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我刚步入大四,在各种机缘巧合及贵人相携的情况下,与合伙人成立了自己的2B物联网科技公司,加入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芸芸众生。
作为公司的唯一全职合伙人,前2年全年无休的住在学校的实验楼里,累了就睡自己的折叠小床,醒了就工作。整整2年多的时间里忙着张罗团队,忙着做产品设计网络推广,忙着找种子用户实验商业模式,忙着写商业计划书做PPT,忙着参加比赛参加路演给投资人讲项目。
终于公司在2017年获得了第一笔200万天使投资,公司开始逐渐走向正轨,也有了更正规的员工和市场客户。也发展到了“我可以离开的时候”。在2019年5月我给股东会提出了辞职,离开了工作了快4年的第一家公司。从“邓总”变成“小邓”,开始了我全新的生活,全新的职场,放慢了奔跑的脚步,多了一度思考。关于职场择业,关于身体健康。
关于求职择业
第1次择业选择
第1次找工作没想太多,只是想尽快开始新的工作毕竟之前3年多的创业经历对于岗位职责和薪资来说都不是一个正经的参考坐标。离职之后给自己放了15天假。之后的2周时间匆匆简历投递及面试后把目标下家放在1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Z和另外一个500人左右的公司W之间选择。尽管小公司Z看中我的创业经历表现足够的诚意,想把我往企业合伙人的方向培养,上来就让我带作为高级产品经理带项目带团队,并承诺3个月试用期过就补上试用期少发的20%薪水,但是刚从小企业出来的我真的有些待够了,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后者公司W,并对500人的企业是怎么管理和协作充满着好奇(我是土鳖)。
在新公司W顶着项目经理的title也需要兼顾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文档撰写,原型设计等工作,只是从甲方产品经理的角色转换为了乙方产品经理,需要在特定的项目里面和特定的客户专责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计成他们满意的样子。工作重点从设计一个“要颠覆行业改变市场”的牛逼产品变成了设计一个“好”实现、“易”交付、“低”成本的产品。
全新的职场体验
1. 猛增的可支配自由时间
因为住的离公司近(2公里),每天共享单车20分钟来回的通勤;加上因为甲方爸爸是大央企,每天下班都是准时的,所以作为厂商的我们也基本从不加班。2次加班都是因为其他部分活干不完了被领导调去帮忙了,第二天都是可以直接调休不上班的。
2. 骤降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软件项目都是瀑布型的,不签署需求原型确认单是不绝不开始写一行项目代码的,进度时间都是可预测可控的,一个项目周期半年,每个月,每周需要做啥非常清晰,按部就班的执行和完成就OK。因为同时因为公司人多,结构复杂,也可能是我们事业部闲人多,反正就默默看见了各种人才的花样“摸鱼”姿势,自己不知不觉也进入了摸鱼大军中的一员(工作任务不饱满是常态,有效工作时间大概平均下来每天只占30、40%,也可能是我创业多年练就高效工作习惯导致??)
3. 淡漠的同事交际
公司号称编内编外全国加起来超600人,但我平时这层楼见到的人也不足100人,各事业部员工之间交际交流甚少,在电梯遇见能叫上名字聊上2句天的同事领导不超过10个,进公司近7个月的时间,大BOSS一共见过不超过5次。公司基本1年团建一次年终事业部一起吃个饭,相互同事之间除了中午休息吃饭时间能聊上两句之外也不会有太多深入的交流。特别是我们部门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每个人带的项目之间基本也不会有啥工作上的合作与交集。
4. 难生存的民营企业
进公司半个月就知道了原来所有老员工都是被拖欠了最少3个月以上的薪水,扛不住的都已经离职了,所以公司的招聘岗位永远有200多个,公司人员流动堪比流水。公司报销是按年来的(当年11月报销了前一年10月欠的报销款),其实公司领导和中高层也是有能力和资源的,能够在短短5年把公司从20人发展到现在全国6个PMO、生态下有10家独立业务线子公司的集团企业。但是发展迅速依旧掩盖不了民营企业生存的艰辛。尽可能照顾了我们这群新来的员工(薪资不拖欠未满1年员工),但随性的发薪日,久借不下来的差旅借款,漫长的采购流程都会引发项目进度被牵连的不安和公司后方不稳的焦虑。
第2次择业选择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9月底的公司在不通知员工的情况下擅自就把全员当月的公积金社保账户都冻结停缴了,导致很多落户,买车摇号的同事功亏一篑,欲哭无泪。
于是我也重新安装上了招聘APP软件,开始了新的一轮投简历约面试找下家的日子。这种日子摇摇晃晃一直晃到2020年1月初,下家才彻底定好,部门经理口头通知我已经被录取。因为新东家是半国企半外企性质,招聘流程比较复杂,进度比较慢,剩下都是HR相关的流程,正式入职上班目测要在新年后了。第2次的择业时间长达3个半月,让我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也可以给正在择业换工作的读者们做一个参考。
1. 理想的工作岗位是绝不会自己找上门!
