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快到年末了,公司盘点,年终总结,数据整理,各类事情接踵而来,“忙碌”绝对算得上这个特殊时段的关键词,偶尔加加班大家也可以理解。
但有朋友和我说,如果一周中有五六天都在熬夜加班,甚至通宵,就有点问题了。
这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工作量不合理,二便是工作效率太低。
有人说,对于前者,可以请领导来协调,而后者,只能把手机扔一边,再管住自己不去查收邮件。
难道不戒掉手机,就不能好好工作了吗?我们到底该怎么提高工作能效?
今天书单君和“书米”们分享的文章,来自书单特约撰稿人妙荔,她会给大家分享一本新书,或许能帮我们解答这两个问题。
▼
书单特约撰稿:妙荔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1:
有多少人是这样度过一天的:
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洗杯子,刷一下微博、朋友圈,然后一封紧急进来的邮件或者忽然而至的电话,让你开始了手忙脚乱的一天。
下班之后,反省一下自己今天都做了什么,却发现脑子里很混乱,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
于是你有点愧疚地自问:时间都tmd去哪了?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们这些脑力劳动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打电话、回邮件、群聊沟通等“浮浅工作”上。
这些工作不仅对认知要求不高,而且因为实际产出无法衡量,它们还会给人一种幻觉:只要时间被回邮件之类的事填满,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我们就会误以为这些工作很有价值。
然而,《深度工作》指出,这些“伪忙碌”的浮浅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价值。更要命的是,它们容易复制,可替代性强。
与浮浅工作相对的,就是深度工作。它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可以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个人成长。
我认为,在这个“永远在线”、即时信息无穷无尽的时代,学会深度工作,简直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须。
2:
你可能会问:深度工作,就是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工作里吧?是不是必须要有大块的时间?是不是要我扔掉手机、戒掉社交网络?
从字面上,看似应该这样理解,但实际不然。
所以,我想从3个类似的误解入手,试着给大家一些实现深度工作的建议。
一种是禁欲主义哲学式。这种哲学的实践者通过摒弃浮浅工作,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代表人物如《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她在开通推特账号后的一年半里,只发布了一条消息:“这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恐怕我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第二种是双峰哲学式。这种工作哲学的实践者将时间分成两块,一块用来深度工作,另一块用来做浮浅工作。
代表人物如亚当·格兰特,他是宾尼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的作者。格兰特在秋季学期会全力投入教学和辅导学生,但春夏两季他将精力全部投入研究,谢绝任何打扰。
以上两种工作哲学的必要条件,都是拥有大块的完整时间。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时间正在无法避免地被碾压成碎片,大块时间已经成为了奢侈品。规划好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关键,恰恰在于有效利用碎片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两种工作哲学,就相对更有可行性。
一种是节奏哲学式。这种哲学的实践者通过创造一种工作节奏,把深度整合成生活习惯。
代表人物如村上春树。他每日固定的写作量为400字×10页,不因外在或内在因素做出改变。
另一种是新闻记者哲学式。这种哲学的实践者只要有空闲,就能立刻切换到深度工作模式。
代表人物如知识经济时代的写作者。他们在任意时间都能进入写稿状态。
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就拿我的实践举例吧。
我的日常工作大概是这些:处理邮件,跟进某个issue/project,进行大量的人际沟通(电话、微信、面对面),日常报告,写稿件/方案。
时间弹性大,但也会被切割分散,其中有不少是必须做的浮浅工作,尤其是处理邮件。而与此同时,我又需要集中精力去写稿件,这是要求不被打扰的深度工作。
可能有些面临类似情况的朋友,会选择像某些媒体工作者那样,白天任由自己被浮浅工作淹没,把深度工作挤压到深夜。但这样势必导致晚上熬夜、白天疲惫,生活满意度下降。
通过节奏式工作,我把阅读放入日程中的固定时间段:白天到公司阅读行业新闻资讯(追踪时事、了解当下),晚饭后在家中阅读书籍(深度思维锻炼、知识学习)。
而在约会等候、健身、淋浴、无聊会议的时刻,我会把文稿或者报告的框架、片段用手机备忘录写下来,等到工作时间段就能将片段迅速整合,实现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这又是从新闻记者式哲学中得到的启发。
就像荣格、比尔·盖茨等名人,在进行深度思考、创造前,都会选择性离开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一段时间,远离社交媒体纷扰。
然而我们多数人不是比尔·盖茨,生活模式也难以允许我们自由地选择时间。
尤其对于在营销、品牌等岗位的人来说,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围绕着社交媒体展开,消遣或工作的时间界限就更难划分清楚了。
这个困境该如何解决?对于这些从事网络工作的人,深度工作还适用吗?
这就需要对社交媒体的认知进行重新梳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做法。
假如你需要集中精力去写一个方案,写一篇文稿或者写一本书,那么此时远离社交媒体,控制住自己漫无目的去朋友圈、微博、脸书闲逛的欲望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你是做网络营销的,那上社交媒体之前要想清楚,你是要去获取消息、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动态的,不妨列出一个大致的浏览计划,严格执行,到终点即关闭。
实际上,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彻底摒弃浮浅工作。
我们处在一个强联系的现代工作环境中,团队合作仍是主流,这也就意味着你不可能真正独立完成一项工作。
即便你需要独立完成手头的工作或项目,你也要向其他人做briefing、presentation,需要不断地邮件、口头沟通等等。因此,如何规划好浮浅工作的时间段和方式,尽可能缩减被打扰、时间破碎化,这才是站在个人时间规划角度所能做到的。
3:
《深度工作》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该如何去压缩完成每一项工作的时间,而是建议你,要想做得更好,首先得去分析和判断哪些才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需要以全情投入的状态来处理。
思考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思考你要成为怎样的人,思考你有限的精力该投于何处。
作者纽波特说:“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一旦你被如此激发,不仅工作成效会立竿见影,生活质量也会因时间从容而得到提升。
倘若心安理得地躺在浮浅工作中,并以忙碌为借口拒绝去深入反思并改变,那么,工作的难题尚可以用丢弃或离职来逃避,然而人生却没有辞职一说。
在浅薄的世界,你仍可以选择做专注与深刻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