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
越变越好
镜子物语:无论别人说什么,那个不被触怒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说我们应该怎样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文章反响不错,成了爆文,但我注意到有一些读者发表了类似的留言:
“我们老板也会问大家意见,但如果有人想发言,他就眉头一皱……”
“你真提意见试试?老板会说,就你事儿多。”
“我就是因为提意见得罪了上司,结果处处被针对……”
虽然这些留言的内容并不在这篇文章所指的场景范围内,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引起了我的反思,那就是:不光是老板,我们每个人对于来自别人的“不同意见”,真的都很不待见。
想想看,当老板指出你工作完成得不好,即使你嘴上不敢说,内心是不是马上在为自己辩解、开脱?当伴侣指出你身上的一些缺点,你是不是马上大声否认,并反咬对方的错?包括我也一样,当一篇文章收到读者的负面评价,或遭遇“喷子”,我的第一反应也不可能是开心的。
人们常常自认为自己是谦虚的、开明的,却不知道,这种拒绝接受不同意见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
专家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战逃反应”,就是一遇到攻击或威胁,大脑会瞬间产生“攻击”或是“逃跑”两种本能反应,而不会进行任何理性思考。他人的否定、批评,也会被我们的大脑解读为一种攻击,因而引发同样的反应——要么直接怼回去,要么逃避问题。
但否定意见并非猛虎,这种本能的防卫过度,有害无益。事实上,这些意见可以作为我们促进自身进步的“肥料”,学会冷静、睿智地面对逆耳之言,正是提升我们人生层次的一项重要修炼。
可是如何做到呢?日本学者狩野未希研究指出:只要我们在面对反驳、回应反驳和发表自己见解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实现。
1:
“你的想法不怎么样。”“你这个方案写得不行。”听到别人这么说自己的时候,你肯定会感到忐忑或生气。因为你内心的声音在说:“他认为我能力很差”或者“他讨厌我”“他在贬低我”。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我们会下意识地把他人的否定意见视为对自己人格、能力的差评,把“事”和“做事的人”视为一体。所以面对反驳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反对”不等于“否定人格”。
当你听到有人否定自己时,立刻告诉自己,这种否定不是冲着“自己”,而仅仅是针对自己的“意见”,或是这一次的工作效果而已。这样你就能够在负面情绪升级之前,及时调整好自己。
同样的原则,也要用在对方身上。面对反驳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把“否定意见”和“提出否定意见的人”分离开。
怎么做到呢?方法就是:想象对方的背景。当别人说出否定性的言辞后,把发言人当成“观察的对象”,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会说出这样的话。
“那个人经常说出否定的意见,可能这是他的性格。”
再接着想,“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性格呢?是天生的?还是他的经历、教育背景或者别的原因导致的?”从“只有他才会想到这样的意见”的角度,再想一想他的意见。
当你把注意力转向“多了解一下否定自己的那个人”时,你对他所说的话的愤怒情绪就会渐渐消失,从而冷静下来。
第三个原则,是把否定当成对方的“提问”。否定的评论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这办不到”“你说的不对”“不行”等等,如果你把这些话当成一种对拒绝,就会感到很绝望。但如果你想成是对方在问你问题,就能冷静地看待这件事。
比如当我写的文章收到这样的评价:“你写的这些根本没用。”我可以想成对方是说:“我觉得你写的这些内容实用性不强,你认为呢?”当我这么想时,就会反思自己的文章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把他人的否定变成提升自己的“营养”。
面对反驳的第四个原则,是不打断对方说话。当听到别人对自己说出反驳的言辞时,我们会忍不住想插嘴说:“你说的不对”“不是这样的……”这个时候,克制住这种冲动,因为尊重对方是十分重要的事。如果对方说话太过冗长,你可以做出“我可以补充一句话吗”的手势来要求发言权。
2:
回应反驳:以“尊重”为先
在做到了冷静面对后,我们该如何回应他人的反驳呢?