1. 我看得上的企业根本不鸟我,邀请我面试的企业我都看不上。
要知道会主动联系你的企业99%都是不怎么样的岗位和企业。因为“好的企业”+“好的岗位”,招聘信息一发出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候选人主动找上门来,送上门的都看不完,为啥还要主动搜索在角落的你呢?
当然,我也是看到了我新东家的老大在朋友圈晒的boss直聘的年度统计数据才顿悟,才知道自己的顺利的录取背后原来是踩下了如此多的竞争候选人。招聘软件年度统计显示收到的简历2千多个,聊过的人600位,发布的在招岗位自我9月关注起直到年底也只有5个岗位迟迟未变过(在通知我被录取后就撤下了我的目标岗位),说明相同岗位可能有3、400人是简历被看过了的,同岗位有100个左右的候选人有幸与boss直接沟通或者约了面试,在经过长达4个月的招聘周期3轮面试那个岗位名额总算落到了我的头上是一种怎样的高匹配度和运气。至少一方面表现了企业的地位与薪资在业内的竞争力才会有如此多的人去追逐,所以好工作一定不是等来的,而且自己精心准备调研,在众多优秀候选人中抢夺而来的。
2. 不要轻易离开工作过的垂直细分领域!
虽然大批的软件公司都标榜着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但是每个公司之间不管是产品、用户群体或是商业模式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与不同。我是双非二流本科热动专业毕业的通俗点就是物理工程应用方向,大学同学们毕业后绝大部分去了卖中央空调,少部分去了做空调设备厂商做技术研发。
所以我在专业背景上和那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工程师去比是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的,所以我给一线IT大厂投递的简历基本就是石沉大海,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他们压根就没有与我工作经历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一线知名大厂绝大部分都是2C产品,要不就是短视频,社群,直播,跨境电商,金融分析等等这些新兴垂直领域的产品经理,对我来说除了title和日常用的工具是一致的,其他所有行业分析,用户人群,产品设计思路都是完全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市面上符合我持续发展,或者经历要求相匹配的岗位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这些年一直做的是工业物联网项目,更狭窄一些的话就是能源物联网,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展示等一条完整的工业生产过程数据监控系统。面试这几个月的时间也收到了一些,跨行业的offer,也是看中了我之前的经历同时年纪比较轻,企业愿意把我从行业小白开始从头培养,但是我在仔细斟酌后,还是放弃了。这个牺牲太大了,基本等于前面三年多近四年的行业积累一夜清空,而且并不完整清晰了解新行业的前景和公司在该行业的地位等种种,需要冒的险太多。在还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贸然用这个选项。除非——除非该公司是BAT或TMD等互联网大厂,企业的光芒会照过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岗位经历。但是那些大厂啥时候能轮到你呢,产品经理面试是很玄学和看眼缘的东西,基本就是聊人生规划,聊对行业的了解,对市面上竞品的看法,最多问一下面对一个场景你怎么去分析角色需求和痛点基本都是有套路可寻的只要能干过一俩年基本就不会有啥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并不能像开发人员那样做一堆题来判断你的技能水平高低。
我能找到相匹配的新的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没有离开能源物联网这个行业,第一家创业公司是偏A垂直方向的场景,第二家公司是偏B垂直方向的场景,新公司的业务场景刚好是A+B都涉及的能源监控场景,毫不要脸的说我就是为这个岗位“量身打造”的候选人了。
3. 想进大厂就不要在简历中体现你的创业经历!
在刚开始第二次投简历的时候我还一直把引以为傲的创业者经历大大方方的写在自己的简历里面。直到到有一天,招聘上的Boss让我把简历的word版发给他,他需要给上传给总部的社招人力系统,发送之前,建议我把与创业相关的信息都去除了。同时那2日也收到了北京一家能源信息企业的复试通知,但是他们只愿意给我相当于工作经历1年的产品经理相匹配的待遇,而不是3年以上的,让我考虑一下要不要接受复试。两件事联合起来一想,才后知后觉。
