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孔像之争,暴露出在对孔子的评价问题上,许多人还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偏见。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借此厘清对孔子的评价问题上的错误观念,真正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他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正确地看待这位中华民族的先师。我认为正确地评价孔子,是我国历史学界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是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实现文化强国必须补上的一课。
清醒地说,上世纪持续近百年的“打孔”批孔是存在偏颇的,那时为了反封建的需要,把孔子列为批判的对象是必要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偏激地“打倒孔家店”,缺乏用历史地观点看问题和全面的评价。后来虽然提出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和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正确方针,但由于理论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后来又为极左思潮左右,更是把孔子定位为反动派全面否定,写进了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人。文革结束以后,历史学界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拨乱反正,还孔子以本来的面目,恢复他应有的历史地位,但从这次孔像之争中,我发现许多网友依然是沿用过去“尊孔”和“批孔”的政治观点看待孔子,把他当做“复辟倒退”的代表,当做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者拿过去大批判中的罪名看待他的文献和思想。这就说明过去近百年批孔偏颇的影响依然很大,对孔子的正确评价还远远未能成为国人的共识。
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在恢复国学、宣传孔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我认为,仅仅从国学或儒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演进和政治思想文化长河的全局来评价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第一,孔子不仅是儒学创始人,而且是在封建时代构建中国文化大厦的先师。
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仅仅是春秋之际诸子百家之一,儒学也只是一家之言,只是汉武独尊,才给他凑合成封建思想体系,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其实,孔子所处的真实历史时期(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分期问题也要克服教条主义),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时代。周天子大封建,只是先在上层建筑领域开始草创,而整个经济社会的构建,是在历经春秋战国的周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完成的。在此之前,中国文化还处于一片原始野蛮混沌状态,社会的上层建筑还未高屋建瓴,意识形态还未凝集成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也缺乏伦理规范,整个中国文化可以说还处于次森林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孔子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他不仅是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和传布者,而是整个封建文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人伦纲常的构建者,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推动者。如果没有孔子的贡献,这一套巍巍煌煌的封建文化典章制度如何礼仪成章?社会行为如何规范有序?人之为人的道德品格如何确立?孔子虽然托乎“周礼”,实际上多有创意,并非简单地“吾从周”和“述而不作”,更不是向奴隶制“复辟倒退”。