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这段时间,大部分咨询者面临的一个共同困惑就是——
工作好几年了,最近压力特别大,不知道是不是该跳槽了?
我想知道这个职业到底适不适合我,要不要转行?
......
等到梳理完毕后我发现,80%以上的问题根源,其实都是出在“工资”上。
难怪有人说,职场中人,只要没有财富自由,一切怀疑人生的困扰归根结底都是,长期不加薪。
工资无法匹配能力,
是职场人面临的第一大无奈
33岁的吴婷(化名)最近好不苦恼。
这一切,要从多年前的那场跳槽说起。
事情是这样的。
十年前,吴婷毕业于国内某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刚毕业那会儿顺利应聘到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采购助理,她天生对数字敏感,对于任何价格都能做到过目不忘,因此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完全适应了这份工作。
在公司的第二年,吴婷陪同部门领导参加了广交会,她简直就是一台活电脑,谈及一件商品时,吴婷不仅能说出这件商品的大致价格范围,还能告诉领导刚才看的这些商家里,哪家的价格最贵,哪家的价格最便宜。
吴婷的这种天赋让领导赞叹不已,广交会回来之后,部门领导就安排吴婷做起了报价工作。
在负责报价的期间里,吴婷对于数据的敏感度再次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哪种材料的价格出现浮动了、公司每件产品的BOM里对于各种材料的成本范围大约是多少、哪些材料价格最近下跌到低点可以多采购些做合理储备、哪些材料价格奇高不适合目前采购可以先消化库存等等她都了如指掌,可以说,吴婷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报价员,而且还能帮助部门领导为公司制订详细的采购计划等。
五年后,吴婷成长为领导的得力干将,但无奈的是,领导正值盛年,大公司的人事体制向来坚固不催层级分明,吴婷升职加薪的希望渺茫。
她第一次动起了“跳槽”的念头。
跳槽,无疑是职场人重新进行“价值评估”、和市场接轨的常用手段。
为什么“中等收入”是个陷阱?
很快吴婷就了解到,以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去一家中小企业轻松拿上比现在高出一倍的工资不是问题。
在吴婷递交辞职报告的时候,主管很惋惜地说:“太可惜了,公司有计划上个新项目,正要组建新的部门,本来我们还打算年底提拔你做分管领导呢。”
吴婷微笑着说:“哦?那么工资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我们初步打算两部分,一是底薪,二是和项目挂钩的提成,如果项目能够运转的不错,到手的工资比你现在增加至少50%以上。”主管说。
吴婷在心底盘算了下,最终还是留了个潇洒的背影,头也不回地走了。
来到了第二家中小企业,收入翻了一番,但很快她就发现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劲。
首先,吴婷面对的工作不再是以数据为主了,而是要带几个职场新人。
但凡有过职场经历的人应该都知道,自己做和带人做,完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
如果把之前的吴婷比喻成一名“数据专业人员”,如今吴婷的定位则是一名“数据教练”。
在专业阶段,你需要解决的是某个具体业务问题的价值实现,发挥的是个人的专业天赋和能力,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而到了管理阶段,则需要带领团队实现价值最大化,发挥的是个人调动他人积极性、说服他人、协调整体和局部利益等能力,对于专业能力,并不要求“精益求精”。
何况只有分工明细的大公司才会对一个领域或专业有具体而细致的要求,专业人员才有可能得以施展才能;而在中小企业,一个人当两三个人用是很正常的,光有专业能力根本吃不开。
这就是潜藏着收入背后秘而不宣的第一条规则,那就是职场中,一个人的价值和专业度联系不大,而是和你解决的问题难度成正比。
其次,这家企业之所以愿意给吴婷双倍工资,有部分原因是源于吴婷之前的那家500强企业是它的大客户。
当时这家企业急切地想要加入500强企业的数据系统,而吴婷的资源和经验无疑是他们拿来就能用的,连打点关系请客吃饭的钱都可以省了。
这是潜藏在收入背后的第二条规则,那就是你以为你赚了,实际上你的资源和能力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开支,一旦这些资源和经验无法持续,这就是一份“一次性买断价”。
这就是吴婷后来的困局所在,如果离开了这家中小企业,她之前在500强的资源和经验就像打了水漂一样,再也帮不到她了。
最后,由于岗位性质的变化,吴婷陷入了去留两难的境地。
显然吴婷并不具备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但因为收入还不错,吴婷就这样一直耗着,舍不得离开,然而却很难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
这是潜藏在收入背后的第三条法则,叫做“彼得定律”——当工资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你一定会被提拔到无法胜任的岗位上。
由此可知,吴婷这次跳槽,表面上看收入翻了一倍,实际上,她被安排了更为复杂的工作,被买断了之前的资源和经验,同时又被提拔到了一个无法胜任的岗位上。
吴婷被卡在了不上不下的薪资里,想离开又舍不得,不离开又不甘心。
吴婷失去的,不仅是之前在500强企业的职业发展机会,还有在500强的资源和经验,至关重要的是,吴婷的职业发展一度陷入了僵局,她开始自我怀疑,甚至觉得快30岁的自己仿佛进入了“职业瓶颈期”?