我的目标去的是一个大企业(员工999+),既然是大企业,必定都是有自己稳定的校招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及健全的员工福利、升职加薪制度;他们所以也看出来相较于小型初创企业要的即战力,大企业更青睐的是更能持续稳定输出的螺丝钉型员工,有创业经历就容易被打上:“想法多”,“追求高回报”,“不喜欢条框束缚”等标签,加上我还如此年纪轻(纸面年纪25),简直就是模板标准大写的不稳定“X因素”,很容易瞬间被面试官或HR给直接给砍了。
最后在我老老实实修改简历把创业经历都改成“上班”之后,邀请面试和邀请投递简历的的数量就得到了显著增长。所以除非是在大城市干烦了想找个新项目从0开始,从合伙人做起,就不用再写任何创业经历了,大部分企业还是偏向要一个稳定的求职者的。
关于健康
我的偶像姚主席说过,“你怎样对待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怎样对待你”。
胃镜激发健康意识觉醒
因为早年创业住实验室叫外卖吃宵夜,到了后期就会隔三差五就会“肚子疼”,也不知道是胃疼还是肠疼,终于拖延到疼的实在不能忍了去医院做了一次彻底的检查,拍了彩超,疑似胃息肉的初步诊断结果需要做胃镜才能最后确诊。然后我自己独自做了个胃镜。如下图所示,一根小1米长的管子硬戳戳、活生生的从嘴里插到胃里,实在不忍回忆的痛苦。
好在胃镜结果只是一些组织增生并无大碍上升不到做手术的层面。坚持吃了1个月的药算是胃炎好了。之后就正式开始正视自己的饮食和运动健康。开始坚持去健身房,使用种子习惯、OneNote记录每一天的运动和摄入及身体指标,终于成功在90天内瘦下16斤。到后来跑步这运动习惯渐渐就延续下来了。
痛风后的佛系青年
经历过胃镜之痛之后我获得了对健康&运动意识的觉醒,也帮我保留了夜跑和少吃外卖的好习惯。但欠下的健康债实在太多,不是光靠这2项克制就能够还的清的。
终于,我在18年年底体检查出来了高尿酸症,2019年一整年各种忌口,吃药的情况下还是在19年的12月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痛风发作。鉴于我派读者都是年轻人为主,痛风还是比较偏老龄阶段的一种病,不过现在也在不断的往年轻化发展。先做个简单的科普。
什么是痛风
为什么会痛风:因为饮食习惯常年喝酒、摄入高嘌呤食物(肉&肉汤、海鲜、火锅等对没错所有好吃的嘌呤都高)引起体内尿酸升高、堆积在四肢关节处形成结晶石的病症。
痛风发作的原因:体内尿酸水平发生波动,可能是坚持吃药导致尿酸降低结晶在溶解导致发作;也可能是前一天吃了一顿火锅导致尿酸指数激增发作;甚至因为患流感吃了感冒药也可能会诱发痛风发作(我第二次痛就是因为该死的流感)。
发作时候有多痛:疼痛等级定为10级,0是不痛,10是分娩,一般扭伤在5-6级。痛风往往在8级或以上,更可怕的是这个痛是持续的,不是不走路就不痛的,痛一宿无法入眠的滋味我已经尝过了。另外走路是彻底不可能的,急性发作的2天只能请假根本下不了床。为此我在家还备了一根拐杖。
痛风能治好吗:“薛定谔的痛风”,有的人高尿酸了一辈子都不会发作痛风,有的人一辈子也就发作1次,也有的人每个月要发作3次,一次5天。痛风发作和痊愈这个事是完全因人体质而异的,但只要坚持控制饮食,管住日常嘌呤的摄入,吃降尿酸的药,维持稳定的尿酸水平就很难再犯病。
珍爱身体与疾病和平共处
我很感激痛风给我这次狠狠的红牌警告。让我早早体会到健康的重要,身体的宝贵。
犯病时候只能在床上躺着,望着天花板想自己在健康的时候没再多瘦一些,没再少吃一口肉,再健身房多跑2公里。现在的每天的日常就和痛友微信群里犯病的痛友一起打气和相互鼓励,在吃饭的时候拍照吃蔬菜发群里打卡,在吃肉的时候给群里也扔2张照片获取群友的批判和内心罪恶感,给新加入群的小白痛友讲解疾病疑惑,在群里各显其能的一起喷假药贩子(因为大部分群友都是久病成医,常见的药我们都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啥打着根治痛风的偏方就一定是骗子)。
痛友们是一群在努力健康生活的人,因为我们都经历过痛风的滋味,不想在经历那种彻夜的疼痛和拖累家人的愧疚(发作期间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大家都在努力爱惜着自己的身体,希望每个善待自己身体的人都可以健康长寿。
至于佛系,因为我们痛友们的生活都是简单且健康的。
每天要喝3L=6个500ml的保温杯的白开水,促进尿酸排出体外。日常上班最多的身影就是接水和上厕所。
克制的荤腥肉类的摄入,能不吃肉就不吃肉。嘌呤表上最能吃的肉类是—猪血。
克制果糖类的摄入,饮料基本别想了,水果都要吃尽量含糖量少的柚子一类的。
克制菌类和豆制品的摄入,不止嘌呤高还阻碍尿酸排出。
彻底告别肉汤,小时候喝太多肉饼汤、方便面汤现在来还债了,肉嘌呤会大部分融在汤里的。
彻底告别海鲜和火锅。这俩类是嘌呤巨高的食物,一吃准疼。包括连海里的海带和紫菜都不能吃。
彻底告别啤酒和白酒。酒精饮品都是痛风的严重诱导因素。
日常尽量吃粗粮和新鲜蔬菜,牛奶和鸡蛋可以多吃。
尽量穿厚袜子,不让四肢热着或凉着。
不熬夜,多运动,多出汗保障良好的作息和身体坚持不生其他的病。
后记
离开创业公司的这一年,是人生转折的一年,是开始放慢脚步全新的一年。这一年开始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感兴趣的技能,保持更健康身体,更多陪伴家人,规划更清晰的未来,记录更美好的生活。感恩我的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