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这是中华民国国旗歌中感人肺腑的一句唱词。100年前的辛亥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首义,到翌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前后不到半年。看似简单的历史背后,其实是革命党人十几年的不懈奋斗。冯自由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记录的正是那一段血泪交织的光辉岁月。
世人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冯自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父在日本与革命党多有往来,兴中会横滨分会成立不久,孙中山曾到他家做客。当时,孙中山对年仅14岁的冯自由就颇为赏识,当即让冯自由填写誓约,加入了兴中会。冯自由少有大志,曾在书房中自撰楹联:大同大器十七岁,中国中兴第一人。冯自由的革命资历虽老,但在民国建立后却并不得志,因而专心著史。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已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但曾经的革命先辈也都日渐凋零。冯自由一来为保存史料,二来为使国人知共和创立不易,遂写下了这本《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冯自由是兴中会、同盟会最早的会员,长期献身革命;在辛亥革命后又出任稽勋局局长,负责对革命立功者的调查、褒扬与抚恤工作,掌握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另外,身为革命元老的冯自由与很多民国政要都是莫逆之交,通过采访故旧能取得第一手的口述史料。冯自由自谓此书“无一字无来历”,绝非妄语。
为《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作序的章太炎,为人刚正不阿,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北洋军阀,全都挨过他的臭骂,但章太炎称赞此书,“虽未周悉,然阿私之见少矣”。正如其所说,无论是兴中会(同盟会)发动的潮州黄冈、镇南关诸次起义,还是光复会(章太炎曾是其重要领袖)策划的安庆、绍兴几回举事,冯自由全都照录不误、绝少偏颇。
冯自由在书中除了记叙一些大事件,也不忘记录一些细节。比如当时兴中会的章程,其中一条就很有意思:因为革命事业需要的资金量很大,所以“特设银会以集巨资,用济公家之急,兼为股友生财捷径”,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具体的集资办法是,“每股科银十元,认一股至万股,皆随各便。所科股银,由各处总办管库代收,发给收条为据,将银暂存银行,待总会收股时,即汇寄至总会收入,给发收银会股票,由各处总办换交各友收存。开会之日,每股可收回本利百元。”简单说,只要你肯掏钱买兴中会10元一股的“科银”,在革命成功后即能获得10倍的高额回报。在以“爱国之诚”鼓励大家踊跃集资的同时,兴中会的同志们更有漂亮的广告词,“比之捐顶子,买翎枝,有去无还,洵隔天壤。且十可报百,万可图亿,利英大焉,机不可失也。”那意思就是说,花钱买官没准儿就打了水漂,但要是把钱给了我们,就能够包赚不赔了。
此外,冯自由还在书中披露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已属秘闻的史实。在晚清,水火不容的保皇、革命两党在戊戌事变后曾一度谋求合作;八国联军侵华时,革命党人曾试图通过香港总督游说李鸿章,希冀他能附从革命,促成两广独立,建立共和政府。
说到冯自由对晚晴革命史的熟知程度,同样精晓辛亥掌故的陆丹林在《革命史谭》中说,“党中每有关于党史及调查革命同志履历,必向他咨询,故老同志给他徽号‘革命通’”。由“革命通”而作《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自然是游刃有余。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于2011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