不管别人对你的反驳如何有失公允,如何尖酸刻薄,如果你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他,你就变成了和对方一样的人。而如果你在回应反驳时,对对方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你的层次,就与对方拉开了档次。
回应反驳的第一个原则是:不要“不懂装懂”。
仔细倾听、分析对方反驳的话语,如果你有什么没听懂的地方,在对方说完后,要马上提问。不要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回应“好的,我会改正”,或者“我觉得你说的话不切实际”等,这是最不可取的态度。
你可以用“你说的***就是指***吗?”或者“也许我了解得不够透彻,可是……”之类的句式进行询问,这样的句式既能表达出足够的尊重,又能让你得到更明确的答复。
回应反驳的第二个原则,是先肯定对方。即使你认为对方说得不对,也要先表现出肯定的态度,然后话锋再转到自己的意见上。
马修·麦凯在《自尊》一书中提出了对批评者表示“象征性同意”的三种技巧:
一是只同意批评的部分内容。比如被批评:“你太不靠谱了,竟然忘记了接孩子!”可以回应:“上周孩子体育课结束时,我的确忘了接他们。”
二是同意可能性。就是在同意批评时说:“你可能是对的”。
三是同意“原则”。承认批评者的逻辑,使用“如果……那么……”的模式。比如被批评:“你的方法错了。这样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可以回应:“是的,如果方法不对,事情会越来越糟。”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可以肯定的地方,哪怕一句“谢谢你的意见”,也是可以的。
第三个原则,是不要“反咬一口”。有的人说话怎么看都像是来找碴儿的。“你上次提的方案,看来失败了哦。”这个时候,如果你忍不住内心的反感,反咬对方,“这个方案,你当时不是也赞成吗?”你就把自己降级到了对方的水平上。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要被对方的挑衅所激怒。正确的做法是,与对方的评论保持理性的距离,以“先接受再毅然转折”的方式回应:“那时候的方案的确失败了,不过跟这次的提案没有关系。”
第四个原则,是礼貌地询问“根据”。所谓的意见,是在拿出根据来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果对方的反驳中只有结论,没有根据,你就要把根据问清楚。
太直接的询问容易变成质问,比如“你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这种问法可能会激化矛盾。不妨换个提问的方法。假设上司对你说:“你这个方案,我们公司根本办不到。”你可以先与对方站在同一立场后再提问,“原来如此,您是这么想的啊,果然公司办不到,但原因是什么呢?”
3:
发表意见:自信谦虚,表达清晰
当他人的意见与你的意见发生冲突,你在冷静面对,并以尊重的方式给予回应后,还可以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表达意见,才更容易被对方理解呢?这里涉及到 3个原则。
原则一:这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见。既然是“意见”,就是每个人的大脑想出来的想法,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本着这个原则,你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既不必表现得过分谦卑,也不要表现得傲慢、武断。
好的做法是:在坚定自信地表达意见的同时,展现出“我想获得大家回应”的姿态。
原则二:表达要有清晰的结构顺序。不管是回应反驳,还是在任何需要表达意见的场合,你要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分成几个“区域”,再按一定的顺序就各个“区域”进行说明解释,这样就会比较容易让人理解。
这种方法也叫做“框架法”,比如一个最常见的框架是“结论--根据--提议”。先说出结论性的话,然后说,我有三点根据,逐一列举,最后说,对此我有三点建议,一二三都是什么。
这种“先结论后根据”的结构顺序,符合人类大脑理解一件事物的规律,能够让对方清楚谈话的走向,更加集中注意力。
原则三:重要的地方可以重复表达。这个原则主要用在口头表达意见的场合。在这种场合,无论用多么简明易懂的表达方式,对方也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可能会对你的话置若罔闻。所以对于讲话的重点部分,你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多重复几遍。
在畅销书《原则》里,作者瑞·达利欧把拒绝接受不同意见的人,称为“头脑封闭的人”。他指出,来自他人的反对意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痛苦,但如果你能主动拥抱这种痛苦,成为一个头脑开放的人,你将获得解放,并拥有快速学习和持久上升的能力,拥有舒适的人际关系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拥有独特思考,获得成功和快乐的能力。
所以,学会面对、应对、表达不同意见,对我们的人生真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你想改变,那就从现在做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