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怎么样?
“还好/OK/还不错/还凑合/就那样啦……”,这样的对话是否很熟悉?
我们中99%的人,都有着一份还可以的工作。
我们朝九晚五,夜以继日。我们上班,我们休息,我们和朋友出去放松一下,然后继续新一周的周而复始。
这仿佛也没什么不妥。
他们的日子就像这样。
但是有一部分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当其他人仍然在尝试习惯某种工作方式的时候,有些30刚出头的人已经成为主管。当别人在一些无意义的工作上浪费大把精力的时候,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着数以千计的人。
以下的这些事情,他们都明白,而你不一定。
一、要求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试试怎么知道?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风靡的“咖啡挑战”,就是当你走进一家咖啡店,随意点一杯咖啡,然后问问收银员可以不可以打九折。
如果收银员问你“为什么”,你就说“就随便问问。”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大多数时候,收银员会答应你的打折请求。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觉得,完蛋了!这个工作我不够胜任,我工作年限还少了1年!然而你认为不能协商的事,大部分时候都可以。
比如,我曾经申请过一个需要3-5年工作经验的职位。当时我没有任何相关的工作经验。为了向HR证明自己的价值,我没有提交简历然后坐等结果。我找到一些和这家公司合作过的人,我和他们聊天,请他们向这家公司推荐我。
结果,我成功了。
其实在求职时,简历与职位的契合度只要在60%以上,获得面试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除了应聘一些过于专业性强的工作,比如医学、法学,入职标准基本上都是可以协商的——你只需要证明你可以为他们带来价值。
规则带来了秩序,但除了标准动作,有时你也要学会“破坏规则”。不思考的话,你免不了会浪费若干年的时间,完成一项本来只用很小成本就能做好的事情。
二、找工作,选老板
而不是选公司
有人认为,只要他们能在麦肯锡或者高盛得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一生无忧。因为那是“金饭碗”。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你并不是这样。
往苏打水中加些柠檬会很美味,可往牛奶中加柠檬的话呢?
如果把你的能力比作柠檬,那么你的老板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决定将你加到苏打水,还是牛奶中的调配师。有水平的调配师,能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职场上,跟着合适的老板,远比选择知名的公司重要。哪怕公司并不有名也没关系。不要害怕今天后退一步,因为那是为了明天能向前走三步。
你会学到极为可观的东西,而且如果你够格的话,你能够进入他们内部的圈子,进而得到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在另一方面,他们能让你避免那些,让你走弯路的错误。
围绕在正确的人周围能够让你得到比任何公司更多的机会。而且你会少踩很多坑。相信这一点。
三、不要害怕降薪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在职业生涯早期,如果让你在一个好的老板和一个高薪机会中间选,请毫不犹豫地选择好的老板。并且在达到你学习曲线的峰值之前,请不要离开他。
在我的事业里,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重要了。很多年轻人都太短视了,只考虑短期的薪资,却忽略了为自己长远发展打基础。
正如很多老一辈的人所说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耐不住性子。他们优化着自己短期目标带来的效果,却忽略了长远目标的规划。
不要害怕今天退回的一步,因为那是为了明天向前走两步。
四、你如果只贡献3000的价值
老板永远不会给你8000的工资
曾经有个月薪三千的妹子,工作漏洞百出,我怒拍桌子,她却回了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刚开始听这句话,不错很有道理,公平买卖。作为她的上司,虽觉得极其气愤,但又偏偏无可奈何。但是职场却非菜市场,你如果只贡献三千的价值,老板永远不会给你八千的工资。
当年我刚入职时工资也不高,但第三个月就翻倍了。因为每次老板要的方案,我不仅做了,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让他挑:一个是按他的要求写的,其它则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没有去想其中的诀窍,只是因为喜欢写作,就会琢磨怎样才会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觉得出自我的文字,都关系我个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带过一些人之后,才发现这种态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几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美不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这混太久,干嘛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在中国可以活到 3 年以上的企业不到 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垫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的 CEO,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向往吧,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老长时间连切肉的大活都没机会沾手,更何况学会做一整个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资源紧张,同样三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种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不妨这样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这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样做事,那没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炼这份“业”的学费。
五、“你能不能面对现实?”
“不,我不能。”
你身边有人拿过博士学位吗?我相信虽然不多,但并不奇怪。
但如果你去问一个家族里从没有人上过大学的孩子,他可能会想:这根本就不切实际。
曾经我有一个同学,父亲是医生。有不少家庭条件一般的小伙伴。当知道他的父亲是医生的时候,他们惊呼,就仿佛发生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一样。
在他们看来,当医生就是“不切实际”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某些在你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人的眼里却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有人劝你,这事儿“不切实际”,千万不要就此罢休。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想,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六、没有绝对的坏工作
只取决于你怎么做
硅谷一个著名的风险投资人曾经决定在咖啡店工作一个月。试想一下,站在收银台后面的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公司CEO,他在不停地处理顾客的订单,并将咖啡递到顾客们的手上。画面太美不敢看。
大多数人都不想去做这样一种乏味的工作。但是他想要从这份工作中学到店铺运营的经验,想要了解物流、系统、发展瓶颈,还有顾客们购买的频率等等。
大多数人会认为在麦当劳或者星巴克工作不够高大上,但是对于那些想要学习餐饮运营、物流、人员管理等等的人来说,在一家连锁快餐店打工是难以置信的宝贵经验。
职场上没有哪个职业是绝对的好或不好,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做。
七、真正的人生赢家
从来不走寻常路
职场如同夜店,你的路总有三个门。
第一个门:有99%的人排队,等候着进去。
第二个门:无需排队,但只允许有钱有权者进入。
但是总是有第三个门:你必须得跳出队列,跑进小巷,爬过垃圾桶,几百次撞击大门,冲破窗户,穿过厨房。
如果你是站在大门口排队的那个,那么非凡的机会早已与你失之交臂。
比如一份好工作,你上传了简历、输入地址,点击“发送”,然后继续看视频嗑瓜子。
但这并不是梦想达成的途径。
聪明的职场人不会这么做,他们会精心撰写求职信、让自己的简历与这份工作好相称,他们甚至会找可能认识的人推荐自己,去网上扒他的个人联系方式……真正游戏规则,都是那些“说不出的秘密”,请在机会到来之前,先告诉他你能提供什么。
然后你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