的“连横”之策是“长谋”,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统一六国”的宏图霸业,所以不合秦王的胃口。
就这样,名校毕业、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苏秦应聘失败了,而且这一待业就是好几年,真可谓“怀才不遇”。
但他没有气馁,在这几年间,他反复思考自己失败的缘由,重新开始苦读,有天终于领悟“得其情,乃制其术”的精髓,就转入燕国。
燕国这家公司没有秦国那么有规模和实力,可是没办法了,苦学多年,好不容易毕业下山找工作,辗转多年,总不能回家啃老吧。公司小点就小点吧,好歹是个单位。
苏秦在入燕之前,分析了燕国当前的处境后,敏锐捕捉到“抗秦”是他们首要目标,在面试的时候向燕王抛出了“合纵”抗秦之策,恰巧打在了燕王心坎上。
燕王原本为此愁得跟什么似的,一听苏秦“合纵”之策,立即就拿出总经理的劳动合同给苏秦签。苏秦这一发就不可收拾,齐、楚、魏、韩、赵的总经理职位都被苏秦一人独得,一个人领六个人的工资。
苏秦先“连横”后“合纵”,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他想要那份总经理的工作,就要揣摩董事长的心中所虑,然后拿出方案来说道:“你忧愁的问题,我能解决。”
苏秦从原来的“怀才不遇”,到最后成了战国时期的“打工皇帝”,就是深得他老师鬼谷子说的“得其情,乃制其术”的精髓。
古人特殊的就业环境下,想要获得平台施展才华,就要学会掌握好君主的心意,从而推知对方的意图和主张,然后才能控制他的行动措施。
那现代职场呢?
这古人的方法也太笼统了吧?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现代职场里,我们该如何获得上司或老板的支持。”
02)你在职场里的“倒行逆施”
什么是职场里的“倒行逆施”?
其实就是你能够对你的上司和老板施加多大的影响力。
在一贯思维里,上司和老板高高在上主导着一切,下属只是从属的存在。而越是从属地位的人,影响力越小,能够得到的施展平台的机会也就越小。
作为现代职场人,我们要转变思想,“倒行逆施”,变成一个可以对上司和老板施加影响的人。
有人在网上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你认为下属可以管理上司吗?
结果有16.84%的人选择“根本不可能”,有50.31%的人表示“资深员工才能做得到”,只有32.85%的人表示“我能做到”。
管理是条双行线,上司管理下属,下属同样也在对上司施加了影响,你的影响力大小,也反映出你这个平台里能获得的资源大小。
管理上司不是意味着你对上司指手画脚,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上司并不是去挑战他的权威,而是利用他的权威,去寻求更多的配合和资源。”
开始这部分之前先自己问自己以下几个小问题:
上司是否会经常主动询问你的观点和意见?
上司在你发表观点和意见时,是否表现出专注和认真?
上司是否常常接受你的观点?
你的业绩或工作成效是否得到他的肯定?
每一次的福利上司是否都会想到你?
在你面临其他同事的质疑或外界压力时,你的上司是否挺你?
上司是否认为你能够独当一面?
上司是否有跟你分享过他正在学习的课程或者给你推荐过书籍?
以上的问题,你的答案若是比较多的是不那么肯定或者否定的,那就说明你在上司那里的影响力比较弱。
那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自己在上司那里的影响力呢?
① 加强与上司的同质性
同质性就是“相同的爱好、兴趣、价值观、人生观”等。研究表明,人会对和自己相像的人产生偏向性,喜欢和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
② 了解上司的职业期待
无论是你上司也好,或者公司的老板,他们也像你一样,有着自己的工作期待和理想抱负。
就好像秦王想要快速统一六国,而六国希望可以抵御秦国,这种期待,当苏秦没有满足时,他就在秦国“怀才不遇”,得不到资源和平台。当苏秦到了其他列国时,满足了其他列国的期待,他就得到了想要的资源和平台,变身“打工皇帝”。
苏秦还是那个苏秦,可为什么一开始是落魄“怀才不遇”的苏秦,之后就变成志得意满身配六国相印的职场成功人士?不外乎是“了解了上司期待,然后满足了他。”
③ 了解上司或公司的中短期工作计划
从其中短期要实现的计划中,你可以看出你上司所在乎的“轻、重、缓、急”的事项,你以此把工作和问题分类,依据上司的工作计划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将自己的工作时间表按照轻重缓急和上司的计划对接。
④ 给上司安全感
有心理学家认为,从本质上说,安全感就是控制感。
对上司而言,安全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对工作全局的掌控感;
管理者地位不受挑战。
下属给上司安全感的最好做法是,让上司看到你在努力工作,并通过沟通让上司对你的工作进展心里有数。
比如在一些相处的机会中,利用“三段式”做工作汇报:
我现在正在干什么。
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这个事情对未来的价值有多大。
不仅让上司获悉你的工作成果及进展,而且还让他感觉你思路清晰,对整件事情很有掌控感,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
⑤ 了解上司,能投其所好
职场里有四种人:
第一,工作能力强,还懂得对领导投其所好
第二,工作能力强,不太会对领导投其所好
第三,工作能力一般,很会投其所好
第四,工作能力一般,也不会投其所好
读者朋友可以自己想想,自己可以做到哪一类的员工。
⑥ 善于向上司请教
善于向上司请教,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向上司请教。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什么事情都向上司请教的话,上司不但会觉得你是个笨蛋,而且还会让他极其厌烦。
而善于向上司请教,是不要事无巨细地请教,在请教之前做好详细的准备,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大多数地方都有一定的认知和把握,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思考,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请教你的上司,让他为你指点迷津。这样做的好处有几个方面:
第一,人都有虚荣心,希望经常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强,你的请教恰好满足了他指点江山的虚荣心。
第二,会让他觉得你这个下属工作非常用心,在请教的过程中拉近了你们彼此的距离。心理学家说过,当你指导过这个人后,内心不自觉地就会希望他把这件事情做成,这无形中就会让你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他的支持。
第三,通过请教,让上司传授和分享了他的工作智慧,有些经验和技巧也是上司花了无数时间和心血才得来的,你一下子就学到手。
小总结:其实如何获得上司的喜欢和支持,上面说了那么多,不外呼两件事情:
喜欢你这个人;
喜欢你做的事。
以上六点都以实现这两句话为终极目标,一个认同你为人、欣赏你做事的上司,怎么会不给你更多更大的平台呢?