当一个人开始把问题归结于“职业瓶颈”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深陷薪资陷阱,像是井底的那只青蛙,以为抬头看见的方寸天地就是全部的世界。
想要跳出薪资陷阱,
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1、跳出“专业陷阱”,敢于营销自己
何谓“专业陷阱”?
就是很多人脑海中认为的“一招吃遍天下”的技能或手艺。
事实上,你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很少有人是靠单纯的一门技能或手艺而获得成功的。
比如举世闻名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你怎么知道他的?
是因为之前吃过他的寿司吗?
恰恰不是。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吃不着他做的寿司,但之所以我们能肯定他就是寿司之神,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部获得多个奖项的纪录片《寿司之神》,他给我们说了一个好故事。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你可以不会做营销,但你要懂得营销;你越是专业,越需要懂得合作。
2、跳出“自我陷阱”,看见更多的人
职场无非由两种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事,二是人。
现在有两件事让你评估价值:一件事是一个人变牛让其他人无法望其项背,另外一件事是这个人带领一群人一起变牛去改变这个世界。
你觉得哪件事更有价值?
你的选择,就代表了财富的走向。
这是很多类似于文中吴婷这样的职场人面对的共同迷局,那就是对于很多业务精英们而言,让他们做一件事情毫无问题,可一旦涉及到和客户沟通、和上级汇报、和其他同事协调等事宜,频频智商下线,他们会有一种心态,那就是宁愿为一件事情死磕自己力求完美,也不愿意和他人打交道,他们会认为其他人素质不行,和他们进行解释沟通简直就是受罪。
事实上,这种人注定会被一种东西障碍住手脚,叫做“掌控感”。
人毕竟是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与观点,协调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其难度远远超过一个人单打独斗,然而问题在于,对组织而言,显然能够协调其他人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比个人单打独斗要有价值的多。
而这种能力,就是“管理者潜质”。
在学生时代,我们的应试教育用分数作为衡量每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志,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你我,会误把优秀等同于个人突出的成绩,忽视了团队合作、管理能努力等其他因素,这就导致很多人到了职场环境中一时调整不过来,会排斥甚至抗拒人际交往及沟通,他们对如何在自己的个性和他人的个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显得无计可施。
要知道,比起做事,职场的本质更倾向于解决人的问题。
只有了解到上司的具体要求、只要明确知道客户没有说出口的需求、只有清楚其他同事的真实顾虑和诉求,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变得清晰而明确,才会让后续的实施工作变得畅通无阻,而不至于做一堆无效的努力。
3、跳出“角色陷阱”,多方面打造自己
例如在传统的财务领域里,拿高薪的以两类人居多,一是类似于中华会计网校的名师们,走的是“专业道路”;二是潜伏在各公司里的财务大神们,他们解决的是事关到公司发展方向及前景问题,解决的是公司未来往哪里走的问题。
第二条路就是所谓的“高管”方向,很多人在这一点没有理解问题,而第一条“专业道路”特别容易被人误解。
事实上,第一条路也就是“专业道路”中,专业只是必备知识和能力,但如何变得“广为人知”才是比专业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
想要“广为人知”,你需要结合你的特长,找到需要你的人群,寻求资源、平台和方式,最终进行价值变现。
像中华会计网校的一些老师,有的本身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始人,除去本专业业务能力之外,他们在开拓业务、谈判沟通、自我宣传等方面也深谙其道,因此才能有机会和网校进行合作,这才是专业道路中真正的奥秘所在。
也就意味着那些厉害的专业人士,他们的价值和影响力是成正比的,金钱才不会管你自己有多牛,它更会看你做了什么、又对哪些人产生了影响。
如果仅仅闭门造车、拒绝和这个世界链接,注定死路一条。
因此,对于文中的吴婷而言,如果她后期想要在职场中获得质的提升与发展,可以立志成为“在数据分析领域最会管人的”、“在管理领域最懂数据分析的”,而不是完全将人和事割裂开来。
永远对安稳保持警觉
这是最后我特别想补充的一点。
不论职业或者生活中,之所以会有陷阱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适应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会导致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论处于多么恶劣凶险的境地,一旦人们开始自我麻醉,就会对很多问题视而不见,并天真地以为,这就是常态。
“其实我还没有那么糟糕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反正大家都差不多。”
想想看,你是否经常这样暗示自己?
而陷阱的最大危险就在于,等你开始习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警觉和斗志,等有一天大祸临头时,却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挣扎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