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回京时间再一次推迟了。
不过对于一些自由职业者来说,他们没有明显假期和工作的界限,过年期间也在断断续续处理工作。
但对于习惯了朝九晚五的人们来说,在家办公时心里难免有没着没落的感觉。
想让自己振作起来,无奈家里的环境实在太慵懒,但吃吃睡睡的日子也并不心安啊。
在家办公,工作或学习,慵懒的居家环境下怎样才能保证高效呢?
今天我们请来一位连续三年在家办公的人,分享一下她的私人经验,希望能帮助你找回自己的节奏。
▼▼▼
01 定计划,用日程本记录每日待办
推迟回京后,昨天我再次看了一遍自己的年度计划,以及年度计划中1月和2月要做完的事情,并且在日程本中把2月的计划一字一句地誊写清楚。
本周还有几天,于是我又补了一个周计划:新书4篇样章修改+4.0的大纲打磨出来,发给出版社的编辑。——再拆分到每一天的任务。
实际上,这样的动作并不新鲜,正常生活节奏下的每一天每一周都是这样做的。
定出清晰的计划,是摆脱瘫软宅的第一步,日常是这样,假期更是这样。
10天,可以听完一整套网课,并做好笔记。
10天,还可以进行一次主题阅读,同类的书选择3本,10天可以密集读完。
10天,还可以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从B站上找一套视频剪辑课程,边学边练,10天学完基础课程完全够了。
……
然后把10天的目标,再详细拆分到每天的任务,在日程本上记录打勾。
相信我,被计划支配的每一天,都会非常充实。
02 把每天分成不同的时间段来过
在家最容易把一天的24小时过得一模一样,打破混沌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强行分出时间段。
分享一下,自由职业这三年,我的日常作息。
我一般会把一天分成:沉浸时间,工作时间,社交时间,锻炼/打扫时间,家庭娱乐时间。
沉浸时间(早7:00-9:00/9:00-12:00):在早上做一些需要高度专注的事,阅读或写作。
工作时间(下午1-3点):一般是处理一些工作中大块的事。
社交时间(下午4-5点):线上或线下社交都算,所有需要跟人沟通的事。
锻炼/打扫时间(下午6-8点):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
家庭娱乐时间(晚8点后):一般是等家属下班,完全放松享受家庭时光。当然,遇到需要讲课,这个时间就会再推迟。
固定时段做固定的事,尽量互相之间不交叉,让自己保持基本的节奏,每个时段都尽量专注投入在一件事情上。
大家假期来借鉴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简化一下。
比如,家里人口比较多的话,早起或午休这两个时段,相对安静,可以安排一些沉浸时间。
如果不用工作,可以只简单划分出:学习,娱乐,家庭陪伴,这三个模块。
总之,主动把漫长的时间按照模块规划起来,即使每件事都做得不太好,至少是有节奏的。
节奏感会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
03 正常洗漱,脱掉睡衣,换上不那么舒适的衣服
哈哈,这个真的是实践经验了。
不洗漱就开始学习,或者穿着睡衣看书,很容易自我暗示:我随时随地可以躺在床上。
但,如果你好好洗漱,穿上至少是家居运动衣,会有一种不同的暗示。
尤其对于女生来说,穿上你久违的bra吧,哈哈。
让这些外在手段不断暗示自己:现在不是睡觉的行头。
04. 想办法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桌
在床上看书?在沙发上学习?
太舒服的姿势,真的很容易困。
如果有一张自己的书桌,就会营造一个仪式感,告诉自己:当我走到这张桌子前,就是要开始学习了。
这种固定动作,也容易让人比较快地沉浸下来,提高做事的效率。
如果一开始很难专注,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来,比如每天在书桌前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哪怕10分钟,哪怕什么都不做。
慢慢培养习惯。
05. 关注计划的完成度和结果
如果计划是看完一本书,懒的时候,很可能囫囵吞枣。
但,如果计划是看完这本书,写一篇500字的读书笔记,或者画一张思维导图,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如果计划10天看完10部豆瓣高分电影,看完就完了,也没啥成就感。
但,如果你每部电影看完,在豆瓣标注想读,并写下哪怕100字的短评,也会不一样。
锻炼的话,记录自己每天的锻炼详情。
诸如此类。
所有记录/笔记,公开发布出去,成就感也会再次叠加。
朋友圈,微博,小红书都是适合短笔记发送的地方。
总之,提高完成度,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和作品。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和建议了,供你参考。
希望不管外界环境怎样,我们都能保持自己的节奏,我也是,你们也是。
能主动掌握节奏的人,才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作者简介:
文叨叨:前图书公司总编辑,百度高级产品经理,现写作培训师。
公众号:文叨叨的斜杠生活(wendaodao666)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