(3)第三,如何获得同事的青睐
现代职场不讲究个人英雄主义,大多数时候我们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除了来自上司的支持外,同样重要的是来自我们身边的同事。
那我们如何才能得到同事的好感和认可呢?
研究沟通的专家John Neffinger与Matthew Kohut提供了一种答案,认为那些人之所以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是因为他们同时表现出力量(strength)与温暖(warmth)两类特质。
那么,“力量”与“温暖”分别是怎样的特质?我们又该如何同时表现出力量与温暖?
01) 职场里什么是力量?什么是温暖?
① 职场里的力量
力量包括了你的能力和意志力。
能力:指的是那些能帮助你完成目标的技能和竞争力,包括身体力量、专业技能、社交技巧等等。
意志力:指的是能帮助你去坚持追求目标的意愿,能敦促自己采取行动、去尽力追寻你的目标。
当我们和人接触时,表现出力量可以获得人们的尊敬。一个有能力的人才会得到来自同事的尊重和认同。
② 温暖在职场里的含义
职场的温暖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表达友好,意味着要多微笑或者显得好说话;
第二层:是要让别人相信,你和他们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欣赏同一种价值——人们会从这种相似性中感受到温暖。
简单地说,温暖是一种“归属感”和“被关爱感”的结合。
其中,归属感指的是“我与你是同一阵营”的感受。如果人们对你产生归属感,他们会相信你和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感、观点、价值观
02)提升在同事里的影响力,力量与温暖缺一不可
如图所示,这是力量和温暖给人观感图
对力量大但不温暖的人,我们会感到嫉妒;
对力量大也温暖的人,我们会感到钦佩;
对力量小且不温暖的人,我们会感到轻蔑;
而对力量小但温暖的人我们会感到怜爱。
如果你想要迅速而成功地影响他人,只表现出力量是不够的。如果只表现出力量,会让他人产生敌意,担忧我们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会心存戒备。
只有在表现出力量的同时又表现出温暖,才更容易让对方给予我们信任和支持,因为他人会意识到,支持我们就等于支持他们自己,我们的奋斗也正是在实现他们的目标
力量与温暖是不同的两个维度,它们是互补的,而非互斥的。一个人完全能做到既有力量又不显得冷酷。
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进行一些演讲时,会强调自己作为普通父亲、家人的一面。于是听众既会因为他的职位与能力而敬重他;又会因为和他有类似的感触而产生共鸣,更愿意支持他的想法。
03) 如何提升我们的力量和温暖
① 提升力量感
A:善于自我工作管理,从不拖延工作,永远在时限前完成工作;可靠感
B:要有时间观念,无论是上班时间、会议时间、与同事及客户约定的时间,不要因为自己不遵守而给别人造成困扰。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会让人没有信任感。
C:不要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性的人会给人造成警惕感。
D:不背后说人闲话,不要成为传播谣言的耳语中心。不信任感
E:注重穿着和仪态,合适仪表会增加好感。
F: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任何人在工作中都会犯错,当你犯了错,不要推诿,不要让别人背黑锅,要勇于承担,会让人觉得你可靠。
G:避免情绪化,处理事情“对事不对人”,有时候也不要害怕冲突,秉持你的公心和原则,偶尔的冲突只会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正直和阳光。原则感
H:善于沟通,学会“三点式”沟通,把复杂的事情简化为“重点、痛点、亮点”的条理清晰的三点式,提升职场的有效沟通。条理性
I:有团队精神,善于协作。有大局观,懂得配合别人,也要懂得协调他人,去主导推进事项的进程。协作性
J: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不仅要注重当前所需的技能的提升,还要未雨绸缪,基于自我的职业规划,提前掌握所需技能。专业性
K:能够分享工作成果,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了成果时,不要忘记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要懂得分配功劳。不自私
② 提升你的温暖感
A:保持自然的微笑。现代人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假笑或者媚笑就不要了,那种还不如不笑。心存善意,对人的微笑就会自然流露。若是真的没有笑的心情,也不要勉强,因为有时候真实的你,也能获得他人的好感。
B:有共情心,让对方感到你是真的能理解或体会他的感受,你和他站在一起。但共情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我能理解你”,而是要做到点出“对方此刻的情绪”和“为什么会导致这个情绪”。
C:要懂得表达尊重。职场里的尊重不是社交礼仪里的尊重,职场里最大的尊重是能理解他人的工作,对他人付出的努力保持一份敬意。这种尊重会让对方感觉你和他是同一个立场,迅速提升你们之间的温暖感。
D: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的人,会让人更加容易在心里归类为同一种人。
E:不要去扮演完美的自己,要懂得适当暴露无伤大雅的缺点。有缺点虽然会被人取笑,可是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小总结:其实如何获得同事的青睐,上面说了那么多,不外呼两件事情:
让同事喜欢和你相处;
喜欢和你共事。
笔者今天从“才华定位、如何获得上司或老板的支持、如何获得同事的青睐”三个方面的阐述,希望天下再无怀才不遇之人,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